APP下载

论四川扬琴德派唱腔艺术

2018-01-10曾洁

戏剧之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唱腔艺术

曾洁

【摘 要】近年来,四川扬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德派”唱腔即为四川扬琴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流派。我们也将从音乐形态学、乐学以及声腔艺术的层面,对“德派”唱腔的音阶构架、唱腔处理形式以及润腔等予以分析。

【关键词】四川扬琴;德派;唱腔;艺术

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040-01

四川扬琴即为四川民间以唱为主、说唱故事的艺术表现体系,在四川省及重庆汉族地区的很多城市都广泛流传,是四川曲艺极具代表性的曲种。文章将以论四川扬琴德派唱腔艺术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

一、德派音阶结构与乐学研究

四川扬琴大调唱腔包括:(一)“甜皮”,(二)“苦皮”。依附于清商音阶乐学,“甜皮”与“苦皮”唱腔均为同一音阶的差异化侧重音的转换,也就是李德才演唱的犯苦及回甜等行腔,并不是“大二度转调”。

四川扬琴的音阶构架为八声清商音阶,包括:宫、商、角、和、徵、羽、闰、变宫。而“甜皮”唱腔主要为:宫、商、角、徵、羽、变宫。而“苦皮”唱腔为:宫、商、和、徵、羽、闰。

依附于李德才的扬琴调弦模式,“甜皮”与“苦皮”的生律体系和“钟律”生律法无显著差异。“苦皮”即为四川扬琴中非常有特点的一种唱腔。其较之“甜皮”有较大差异,是和“甜皮”完全相反的情感传递。在彰显凄凉、哀怨、愤怒以及悲伤等情绪与塑造悲剧性人物时,“苦皮”的特色音与“甜皮”的区别较为明显。

二、“德派唱腔”的艺术特性

传统四川扬琴侧重于“坐地传情”,表演艺术家只能经差异化唱法与变化声音去构建人物,阐释情感、讲述故事,让听者身临其境。而“德派”唱腔,侧重于“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需要在演唱过程中,注意字音的清晰。“德派”唱腔创造并深化了多元化的润腔模式,经声音表现及音色调节等举措,对典型人物所处的背景予以刻画,在此基础上构建差异化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德派唱腔”极具艺术特性。

(一)唱腔处理的主要方式。唱腔处理方式包括:1.力度变化;2.音色变化;3.板式变化;4.速度变化。音色变化模式一般为“提音”与“沉音”。前者即为演唱过程中使气息与声音象提东西,升到鼻腔的上端,发声初始即以高位置的共鸣为基础,声音从脑后传至口腔,声音具有较强的集中性,音色圆润、饱满,让闻者产生亲切之情,可以很好地描述善良、温柔的年轻妇女。而沉音的發声和提音截然相反,是把气息与声音降低到咽喉下端,在此构建共鸣,让声音下沉,若在此基础上配合颤音,那么即可体现深入骨髓的悲伤之感。

(二)“德派”唱腔独特的润腔手法。在“德派”唱腔多元化的润腔模式中,特色鲜明的即为“哈哈腔”与“懒弯弯”。前者为“疙瘩腔”的衍生。“疙瘩腔”的始创人叶南章为了规避自身嗓音尖细、气息短的问题,创造了有顿音的花腔,这不仅完善了自身的问题,同时还美化了唱腔。

李德才在掌握了“疙瘩腔”的基础上,同时对其予以深化,通过自身的嗓音特性,拓展出“通过横隔膜与腹肌相配合,连续对抗与还原,经冲击,通过咽腔区域唱出”的连续顿音行腔,声音圆润细腻,进而发展为极具“德派”特点的“哈哈腔”。而“哈哈腔”目前已是四川扬琴较为多见的润腔方式,被应用在四川扬琴的差异化曲牌。

(三)“德派”唱腔的说白。“德派”唱腔侧重于说白时出字收音的归韵,在处理韵白过程中,吐字方式在吟和唱之间。重点大多放在“无字之音”,包括伤心时的哭,愉悦时的笑以及生气时的怒,依附于差异化情景通过“气”予以发声。“无字之音”在应用环节,其间歇、停顿以及中断,要达到声尽气存的境界。

三、总结

综上所述,“德派”唱腔创造并深化了多元化的润腔模式,经声音表现及音色调节等举措,对典型人物所处的背景予以刻画,在此基础上构建差异化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德派唱腔”极具艺术特性。“德派”唱腔的艺术特性在于其体现了四川扬琴唱腔艺术的精华,其技巧及艺术形式均具有一定的造诣,是四川扬琴标志性的一个流派。“德派”创立近九十年,直至如今,“德派”唱腔的基本处理模式与润腔举措均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展。不过,四川扬琴的律制与“清商音阶”的唱腔音阶构架正趋于失传之势,因此,律制与乐学而构建的独特声腔韵味,已逐渐丧失最初的特色。所以,作为四川曲艺代表性曲种及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需要从根本深化理论探究与原生态唱腔的传承保护,要让四川杨琴的“神韵”得到传承,此为曲种延续及发展的侧重点。

参考文献:

[1]戚序,王海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以重庆铜梁扎龙世家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路瑜,李珊.从原生态民歌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羌族音乐文化的当代问题为例[J].音乐研究,2015(03).

[3]刘文峰.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12.

[4]陈昀.从流行到“小众”——四川扬琴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调查:以蜀声琴社为例[J].四川戏剧,2013(04).

[5]项阳.从官养到民养:腔种间的博弈——乐籍制度解体后戏曲的区域、地方性选择[J].艺术百家,2015(01).

猜你喜欢

唱腔艺术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纸的艺术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