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鑫培与《搜孤救孤》的成型

2018-01-10靳小蓉

戏剧之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谭鑫培改编

靳小蓉

【摘 要】本文从晚清民国演剧史入手,分析京剧折子戏《搜孤救孤》从老生戏中脱颖而出直至成为舞台经典的过程,探讨了谭鑫培在改编该剧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改编与个人艺术创新追求、时代风尚影响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谭鑫培;《搜孤救孤》;改编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027-02

清代有关“赵氏孤儿”故事的戏剧演出中,初以昆腔为主。康熙二十四年《新定十二律昆腔谱》中即有《八义记》。清代宫廷中的《八义记》演出较为频繁。参考清宫历年“恩赏日记档”,可以看出,在宣统之前,《八义记》由内学太监演出。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至宣统二年国丧期间,宫内停止演戏,至宣统三年二月初一才恢复承应。这一年至八月十六日共演出74场戏,由升平署民籍教习和内学太监共同演出。《八义记》演出的名目由《付孤盗孤》转变为《搜孤救孤》,可见其内容或演出人员也有所改变。

《花天尘梦录》记载道光年间京城伶人往事,有立春堂弟子王玉琴“工时曲,善学都下名手,登场要誉。演《教子》《花亭》《扫雪》《出猎》《六殿》《沙桥》《观画》,皆出色。”①另据无名氏《嘉庆丁巳、戊午观剧日记》,记有《赏灯》《观画》《评话》诸折演出。②谭鑫培在跟齐如山谈到自己对戏目的选择和改造时说:“唱,咱们可不能照旧唱,咱们得自己琢磨。琢磨添上点儿俏头,好醒一醒人的耳目。……这也就如同《搜孤救孤》这出戏,本是公孙的正戏,最初我陪着卢台子唱,人家当然演公孙了,他虽然不算老辈,也总是老角儿啦。演了两次,我以为光当配角,不合适,我就对卢台子说:‘您是已经成名的角儿了,但是我也正是往上熬磨的时候,我也不能光当配角,我想给程婴多添上两段唱工。卢台子说:‘那当然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我就添了两段。”③

卢胜奎生于1822年,卒于1889年,至少在卢胜奎去世之前,《搜孤救孤》这部戏的主角就由公孙杵臼变为程婴了。谭鑫培生于1847年,43岁被朝廷选为内廷供奉,50岁开始被人尊称为“伶界大王”。他所说的“往上熬磨的时候”,又在三庆班时与卢胜奎同班演戏,应是他22-35岁的经历,则《搜孤救孤》的谭派唱法至少应在1882年以前出现。谭鑫培之前的《付孤盗孤》剧本可见《缀白裘》中《八义记》“盗孤”一折,与《六十种曲》中《韩厥死义》两出在情节和唱词上均有较大的契合度,可以认定,《缀白裘》中的《八义记》,与《六十种曲》中所录的《八义记》为同一源头。

谭鑫培所说的增加两段程婴唱腔,应为《娘子不必太烈性》和《白虎大堂奉了命》两段。在内廷演剧档案中,康熙、道光、咸丰及光绪年间均有内学太监学习或演出《八义记》的记录。光绪末年,始改编为皮簧。

宣统三年的《搜孤救孤》演出中,谭鑫培在升平署任民籍教习,可能由他演出《搜孤救孤》。据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谭鑫培曾在中和园和湖广会馆等地演出《搜孤救孤》④,此时卢胜奎过世多年,也就是《搜孤救孤》主角变为程婴已久。到1922年,由贯大元、谭小培演出《搜孤救孤》时,已经是由谭鑫培改过的版本了。

在《赵氏孤儿》的戏曲演变过程中,为何主角会从公孙杵臼演变为程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梆子腔的影响。在描写康乾年间生活的小说《歧路灯》中,出现了对于梆子腔《程婴保孤》的记载。⑤根据题目可以判断,梆子腔“赵氏孤儿”故事是以程婴为主角的。按现有的蒲州梆子传统剧本,可知蒲州梆子《八义图》中也是以程婴为主角。

齐如山根据各种研究推断,“梆子腔到北京大约在元朝,最晚也在明初,是由山西的商人携带来的。”⑥山西人因为地近蒙古,与蒙古人生意往来密切。元朝时期,蒙古入主中华,则山西人成为蒙汉交流的中介,掌握全国财政。山西商人发达之后,便把家乡戏梆子腔带到了北京。梆子腔的盛行在明代,《缀白裘》记录昆曲,也有不少梆子腔。⑦从戏曲文物来看,《八义记》在康乾年间是常被演出的梆子腔剧目。

“由光绪中叶到清末,昆弋班间有之,但不见多,皮簧占十之四,梆子班占十之六,……一大部分则是皮簧梆子合唱,这种戏班,俗名叫作‘两下锅。”⑧可见在谭鑫培所处的时代,皮簧戏与梆子腔的交流非常密切,互相影响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老生戏的兴起与时代审美风尚的转变。在明末和清前期,昆腔流行时期,戏班中主要角色为生角和旦角。道光八年(1828年)至十二年(1832年)之间,随着汉戏进京,带来了令京城观众为之振奋的生行剧目,其中以老生为主的剧目数量最多。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一改过去由旦行主导的演剧局面,老生行问鼎班主,称霸京城舞台。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呼唤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英雄,既是普通民众的愿望,更是艺术家创作的动力。因此,以程长庚为代表的老生“前三杰”非常推崇英雄气节,塑造了如关公、伍员、杨家将、岳飞等英勇善战、无畏强暴的英雄形象。

其三,谭鑫培的个人选择。程长庚极少演衰派老生,而当时以公孙杵臼为主角的《搜孤救孤》正好是衰派老生戏。于是谭鑫培可以选择这出程长庚不愿唱的戏作为自己的表演内容。同时,谭鑫培自光绪五年赴上海结识了孙小六(孙春恒)后受到启发,回京开始改革唱腔,突破老生直腔直调,创造趋于低柔婉转的花腔和巧腔。

程婴从地位上来说更为卑微,内心痛苦无奈,比起公孙杵臼的慷慨悲歌,程婴的遭遇更为悲惨,适合谭鑫培的心理,也偶合了时代风尚。根据谭鑫培的描述,他对戏的选择和改编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根据自己的形象及嗓音特征来选戏。谭鑫培练武出身,身手敏捷,身材矮小,面容清癯,这使他避开魁伟、高音大嗓的人物形象,更多选择唱腔低柔婉转的衰派老生形象。

二是当一出戏中的主要角色无法超越的时候,他会选择增加次要角色的戏份来达到突出和表现自己艺术特色的目的。如他所举的《战长沙》中的黄忠和《搜孤救孤》中的程婴。

谭鑫培改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特别重视戏曲的唱腔和配乐,著名票友、京剧音乐家陈彦衡在《舊剧丛谈》中说:“自雨田、李五为鑫培专司琴鼓,正如左辅右弼,缺一不可,一时称为双绝。”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谭鑫培通过宫中太监明心刘、祥五等人介绍,第一次以戏班台柱演员名义私人聘请场面艺人组班。“私人聘用场面艺人可以说是京剧班‘名角制形成初期的一个标志。”“名角制”发挥了表演艺术家自身的创造性,形成了独特的谭派艺术。

由于谭鑫培文学修养的限制,这出戏在唱词方面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后来余叔岩对之进行了改造,内容传达更为清晰,使之成为一出经典剧目。

注释:

①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傅谨主编、谷曙光,吴新苗本卷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1 专书 上》,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1,577.

②(清)无名氏《嘉庆丁巳、戊午观剧日记》,见傅谨主编、谷曙光,陈恬本卷主编的《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7 日记》,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1-23.

③齐如山.京剧之变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273.

④戴淑娟等.谭鑫培艺术评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⑤《歧路灯》第八二回:“巫氏道:‘你又不是赵氏孤儿,为甚的叫王中在楼上唱了一出子‘程婴保孤?”小说中男主人公谭绍闻堕落败家,管家王中在楼上与谭的母亲商议挽救绍闻。谭的妻子巫氏在楼下听见后以此剧讥笑绍闻。参见(清)李绿园《歧路灯》(下),栾星点校,中州书画社,1980,788.

⑥齐如山.齐如山文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224.

⑦《论“梆子腔”的名义》,陈芳《清代戏曲研究五题》,台湾里仁书局,2002,79.

⑧齐如山.齐如山文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226.

⑨陈彦衡《旧剧丛谈》,见《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正续编》(下册),第866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谭鑫培改编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