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构建

2018-01-10段紫逸

创新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

段紫逸

[摘 要]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播的一种特定方式。在构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时,必须重视内外部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陷入非语境化境地,这就会极大地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根据当前的时代环境,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传播路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其完整地交到后代子孙手里。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9-73-3

Abstract: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s a specific wa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structing the inheriting mechanism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Henan Provinc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especially in the environmental changing process,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will fall into the non-context situation, which will greatly hinde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we should build a path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transmission complying to the era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era environment, and do well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work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o that it can be completely handed down to the descendants.

Key word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1 加強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传承者都肩负着保护和发扬遗产的重要责任。遗产和传承人具备相等的价值,传承者身上所肩负的是延续文化符号的艰苦重任。因此,要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必须首先确保传承者自身的技艺水平,只有提高传承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当前的时代下,不断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以人力资源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延续与继承。另外,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还必须注重对传承范围和传承方式的扩张,只有实现了传承机制的创新与改革,才能够确保传承人主体地位不丧失,使得传承者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因此,在保护和培养传承者方面应当做到如下几点:第一,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政府需要出台一些政策和优惠措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荣誉感,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对传承人的现状进行了解。基于此,需要加大认定、支持、命名、奖励和表彰继承人及继承团队的力度。在原有基础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享受更高水平的补贴,同时扩大补贴对象的范围,为一些授徒传艺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对生活上较为困难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照顾,而且资金补贴不仅限于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些市、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应该享受相应的资金补贴,在资金发放过程中需要及时到位。第二,对传承人进行理论培训,同时采取一些措施,让传承人更加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继承人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自身掌握的技艺,从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理论和路径,增强继承人的职业认同感。此外,还需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了解。政府需要给予一定“师带徒”的经济补贴,让徒弟的工资待遇有所提高。如果一些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政府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保证学艺人员在学艺期间的基本生活;职业类学校也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课程,加强相关继承人的专业化培养;举办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动和表演,通过展销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收入有所提高,激发年轻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热情。第三,建设一批文化职能部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研究和管理处于较高水平。

2 重视专门传承者和广大受众的良性互动

口传心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建立传习所、招收学徒和子承父业是培养传承人的主要方式。同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认清人民大众在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大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主体。因此,不仅需要传承人进行创新,以更加包容、开放和创新的理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让更多非家族关系的热爱者成为传承人,还需要鼓励人民群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最终让传承人和大众形成传承和传播合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传承过程中,传承人需要与人民群众进行互动,通过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群众认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主动参与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顺利的传播和传承,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的动力。而且人民群众的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重要标志,也是保护、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既需要将继承人视为重要参与主体,同时还需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传播和传承作用,使二者构建出良性互动的传承系统,形成较为完整的传承主体结构,最终形成传承合力,共同传承、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前人的经验可知,选择合适、科学的传播媒介工具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传播,有助于其知名度在短时间内提升。传承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对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不仅仅能够在迎合公众和市场需求的同时保持文化底蕴,也能够使其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另外,传承者必须秉持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属性进行科学的剖析。而且在该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人员应最大限度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遗产中的文化底蕴最大限度保留下来,在社会中引起广泛的关注,才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奠定深厚的群众根基。endprint

3 拓宽传承途径,深化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载体,能够展现出人类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传承途径的扩展,同时将传统和现代传承途径融合在一起,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之所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合,让每一位中国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为我国民族文化创新提供源泉。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可以更好地连接在一起,而且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团结,促使社会更加稳定发展。此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助于增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促使人类文化资源更加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范围和途径的扩大,现代和传统传承途径的有机结合,可以深化、高效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因此,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展传承途径,既采用传统的传承途径,也需要运用现代的传承途径,从而促使传承途径多样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范围不断扩大。此外,在传承过程中需要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既要加强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同时还需要适当推动一般性项目的传承,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效率,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创新和利用。例如,在传承南阳市“板头曲”的过程中,应该在口传心授的基础上运用一些现代传承方法和手段,促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范围无限扩大,增强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再如,滑县木版年画这门传统手工技艺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为了发挥现代传承的作用,可以借助现代传承途径增加其附加值,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范围的扩大,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此外,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政府需要制定不同的保护和传承思路与战略,针对国家和地方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差异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资金、法律等各个方面来构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工作的管理条例。例如,健全和完善相关保护制度,将传承理论和方法付诸实践,并加速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利用社会力量来带动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仅能够获得更多人力资源的帮助,也能够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例如,我国皮影戏流派中,河南省就具备典型代表——罗山皮影戏,但是,在当前时代下,河南省的罗山皮影戏正在逐渐走向没落,开始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在新常态下,政府必须从政策、资金等多个层面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贯彻落实,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充分结合起来,达到保护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的目的。

4 深化传承途径,形成非物质文化创意资源

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基因,开始在当地乃至全国具备广泛的知名度,渐渐形成了河南省著名的文化品牌。为了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河南省有必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当商业化,能够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可以采取商业化的方式,来挖掘豫剧、曲剧、道情、皮影戏、大弦戏等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开发这些戏剧的造型、道具以及服装资源,并推广这些文化的周边产品,不仅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也能够利用周边产品的销售来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所以,需要基于现行的市场经济环境,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促使其衍生出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产业化成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赋予非物质文化创意资源的属性。非物质文化具有较强的鲜活性和动态性,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色彩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传承文化和保护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文化创新奠定基石和提供源泉。因此,可以通过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途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采取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传承途径,促使传承效果不断增强,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属性。推动人们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的文化资源不能与文化创意产业混完一谈,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效果方面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机融合,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资源转化,借助创意产业化的途径高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的文化创意是挖掘非物质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挖掘过程中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于消费者需求进行创新,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将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原创能力不断提高,最终让非物质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得以提升,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从而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增强传承途径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无形中增强传承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创意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但从理论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互矛盾,它们之间具有相关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前者主要指基于传统的传承技艺进行创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和形成技艺进行创新,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全面、系统的发展,补充前人的不足;而后者则是原汁原味、“照抄照搬”的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在传承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内容和形式。虽然二者相互矛盾,但也相关补充和促进。即在创新过程中以传承为基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传承,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为目的。因此,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途径,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科学的保护和传承。此外,创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需要将创新与传承进行有机融合。在当今社会,需要不断强调“自我”和本我,对原有的文化进行把握,审时度势,利用眼前的一切资源,从基层做起,不断激发想象力和创新力,促使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让国家实力整体提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需要加强现代和传统传承途径的融合,拓展多元化、多样化的传承路径,促使传承范围持续扩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转化为创意资源,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复活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 王诗文,陈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点及策略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22-25.

[2] 郭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流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1-15.

[3] 尹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路径研究[J].文化与传播,2015(6):61-64.

[4] 穆昭阳.大众媒介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8):34-36.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