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信息化项目中质量管控分析与研究

2018-01-10程国青

创新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软件测试质量控制

程国青

[摘 要] 随着政府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不断深入到政府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项目的质量问题成了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政府信息化项目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阐述质量管控对信息化项目的重要价值,以及信息化项目质量管控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信息化项目;质量控制;软件测试

[中图分类号] F49;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9-66-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IT application, IT has been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government work. The quality of IT projects is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ssible quality problems of government IT projects,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important value of quality control to IT projects, and the key links of quality control during IT projects.

Key words: IT projects; quality control; software test

政府機关承载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重要使命,这决定了政府机关工作必需紧随和领先社会技术的发展。而当今是个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将进一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政府信息化系统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各地政府机关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政府信息系统建设高潮,在相应业务系统内实现了业务和办公自动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应用效果。但是,随着政府业务应用的深入,其复杂性不断提高,各地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也逐步显现出系统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系统可靠稳定性差、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等缺陷,政府信息化逐步从追求量转化到追求质。如何在信息化系统开发中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将政府信息化系统建设质量提升到更高水平,已成为政府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政府信息化项目质量现状

政府信息化项目大多为非营利性系统,通常的建设模式为开发公司“代建”模式,即政府出资立项、公开招标采购或单一来源采购,中标供应商负责建设与实施,政府部门负责验收使用,供应商负责维护和升级的建设模式。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设备和材料采购、软件开发、项目过程管理甚至项目分包都由中标方自行处理。政府机关很少或较少直接参与其中。虽然这种方式管理比较简单,但也比较粗放,项目质量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后期系统改进难度较大。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经历,大多数政府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信息化的质量问题,但如何控制信息化项目的质量还是比较模糊。政府信息化项目质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质量意识淡薄

质量意识是质量控制与提高的关键因素,质量意识包括对质量的认识、对质量的态度。政府部门领导大多是从事行政管理或者是精于业务的业务骨干。平时很少有机会接受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大多缺乏质量管理的专业知识,政府机关也很少配置质量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质量管理的关键点,无法运用质量管理的工具和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控制信息化项目质量,只能是完全依赖承建供应商,所以,政府信息化项目质量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1]。

1.2 质量管理模式简单

在以往的大多数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质量管理基本停留在项目验收阶段。项目在招标完成以后政府机关除了做一些必要的协调工作外,项目质量管理处于一种离散状态。有些时候甚至在项目验收阶段也没有对系统做全面的质量检验和测试。等到使用人发现系统质量问题时为时已晚,承建供应商和政府部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完成的项目,不可能重新再做一次,质量改进也无法进行,问题严重的系统只能废置。

1.3 缺失质量控制体系

政府信息化项目是根据政府部门管辖的业务需要立项建设,通常由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部门配合协助完成信息化系统建设,在体制上没有专门的质量部门参与信息化项目质量控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专业的质量人员做质量规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工作,也不会有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做支撑[2]。

1.4 质量控制因素模糊

传统质量控制要素包括人、机、料、法、环和测。对这六个方面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质量要素可分为功用性、可靠性、可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在政府信息化项目验收时,多数仅对系统功能做查验。很少或基本没有对其他质量因素进行深入的验证和考查。政府机关对可能影响到信息化质量因素的理解较为模糊,同时也没有专职的部门收集、整理和研究影响信息化项目的质量因素,无法形成对本部门信息化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质量控制要素集,这些对于后续的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是不利的。

2 引入质量管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 国家高度重视质量管理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2012年,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纲要明确了国家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要求强化质量主体作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endprint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41条规定“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应当组织对供应商履约的验收。应当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参加验收工作”。

国务院在1999年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牢固樹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思想,把质量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强化管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程质量。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58号《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检验检测服务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推进质量检测的高度重视。

同时,国家为了在技术层面更好地规范软件质量管理,制定了多个有关软件质量管理方面的国家级标准,如《GB/T19000-2001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GB/T 32904-2016《软件质量量化评价规范》、GB/T25000-2016《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GB/T16260-2006《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等。

2.2 质量管控的必要性

政府信息化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对政府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从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全方位地向社会大众提供优质、规范、透明、高水准的社会管理服务。因此,政府信息化注定是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如果没有系统化的质量管制措施相辅助,要达到信息化的期望目标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全的任务。此外,任何信息化系统都是由人来开发和建设的,人总是会犯错误的,错误会给信息化系统带来缺陷,缺陷恰恰是质量问题的一种表现。质量问题是信息化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通过质量检测等质量控制手段发现和修正。

2.3 质量管控的重要性

一个质量管控缺失的信息化系统可能会面临3种结果:一是临弃之不用;二是推倒重建;三是修修补补勉强使用。无论何种结果都会给建设方造成资金、人力、物力、时间上损失。因此,对系统开发过程的重要节点及其阶段性结果进行检测和质量管控都是至关重要的工作,放弃对系统的质量管控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3 质量管控建议

3.1 建立质量管制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3]:一是组织结构——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权限及其协调的关系;二是程序——以文件形式规定的质量工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书,是质量活动的依据;三是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是通过其必需的过程实现有效运行;四是资源——必需、充分且适宜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材料、能源和技术。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有ISO9000认证,在检测实验室认证方面有CNAS认证。这两种认证都可以有效帮助组织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督导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2 项目需求管理

在信息化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系统的需求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如果政府建设部门不能提出明确的系统需求,且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不能做好需求管理和质量控制,这样开发出来的系统可能就是最糟糕的系统。

需求是质量管理中至关重要一个环节,也是项目后续质量管控的依据和输入。明确的系统需求提出通常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在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初期难以一次性确定系统需求并固下来。政府部门或项目管理方需要有系统化的和可跟踪的需求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确定系统需求。要求政府部门有组织层面的团队做持续的需求导入、确认、变更、跟踪和验证等管理工作。

3.3 专业的质量人员参与

专业质量人员是指有信息化技术背景知识,同时又熟习质量管理方法、技术、规范的专业工作人员。专业质量人员参与到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对信息化系统的质量控制起到重要作用[4]。

3.3.1 把关作用。把关是质量管控的最基本职能。这种作用存在于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确保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各个过程是严格按照既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执行。

3.3.2 预防作用。广义上,对前一过程质量的把关就是对后续过程质量的预防。及时发现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并及时纠正,可以有效预防这种环节上质量问题对整个系统质量的影响。另外,通过专业质量人员长期的质量跟踪和质量数据收集,可以为以后信息化项目建设提供质量控制依据和经验,更加有效地预防下一个信息化项目建设出现同样的质量问题。

3.3.3 报告作用。专业质量人员参与到项目中可以及时报告和反馈质量问题,为了使各级管理者及时掌握项目过程中的质量状态,评价和分析质量问题,做出正确的质量决策。

3.3.4 改进作用。质量控制的关键和目标是质量改进,这也是专业质量人员参与提高信息化系统质量的具体价值体现。专业质量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经验和知识对项目中设计、业务流程、编码、检验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和预防措施,对取得良好的质量管理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3.4 系统的质量测试

系统化的质量测试是指专业的质量检测人员对信息化进行系统化检测。系统化质量测试主要包括测试需求分析及规划、测试保障计划、测试方案及用例设计、测试执行以及测试质量控制等过程[5]。根据信息化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重要程度等不同情况,这些过程可以适当增减。

3.4.1 测试需求分析与规划。测试需求分析是以信息化系统建设需求(如用户需求文件、招标文件等)、行业规范、国家标准、用户期望等作为输入,通过系统化技术分析,识别出项目的测试边界范围、质量风险点及风险级别、测试重点与难点等,系统在功能、性能、安全、可靠性和兼容性等方面的质量要求。通过分析对被测软件系统对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进而对测试活动做出整体规划。endprint

3.4.2 测试保障计划。系统化测试是为了使信息化项目能够达到期望的质量要求而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織的测试活动。测试保障计划正是这一系列测试活动的基础。测试保障计划通常包含测试任务的分解、测试进度安排、测试人员数量及配置、测试团队的组织架构及分工、测试环境保障以及测试工具保障等。

3.4.3 测试方案及用例设计。测试方案是从技术角度对测试对象进行分析和测试设计,通过分析各个测试点的类型来确定测试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测试规程,从而保证测试的覆盖度和有效性。测试用例是为某个特定的测试目标而编制的一组预置环境、测试输入、执行步骤及预期结果等,以方便测试或核实某个程序是否满足某个特定需求。测试方案和测试用例需要根据测试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测试技术方法。常用的测试方法有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法、因果分析法、错误推测法等。

3.4.4 测试执行。测试人员根据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执行测试用例的过程。

3.4.5 测试质量控制。测试过程的质量控制除了对测试活动的管理与控制之外,还要对测试之外或者是相关的影响测试结果的控制过程。例如,测试对象版本的管理与控制,测试环境的控制,测试发现的缺陷的跟踪管理,测试数据的生成与清除,需求变更对测试过程的影响等。

4 结语

随着智慧城市、“互联网+”等国家对信息化的驱动,政府信息化项目投入越来越多,信息化项目的质量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引下,第三方软件测试正在逐渐成长起来。作为具备公正、独立、专业等特点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测试标准、测试流程、测试工具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可以为政府信息化软件及信息化项目提供专业的测试服务。

参考文献:

[1] 任富强,王国庆.公安信息化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

[2] 韩亚利.关于信息化系统开发质量的分析和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8(5):132-134.

[3] 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J].世界标准信息,2001(4):13-32.

[4] 于小川.论公安信息系统开发的质量控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12-13.

[5] 杨光.集成质量系统与质量管理过程技术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软件测试质量控制
软件测试方向人才培养“1+X”融合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
关于 Web 应用系统的软件测试的研究
浅谈机车总风缸的制作质量控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黄土路基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
军用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软件测试发展现状及前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