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生存现状与思考
——基于安徽省繁昌县的实证研究
2018-01-10董金权
吴 晨,董金权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基层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生存现状与思考
——基于安徽省繁昌县的实证研究
吴 晨,董金权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以安徽省繁昌县150名公益岗位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包括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和“4050”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呈现出他们的生存现状、从事公益性岗位前后的变化及其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公益性岗位;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生存现状
由于公益性岗位人员规模日渐庞大,政府除了要做好前期的开发和安置工作,后期的管理工作也不容忽视,部分公益性岗位的工作内容、劳动时间、收入报酬与上岗人员期望差距较大,很多公益性岗位人员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鉴于此,本文以安徽省繁昌县为例,对该县197名公益岗位就业人员进行整体问卷调查,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生存现状实证研究,呈现出他们的生存现状以及从事公益性岗位前后生存状态的变化,再对部分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揭示其人口统计学差异。在此基础上,以改善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生存现状为主旨,就基层公益性岗位的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后期管理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实施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整体调查。安徽省繁昌县现有在岗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共197人,我们制作了“繁昌县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生存现状调查问卷”,向繁昌县所有在岗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发放纸制问卷197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为76.1%。
(二)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在有效样本中,属“4050”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以下简称“就业困难人员”)81人,占54%;属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大学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69人;占46%。
从年龄构成看,就业困难人员年龄集中在41-45周岁、51-55周岁,共占总人数的46.9%;高校毕业生由于政策设计的原因,年龄集中在25-26周岁,占总人数的61%。
在性别方面,就业困难人员男女的性别比例较为平衡,女性43人,占比53%,男性38人,占比47%;高校毕业女性48人,占比69.5%,男性20人,占比28.9%。
从学历上看,就业困难人员学历为初中或以下的有39人,占比48%,学历为中专或高中的有30人,占比37%,学历为大专及本科的有8人,占比10%;高校毕业生本科50人,占比72.5%,大专18人,占比26.1%。
二、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生存现状的基本概貌
(一)生活现状
1.实际工资收入
调查显示,近七成(67.9%)的就业困难人员每月实发工资为1001-2000元。另有实发工资1-1000元的有15人,占比18.5%;2001-3000元的有10人,占比12.3%;6000元以上的有1人,占比1.2%。可见,大多数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的实发月工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
大部分(75.4%)从事公益性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实发工资在2001-3000元之间。另有每月实发工资1001-2000元的有15人,占比21.7%;3000-4001元的有1人,占比1.4%。,高于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
2.入职后家庭收入变化
就业困难人员认为其家庭收入增加了的占比为53.2%。可见,从事公益性岗位确实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就业困难人员的物质生活。相比较而言,公益性岗位对于改善高校毕业生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没有就业困难人员明显,仅11.8%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入职后家庭收入增加了,这是因为从事公益性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大多为单身,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
(二)工作现状
1.从事公益性岗位动机
在就业困难人员中,58%的人选择为了生计,30%的人选择工作稳定,10%的人选择暂缓之计;高校毕业生30%的人选择暂缓之计,26%的人选择工作稳定,25%的人选择为了生计。在7个选项中,为了生计、工作稳定、暂缓之计被两类人群选择最多,但次序有明显的不同。就业困难人员优先选择为了生计、工作稳定次之、暂缓之计最次;高校毕业生优先选择暂缓之计、工作稳定次之、为了生计最次。这与他们的年龄、参加公益性岗位的身份有关,就业困难人员普遍年龄偏大,需要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而高校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对职业的选择不明确,公益性岗位多为暂缓之计。
2.就职公益性岗位类型
调查显示,就业困难人员就职公益性岗位的类型多为企业公益性岗位工作,占比71.3%,可见政府在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接收了大多数的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则多就职于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占比83.8%,这与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政策设计有关,主要是指政府通过投资开发、购买岗位等方式,吸纳高校毕业生到街道(乡镇)、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及其他服务工作。
3.对就职岗位的评价
就业困难人员有53%的人认为其就职岗位工资水平低;31%的人认为保障体制不健全;27%的人认为福利待遇不好。在高校毕业生中,57%的人认为前途渺茫;55%的人选择工资水平低;53%的人选择福利待遇不好;52%选择保障体制不健全;45%的人选择地位低下;27%的人选择考核机制不完善。
就业困难人员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因素分别为同事关系和工作环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为工资水平和福利;高校毕业生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因素分别为同事关系和工作环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主要是工资水平和福利。可见,无论是哪种类型,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不满的因素均为工资和福利,满意的因素为同事关系和工作环境。
(三)心理状态
1.入职后心理变化
就业困难人员认为生活比以前充实的人数占比在32.4%,认为提高自尊心的人数占比在2.1%,认为提高了自身成就感的人数占比在5.2%,认为以上变化都没有的人数占比在18.5%。高校毕业生中,认为其入职后提高了自尊心和成就感的人数占比亦均不到10%,认为生活比以前充实的人数占比在27.8%,低于就业困难人员,而认为以上变化都没有的人数占比在55.2%,多于就业困难人员。可见,公益性岗位对于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心理层面的作用均不明显,且对于有着较高期望值的高校毕业生更是如此。
2.心理压力
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认为工作压力大的有30人,占比38.5%;认为压力一般的有37人,占比47.4%。在压力的来源方面,有70%的人选择了工资低,40%的人选择了工作量大。从事公益性岗位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的有11人,占比16.4%;认为压力比较大的有35人,占比52.2%;认为压力一般的有19人,占比28.4%。在压力的来源方面,有82%的人选择了看不到晋升空间;有80%的人选择了工资低;有58%的人选择了地位低下;有55%的人选择了工作量大。超过一半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压力比较大,而压力产生的来源多样化,晋升空间和地位低下选择率也很高,这与就业困难人员压力主要来自收入低有所不同,可见高校毕业生更为关注自身以后的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被人尊重的需求。
3.期满后的打算
在公益性岗位任期结束后,就业困难人员有53%的人尝试继续留任,28%的人选择其他工作;高校毕业生有60%的人选择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只有29%的人尝试继续留任。可见,虽然就业困难人员对公益性岗位收入不满,却还是有超过一半的人尝试继续留任;而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体制,适应了体制内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后,大多数人愿意考取一个编制,例如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三、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生存现状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一)就业困难人员生存现状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1.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感受到工作压力
经检验,就业困难人员的性别与其工作压力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置信区间95%,p=0.035<0.05)(见表1)。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感受到工作压力,男性感觉压力非常大的占30.0%,女性占10.6%。这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男性更高的职业期望与承担“养家”责任要求的传统伦理有关。
2.学历越高越可能在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就职
经检验,就业困难人员的学历与就任公益性岗位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置信区间95%,p=0.006<0.05)(见表2)。学历越高越可能在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就职,本科中就任机关或事业公益性岗位类型的占86.0%,就任社会团体公益性岗位类型的占8.0%;而大专学历的就业困难人员此数据分别为77.8%和5.6%。说明本科就任社会团体公益性岗位的比重更大。这说明,公益性岗位的设计与安排考虑到了就业人员的学历因素。
表2 学历与就任岗位类型相关性检验
(二)高校毕业生生存现状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1.学历与工作收入呈正相关
经检验,学历与工作收入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置信区间95%,p=0.005<0.05)(见表3)。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在本科生中收入为2001-3000元的占86%,而大专生中此项数据为53%。
2.年龄越大更愿意长期从事公益性岗位
经检验,高校毕业生的年龄与是否愿意长期从事公益性岗位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置信区间95%,p=0.001<0.05)(见表4)。22岁选择“不愿意”长期从事公益性岗位的为100%,到27岁选择“不愿意”的为25%,28岁选择“愿意”的则为100%。可见,年龄越大的高校毕业生更愿意长期留任公益性岗位,而年龄越小的高校毕业生则更不愿意长期从事公益性岗位。
四、政策措施与对策建议
(一)强化资金的规划与监管,提高基层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
我们的调查表明,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其中就业困难人员薪酬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对薪酬不满意人数达50%以上,而高校毕业生薪酬集中在2001-3000元之间,低于以同等学历在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收入,对薪酬不满意人数占66%。我们建议: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想做到资金支持力度实施得当,首先必须做到对困难就业人员经济上的倾斜;同时,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安排专项基金对本地基层公益性岗位事业加强资金投入,按照就业专项资金的数量进行配套。对于如何分配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将保障基层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因为我国是民主制国家,所以繁昌县政府的政策实施不能与民主制国家的治国理念相违背,要想保障公益性岗位人员基本权益并且要提高其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就必须将其福利待遇纳入用人单位经费预算中。[1]其次,科学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在资金规划方面要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县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添加和削减岗位资金投入,同样也是根据本县区实际发展情况来设置岗位,以免出现浪费。最后,加强资金监督与管理。为了提高繁昌县关于资金的利用效率,一定要加强监督,确保专项资金具体投入到基层公益性岗位的发展上来。为了确保基层公益岗位的工资福利能够及时发放到位,必须定期对其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察,一旦发现问题,对于涉及问题的人与事立即处理。
表3 学历与工作收入相关性检验
表4 年龄与是否愿意长期从事公益性岗位相关性检验
(二)提高岗位匹配度,更多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我们的调查表明,被认定为公益性岗位的企业吸纳了大多数的就业困难人员,机关或事业单位主要接收了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而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并没有参与进来,可见公益性岗位类型较单一。
在基层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面临岗位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上,应根据当地情况寻找适合的合作对象,如私营企业、事业单位,鼓励其发展合适的岗位,来满足和完善就业人员的岗位匹配度。关于增设基础公益性岗位这个问题,繁昌县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承担主要责任,但是政府也有其局限性。所以,长久、稳定且高量的增设公益性岗位、完善岗位匹配度,政府必须要发展更多的合作伙伴,譬如引入本县区其他组织、团体的加入。
我们建议:第一,支持本县区的企业、团体、其他组织的加入,对于它们的加入,繁昌县政府应给予政策、资源及制度上的优待,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繁昌县政府可以尝试向本县区的企业、团体、其他组织购买公益性岗位。因为这些社会力量相比较于政府,其层级结构简单,负担也较轻,所以在设置公益性岗位时具有效率高且内耗小的优点,并且由于“其以提供公益或互益性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目的,又由于是居民自愿自发形成,因此,往往能深入到民众需求的最前线,为他们提供及时、具体的服务”[2]。第三,繁昌县政府对于设置基层公益性岗位的企业、事业单位,应给予优惠政策,如减少它们的赋税、给予其他的资源支持等,鼓励其参与岗位创建,将其引入到公益性岗位建设中来,为普通就业困难人员(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并且,为了激起本县区的企业、事业单位参与的热情,繁昌县政府可以对表现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让先锋模范的力量引领着其他组织的加入。
(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基层公益性岗位的配套政策
我们的调查发现,31%的就业困难人员人认为公益性岗位保障体制不健全;在高校毕业生中,75%的人认为前途渺茫,52%的人认为保障体制不健全,27%的人认为考核机制不完善。可见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除了收入,还有保障体制、地位、考核机制等也是亟待解决的。所以繁昌县政府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基层公益性岗位的配套政策,强化地区监督管理职能,畅通监督投诉渠道。
我们建议:第一,对于公益性岗位进行规范管理及有效监督,需要搭建自上而下的机构体系。[3]一是繁昌县政府将其内在的各个职能部门联系起来成立监督公益性岗位的公益机构,建立规范有序的分级行政区域管理制度。二是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相关的工作。应尽快出台关于基层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办法,规范基层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的相关程序及有关要求,指定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为该县内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主管部门。[4]第二,给予公益性岗位公益性编制、公益性岗位平台建设经费直接拨付到位、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应随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同步增长及建立正常的岗位薪酬增长机制。并且,对于前面所提出建立公益性机构的监督部门,其岗位空缺应推荐公益性岗位人员担任,如此,中间环节如有涉及其利益时也有了有利的保障。监督部门的岗位可以设置成流动性岗位,让不同的公益性岗位人员轮流担任,避免由于个人品质问题长期任职熟悉操作而养成好逸恶劳的不良行为。第三,繁昌县政府应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职能,做好监管、指引及辅助的工作。由于公益性岗位经费主要来源应是所需方购买的公益性服务经费,所以县政府只需将公益性岗位交于此岗位监督管理机构即可,而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方面。
[1]吉晓明.新常态下应加强公益性岗位规范管理[J].中国劳动,2016,(17):33-34.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课题组.外国非政府组织概况[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34.
[3]马秀萍.新疆公益性岗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实事求是,2014(6):44-49.
[4]李忠东.射阳县公益性岗位开发使用与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6(5):242-243.
D633
A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114)
吴晨(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等。董金权(1976-),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青年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