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原租界教堂建筑历史及装饰特征概略
2018-01-10任康丽
任康丽 汤 佳
汉口原租界教堂建筑历史及装饰特征概略
任康丽 汤 佳
文章首先对汉口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东正教堂的建筑历史分析梳理,从中总结出外窗装饰特征、室内装饰特点,并进行概略性分析。
租界教堂;历史;室内装饰
一、汉口原租界教堂历史
明崇祯十年(1637年)葡萄牙籍传教士何大化(Antonius de Gouvea S. J.)“因奉教官员之请,至湖广开教。未及二年,立堂于武昌府”[1]。由此开启了基督教在汉的宗教历程。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各类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迫使清廷解除传教禁令,外国传教士大举来汉,买地建堂。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是武汉教堂建设的鼎盛时期,在汉口、汉阳、武昌均有分布。
1.汉 口天主教堂建堂
汉口天主教堂的建立源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法籍耶稣会神父穆迪我来武昌重新建堂,四年之间发展教徒2200多人,自此天主教在武汉地区的传教活动一直延续下来”[2]。20世纪20年代,天主教在武汉划分为汉口代牧区、汉阳监牧区和武昌监牧区,形成全国仅有的在一个城市划分3个教区的格局。汉口代牧区划归意大利方济各会管理,主教府设汉口上海路,定名“圣若瑟堂”。汉口现存的天主教堂大多建造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到1950年时共建有10座。
汉口主教区圣若瑟堂位于英租界,1866年由主教明位笃从工部局购入5080平方米土地,后由意大利教士余作宾设计,次年建成。教堂平面呈十字形,长40米,十字横头处宽26米,堂身宽16米,堂后原有两座圆形塔式钟楼,1944年左侧钟楼被美国飞机炸毁。解放后该教堂经过四次大修,使用面积1024平方米,堂内可容纳2000余人。该教堂为典型的罗马式风格,正门雕刻精美,历经百年无变形。
汉口天主教堂保留较好的还有原法租界的圣母原罪无染堂。1910年鄂东教区田瑞玉主教委托法籍教士丁寿设计修建,耗银1.2万两。教堂占地面积292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哥特式风格,正立面设计有彩色玻璃玫瑰花窗,教堂吊顶为尖形穹顶。
2.汉 口基督教建堂
1864年7月基督教传教士杨格非在汉口夹街建造了一所小教堂,取名“首恩堂”。这也是华中地区最早的基督教堂。1880年杨格非在汉口花楼街修建小型礼拜堂,取名“花楼堂”。1931年他又在英租界兴建“格非堂”,1951年更名为“荣光堂”,位于汉口黄石路口。
20世纪初至40年代是武汉基督教堂建造的高峰时期,如圣安得烈堂、圣三一堂、圣救世主堂、圣米迦勒堂等都是这一时间段建立起来的。1949年全市有76座教堂。汉口现存基督教堂仅5座,包括圣保罗堂(1890年)、魏氏纪念堂(1924年)、警示堂(1930年)、救世堂(1931年)、荣光堂(1931年)。
图1 原英租界圣若瑟堂天主堂长方形百叶窗
图2 原法租界圣母无原罪堂哥特式三联尖拱形窗
为了更好的在当地普通教民中布道传教,基督教堂建筑风格相较于天主教堂更为朴实亲切。在建筑风格中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元素,创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如救世堂、圣救世主堂和圣三一堂。此外,基督教堂中还存在哥特式乡村教堂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如魏氏纪念堂、警世堂等。
3.汉 口东正教建堂
东正教是与天主教、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因为流行于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来,故亦称希腊正教。俄国是东正教的主要传播区域。东正教入华时间始于17世纪,为沙俄在东北地区兴建的一类教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人来汉经营顺丰、阜昌、新泰、源泰等砖茶公司,由此将东正教传入武汉。“1866年(清同治五年)5月,俄商为进行东正教宗教活动,开始筹资建立东正教教堂”[2]。1885年汉口第一个也是唯一个砖石结构的东正教堂建立,名为阿列克桑德聂夫堂。1891年3月,俄皇太子尼古拉二世访汉,除主持新泰砖茶厂25周年庆典外,还特意莅临东正教堂参加宗教活动。现在这座占地面积220平方米的教堂仍旧矗立在汉口鄱阳街与天津路的交界处,成为见证俄商在汉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它与哈尔滨同期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俄商在万里茶道上的重要遗存。
二、汉口原租界教堂外窗装饰特征
1.天 主教堂外窗风格特点
汉口天主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为罗马式与哥特式。罗马式风格教堂为圣诺瑟堂,哥特式风格教堂则以原法租界的圣母无原罪堂为代表。两种风格的教堂外窗在装饰上都各具特色。
圣诺瑟堂外窗造型以方形长窗为主,也有少数半圆形及圆形。方形长窗窄而高,面积较大,里层为玻璃彩窗,外层为百叶窗。百叶窗能降低室内温度,避免阳光直射,调节室内光线。外层百叶固定在木质窗框内,安装长条斜棂,两条斜棂间留有空隙,可通过旋转中央细木立轴改变其倾斜角度。半圆形窗和圆形窗多为单层彩色玻璃,以简洁的十字形、花瓣形为主要图案,丰富其建筑室内外立面装饰效果。(图1)
圣母原罪无染堂建筑外窗以尖拱窗和圆形玫瑰花窗为主要代表。正立面圆形玫瑰花窗内分八边对称花瓣,下方对应设计三联尖拱组合窗。外窗图案整体、精美。尖拱窗多为双层结构,外侧为铸铁窗栅,内侧木质框架,内镶彩色玻璃。(图2)
图3 救世堂入口立面的凯特尔十字窗及圣光冠冕大十字彩色玻璃窗
图4 荣光堂建筑外立面哥特式透视窗表现丰富
图5 魏氏纪念堂红、青砖镶嵌的哥特式尖拱窗、三叶草窗
图6 阿列克桑德聂夫堂外立面圆拱形透视窗及双联式拱形彩窗装饰
2.基 督教堂外窗风格特点
汉口基督教堂外窗装饰风格以中西合璧式与哥特式为主。1920年建成的救市堂,屋面为中式歇山顶,墙面有中西纹样装饰。哥特式以荣光堂、魏氏纪念堂为代表,其教堂外窗为砖砌体装饰。
汉口基督教堂外窗造型多变主要包括圆形窗、椭圆形窗、拱券窗与异形窗。圆形窗与椭圆形窗在汉口救市堂中表现丰富。圆形窗作为救市堂外立面的中心点与十字形组合突出教堂南立面入口的宗教建筑特征。白石砌筑直径2米的白色凯特尔十字窗与屋顶正中的十字架交相辉映。圣坛外墙中央也有直径达2米的圣光冠冕十字彩色玻璃窗,光线透过十字窗南北贯穿,庄重神秘。救世堂入口两侧墙面是椭圆形外窗,内嵌玻璃,四周环绕卷草纹样。这样的椭圆外窗装饰在国内的宗教建筑中并不多见,体现出西方传教活动在中国的特殊设计。(图3)
哥特式拱形窗在汉口的荣光堂、魏氏纪念堂中形式多变,其差别主要在拱券的形制。荣光堂外窗两侧有方形壁柱,材质为清水红砖。壁柱与尖拱窗虚实相间分割墙面,丰富其立面装饰。荣光堂的尖拱窗主要以透视形的砖砌筑为主,外框用红砖砌筑,并按照窗户的形状围合出逐层向内缩进的形式。荣光堂的木质窗框镶嵌白色玻璃,以横向木条为轴,水平翻转,可上下关启。(图4)
魏氏纪念堂建于1924年,砖木结构,平面为拉丁十字形,一堂一塔式教堂建筑。其尖拱窗样式丰富,窗框用红砖、青砖拼接,细节错落砖块,形成窗体的凹凸与肌理变化。双尖拱窗窗棂为辐射状花饰,两尖拱之间点缀三叶草形花窗,整体立面富于变化。顶部三边弧形窗内饰三片三叶草,象征着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图5)
3.东 正教堂外窗风格特点
阿列克桑德聂夫东正教堂是集中式、高侧窗的采光方式。这种设计在拜占庭式教堂建筑中十分普遍。上层高窗以三层透视拱券装饰,最外层为典型的东正教火焰形。下层外窗拱券结构增大,并在主入口上方开设双联式拱形彩窗。所有窗体均为两层结构,外层是黑色铸铁窗栅,里层为木质棂格窗并镶嵌彩色玻璃。从旧时照片中可以发现底层外窗悬以铜铃,为当时的宗教活动之用。该教堂高耸空旷的外窗结构,从室内仰望呈现出一种向心向上、威严神秘的宗教氛围。(图6)
图7 圣约瑟堂室内祭坛、雕塑、地面水磨石十字架装饰
图8 汉口荣光堂室内礼拜大厅不同时代的装饰
图9 救世堂室内礼拜堂、彩色玻璃窗及木构架装饰
三、汉口原租界教堂室内装饰特色
1.天 主教堂室内装饰特点
天主教堂的室内装饰具丰富性,特别体现在祭坛、穹顶中植物图形装饰。汉口的圣诺瑟堂在整体长40米,宽为26米的拉丁十字形空间中,由三拱廊构成中间14米宽的正厅,室内气势雄浑、富丽堂皇。
圣约瑟堂是汉口现存体量最大的天主堂,堂内设有五大祭坛,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做弥撒。室内地面均保留旧时的水磨石几何图形,并在重点部位用十字架进行点缀。(图7)
该教堂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圣坛和礼拜大厅空间高且均有半圆形穹顶。抬高的圣像高于祭台,俯视众生,使人产生崇拜与敬畏。两侧的廊柱上放置有耶稣十二宗徒全身像,神情庄重,并与众人产生亲近的对视。圣殿中还安放有圣若瑟和圣女小德兰的浮雕像。
教堂内采光设计成为装饰的重要特征。阳光投射方向与祭坛位置对应,从正立面山墙窗户入射的一缕阳光正好可照射在主祭坛上。正厅侧面两个半圆形小祭坛顶部也设有天窗,照亮整个局部空间。
2.基 督教堂室内装饰特点
基督教堂室内装饰相比天主教堂较为简约。汉口的荣光堂建筑总面积1911平方米,正立面钟楼高耸,其右墙角的奠基石至今保存完好。荣光堂内朴实大方,底层为中廊式办公用房装饰简洁;二层是圣殿,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参与礼拜。正立面设有尖劵穹窿型大祭坛一座,墙裙部分有经文装饰,两侧设砖砌尖拱门。每到宗教节日大祭坛前会布置植物等各类装饰;三层为大型聚会唱诗班席及开放式观礼台,两侧有房间,开窗为立转窗。哥特式风格尖拱窗是教堂室内墙面装饰的主要形态,红砖结构的拱券窗套与白色粉刷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深色钢木组合屋架吊顶、木质地板、座椅与之协调,体现出教堂庄重、严肃的氛围。(图8)
汉口救世堂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75平方米。整体建筑为中西合璧风格,屋顶为中国传统单檐庑殿琉璃瓦中式盔顶,四角翘檐。教堂一层为礼拜堂,室内大胆采用了“舞台”风格设计祭坛。正立面上方设计有圆形彩色玻璃圣光冠冕的凯尔特大十字窗,两侧对称布置三个彩色玻璃长窗,内分两块,可上下翻转,并镶嵌红、黄、蓝、绿四色;二层为观礼台,三边形成廊道,两侧廊道玻璃窗与正立面相一致,增加了室内空间的通透感。救世堂圆木支撑的拱形天花是汉口独一无二的建筑样式(图9)。深褐色圆木在弧形拱券两侧构造出类似于穿斗结构的弧形屋面,使室内空间显得轻盈而朴实。
3.东 正教堂室内装饰特点
东正教堂的室内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俄罗斯教堂建筑的影响而带有明显的“俄式风格”,这种“俄式风格”是在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俄罗斯本土建筑文化而逐步形成。汉口的阿列克桑德聂夫堂作为俄罗斯境外现存建造时间最早的东正教堂其原有的装饰设计已无法考证,但从教堂的室内空间中还能寻求到些许内容,如炫丽的灯架、丰富的穹顶、八角吊顶、多线脚的墙群等等。
2015年阿列克桑德聂夫堂通过两年多的修复竣工,成为武汉市中俄关系交流馆。修葺一新的教堂通过展览等形式展现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历史,推动两国人文交流。教堂室内地面增设地台,铺装地板;穹顶中用白色、金色装饰,中央悬吊大灯架;祭台上保留原有窗户两侧装饰的方形壁柱、将细密的脚线涂饰金色;修复设计中突出了原有的吊灯架及穹顶装饰线条,使室内空间更具有东正教堂的装饰风格。(图10)
图10 阿列克桑德聂夫堂修复一新的室内穹顶及灯架装饰
四、结语
武汉是拥有遗留教堂种类最全的城市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末年,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士就已在汉口出现,并向当地居民分发药品和其他的公共福利服务。”[3]在汉口保留的各类教堂建筑不仅仅能够见证西方教会在汉口传播的历史,更能体现西方宗教建筑艺术在中国长江流域地区本土化的历程,是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建筑瑰宝。而对于研究人类在各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成和德. 湖北襄郧属教史记略[M]. 上海: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24.
[2] 武汉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 武汉市志:社会志[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TU252
A
1009-4016(2017)04-0104-05
2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6YJA760033)。
任康丽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设计系副系主任 副教授
汤 佳 文华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