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290例的中医证型探讨
2018-01-10
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云南 昆明 650011
支气管哮喘290例的中医证型探讨
张俊图杨春艳*吴洪波张爱华李建梅刘俊
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云南 昆明 650011
目的对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科2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分析哮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中医四诊的采集,参照哮病中医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各证型所占比例。结果风痰哮占51.0%,冷哮占31.7%,热哮占11.0%,虚哮占3.1%,喘脱危证占1.4%,肺脾气虚占1.0%,肺肾两虚占0.7%。结论290例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型以风痰哮为最多,其次为冷哮,治疗中应注重祛风涤痰,降气平喘,并重视温肾助阳,发作期及慢性持续期以祛邪兼扶正治疗为主,缓解期以固护正气治疗为主。
支气管哮喘;哮病;中医证型;风痰哮;冷哮
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常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和气候的改变,全球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1]。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临床上支气管哮喘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亦可参本病辨证论治。现将我科室住院期间哮病患者的辨证分型类型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全部290例哮病患者均为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科2012年11月到2016年12月住院期间病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215例;年龄78~20岁,平均年龄(50.3±15.1)岁;病程6月至50年,平均18.2年。
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2]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3]。
2.1 发作期
2.1.1 冷哮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胸憋气促,咳不甚,痰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淡青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1.2 热哮 喉中痰鸣如吼,喘促气粗,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质粘稠,排吐不利,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发热,舌红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2.1.3 风痰哮 喉中痰涎雍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弦滑。
2.1.4 虚哮 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持续喘哮,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乏力倦怠,舌质淡,或紫黯,脉沉细。
2.1.5 喘脱危证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2.2 缓解期
2.2.1 肺脾气虚 气短声低,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2.2 肺肾两虚 气短声低,动则为甚,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不耐劳累。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或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2.3 纳入标准 凡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的病例均为入选。
2.4 排除标准 排除喘病与支饮,诊断为哮病者。
2.4.1 喘病 哮病与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
2.4.2 支饮 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其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鸣,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等有显著的不同。
3 结果
290例病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脉综合分析,哮病的急性期例数为285例,缓解期患者病例数为5例。急性期中证型以风痰哮为最多,占51.0%,其次为冷哮,占31.7%,喘脱危证最少见,占1.4%,缓解期病例较少,占1.7%。见表1。
表1 290例哮病患者辨证分型分布 (例)
4 讨论
哮病反复发作是因“夙根”存在。朱丹溪云:“哮喘专主于痰”,历代医家亦强调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伏痰”具有风之性,其性质为“风痰”,“风痰内伏”,遇外邪引动,则出现风盛痰阻、风动痰升之征,发为哮病。正如《症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案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4]。《素问·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丹溪心法》谓:“风之伤人,在肺脏为多”[5]。《医学心语·咳嗽》曰:“肺为娇脏”,即肺脏易受到邪气侵袭而发病。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就哮证发病而言,外邪从表自上而入,内合于肺而诱发,此时皮毛、鼻窍首当其冲,出现恶风、汗出或鼻塞、鼻中作痒、鼻流清涕、喷嚏等先兆症状。这些症状与风邪致病的特点极其吻合,从而证明哮病的发作与“风邪”密切相关。从西医角度而言,临床上所见支气管哮喘患者多伴有过敏性鼻炎,吸入花粉、烟尘、油漆味等即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6]。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等有关[7]。环境因素中除花粉、尘螨等各种特异和非特异性吸入物以外,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鱼、虾蟹、牛奶等食物,阿司匹林等药物,都可能是哮喘的激发因素。这些过敏因素亦包含于中医所指“风邪”概念之中。从本病例统计分析中也可看出风痰哮为最多见证型,可见“风邪”在哮病病因病机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哮病的治疗中避免接触过敏原,祛风涤痰,降气平喘是非常重要的。
本资料所选290例患者均来自昆明地区,昆明坐落在云贵高原中部,地处滇西横断山脉与滇东高原之间的盆地和周围山地之间。整个市区约处在东经103°40`,北纬25°02`,海拔1897 m。昆明气候的特点是四时无寒暑,一雨便成冬;年差较小,日差较大,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值有11 ℃,春季可达12~18 ℃,早晚冷凉[8]。哮病患者多为受寒后发作或加剧,也常于半夜、凌晨时发作或加剧,此时为一天中阴中之阴也,阳不胜阴,阴痰内盛,卫外不固,外邪引动停积之痰,上逆作喘,病例统计中冷哮病例较多,考虑与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哮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日久耗气伤阳,导致肺肾阳虚,寒痰凝滞,痰气胶阻,反复发作,恶性循环。《类证治裁》中曰: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9]。肾主纳摄,有助于肺气肃降。若肾虚精气亏乏,纳摄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成痰,上干于肺,加重肺气之升降失常。《医贯·喘论》曰: “真元损耗,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10]。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也指出: “肾主水,肺主气,肾虚不能制水……上犯于肺,肺得水而浮,浮则上气而咳嗽也”[11]。因而补肾是治疗哮病之关键。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冷哮及风痰哮患者居多,但无论以上哪类患者患病日久,均可见肺肾阳虚之象,而风痰阻肺或是寒饮伏肺均为标象。因此,无论在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或是缓解期均应重视温肾助阳,此时中药即可发挥良效,如“附子、干姜、细辛”等。故笔者在哮病发作期及慢性持续期治以祛邪兼扶正,在缓解期治以固护正气,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
该统计病例中缓解期患者病例数较少,考虑因所选病例均为住院病例所致,后续研究可得门诊病例列入观察范围,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情况会有所变化。本病例中喘脱危证的病例较少,考虑为如哮喘持续状态等危重症患者,治疗时首选西医治疗,选择中医医院的患者较少。在救治该类患者时,考虑到患者随时可危及生命,因此治疗上不拘泥于中西医手段,选择中药针剂迅速给药,如参附、生脉注射液,并据病情客观选用西药抗炎、解痉平喘、机械通气等方法,配合中药口服纳气平喘、回阳固脱,疗效明显。
[1]Masoli M,Fabian D,Holt S,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asthma: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GINA Dissemination Committee report[J].Allergy,2004,59(5):469-478.
[2]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83-85.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5-7.
[4]秦昌遇.症因脉治[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54.
[5]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4.
[6]吴艳华,孙晓声,郭桃美.呼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1.
[7]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基层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8):615.
[8] 陈东银,李由,杨庆芬,等. 昆明亚高原气候特征对人体的作用[C].//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1996.
[9] 清·林佩琴. 类证治裁[M]. 王雅丽,校注.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68.
[10] 明·赵献可.医贯[M]. 郭君双,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9.
[1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125.
张俊图(1976-),女,汉族,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E-mail:385723832qq.com
杨春艳(1974-),女,汉族,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肺病。E-mail:1627124613@qq.com
R256.12
A
1007-8517(2017)23-0016-02
2017-10-20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