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2018-01-09郭雨萱
郭雨萱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三农问题”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是指将传统农业转化成现代农业的过程和手段。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本文利用201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相应的结论,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存在着地区内部不协调与地区之间不协调的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农业现代化有利于解决农业的社会效益较高与经济效益较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弱化生产总量与市场需求成反比的矛盾,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活动,循序渐进的实现农业产销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经营的时代化有利于减少农业与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差别和农村、城镇与大中城市的差别加速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向中、小城市的转移,加速城乡体制机制改革、成功落实城乡总体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因此,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
二、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一)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
本文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定义为基本原则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十七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以充分反映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程。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如表1。
为了进一步研究全国31个省市在每个因子上的具体表现情况,运用回归的方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并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分别计算出31组数据在以上三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情况。然后将提取的公共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再结合各个公共因子得分,建立綜合得分评价模型:
根据结果可得出,山西、湖南、辽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做的比较好,这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息息相关的,相对靠海,雨水充足,而对外贸易相对频繁,经济发达反过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后几名的是宁夏、青海、西藏。它们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它们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应农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注度偏低。
在综合排名中,第一个因子所占的比重最大,对最后的排名影响最大。在表中不仅能看到各个地区农业现代化在各个因子上的表现情况,还能看出各地区的整体状况。为进一步分析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足和改进方面提供了参考。如综合排名第一的山西省,在农业投入水平指标中分较高,其他的公共指标得分处于偏上或中等水平,所以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等。
(二)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分类分析
为了对各省城市建设作系统考察,本文运用系统聚类的方法,按类间平均距离,对31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将数据分成4类:第一类:北京、天津、湖北、四川;第二类:内蒙古、江苏、安徽、湖南、河北、吉林、福建、江西、重庆;第三类:上海、山西、辽宁;第四类:浙江、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根据最终聚类中心表,四类地区相比较可知,第一类地区投入产出水平均很低,但土地生产率相对较高,说明这类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很高,自身农业现代化基础较好,且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和生活环境水平相对较好,说明该地区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最高;第二类地区,虽然农业投入相对较少,但是产出效率处于中等水平,第三类地区投入水平最高,土地生产率却相较一般,且这两类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和生活环境一般,综合来说该两类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第四类地区农业投入较少,且土地生产率较低,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和生活环境水平相对最差,该类地区农业现代化处于较低水平。
三、建议
各地区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与科技等方面投入。其一,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其资金支持,加强对农业专项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审查,保证资金能够做到专款专用。其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高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其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的培养。
第二类地区应发展技术与劳动集约型农业。应继续强化国家粮食生产、主要大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中心的地位,强化粮棉油生产,切实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用高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改造我国大部分地区传统的耕作和养殖方式,提高这些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类地区应发展技术与资金集约型农业。该类地区具有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劳动力素质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向资金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转变;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高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园区化道路。
第四类地区应发展节能农业与特色农业。必须将自然环境保护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根本任务,将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农副产业资源配置能力和畜牧业产能水平作为主要目的,充分发现我国中西部生态美好、生物多样性的潜力,提高富有地区特色产品经营加大相关发展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着重完善节水灌溉体系、农副产品深加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