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与农耕文化协同推进的逻辑与路径

2018-01-09潘昱丞唐良中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耕旅游农业

潘昱丞 唐良中

摘要: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工作重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传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传承、保护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对振兴乡村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农耕文化的深刻内涵,概述了发展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农耕文化协同推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耕文化;乡村振兴

引言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是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长期以来,博大的农耕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滞后等问题日渐突出,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实施乡村振兴”,这一战略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大创新。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升级,强调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综合多维目标,是新时代解决我国“农耕文化”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研究如何在时代演进中有效保护和借鉴利用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

农耕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农耕文化体现自然法则的“天人合一”思想备受推崇,被看成是当代生态文明的源头活水中国农。因此,我们需要站在现代农业的门槛上思考未来。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体现地域特点的农耕文化。这一文化最大的特征是注入了农耕民族的灵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农耕文化对中华民族崇尚和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几千年来,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的农耕战略包含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倡导现代文明理念的生活方式“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内容。可见,作为农民精神家园的农耕文化成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

二、发展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农耕文化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弘扬、传承和利用优秀的农耕文化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1.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心剂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定论。作为基层政府,我们要鼓足干劲,全力奋战奔小康,因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要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2.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定心丸

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改善农村节能减排,构建和谐社会,这些都是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而发展乡村文化同样需要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通过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必须有村民主体参与。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全面塑造乡风文明,就要重新聚合村民。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是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载体。

3.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点

产业是协调快速发展的生长点,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便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一是形成“一村一社”的带动模式;二是拓宽流通渠道,构建销售渠道和物流配送模式来实现销售渠道多样化,通过扩规模、提质量、抢先机,赢得市场话语权。

三、以农耕文化厚土育乡村振兴之花的有效措施

1.挖掘资源,丰富文化内涵

在丰富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基础上丰富农耕文化展览馆。文化形象导向需要进行文化主题定位。每一个旅游资源都要突出特色,主要以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为主题。确定好主题之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形象策划、理念宣传和服务宣传,让游客们从各个方面都能认识和体会到旅游区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越来越多,文化是在不断进行积累沉淀的。农耕文化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而是对于农耕资源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必定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后,农耕文化应该考虑将当地的文化属性融入活动当中。如:在景点内可以利用一些人造景观来展示地方文化特征。

我们在不断发掘农耕资源文化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开发,为了重视起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不断延伸,以此来保障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要积极挖掘和整理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遗产普查、传统村落和重要民居普查,做好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组织专家对普查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明确保护、传承和发展重点。

2.拓展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1)构建田园综合体运营模式

田园综合体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在一定资源条件下,一是构建田园式文化主题,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生产、加工链;二是创新田园式旅游模式,把当地的农耕文化借助旅游传播出去;三是搭建田园式平台,来拉动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销售链接,进而形成自己的品牌。

(2)构建PPP融资模式

在综合体特色小镇的开发过程中,政府与选定的社会按出资比例组建SPV(特殊目的公司),并制定《公司章程》,SPV负责提供田园综合体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方案。一是要体现农耕生活的平实性与和谐性。考古发现的大量的稻作农耕文化是我们探讨稻作农耕文化内涵的重要实物证据。古代农具是随着农耕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这己一时期以骨、木农具为主者。此类新农具不仅表明农耕技术的进步,而且也可以基本配套使用于各个生产环节。例如:犁耕、石斧、石锛、石铲、石锄及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等。这也表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存有许多共性。我国具有文化多元交汇的历史。各民族因地制宜创造了自己的农耕文化。比如,北方的狩猎文化、江南的蚕文化与茶文化等;三是体现农耕文化的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与平民百姓共生共存。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产生的主要动因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和服务设施,而且也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协调互动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种文化活动,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引发了乡村文化的一些微观变化。

3.创新成果,进行发展规律研究

农耕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是中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核心路径。农耕文化在不同时期对构建合理的生态伦理观以及满足娱乐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多元化的外来文化对农耕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农耕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中的生产技术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它的形成和发展渗透在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基,其在历史发展中赋予农业以崇高的地位,几千年来,相对封闭的农村环境体现了农业生产因地、因时制宜的根本原则,同时又融入了不同民族的风俗礼仪为饮食注入文化特质。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显著增进了对农业历史和农耕文化的了解。长期以来,融资渠道多元化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多元筹资,有效地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农耕文化产业化投融资机制。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要精心打造生态化的农耕文化园区,不断提升建设品味和服务水平,通过简单、适度的包装实现绿色生态与农耕文化和谐互促,以此推进农耕文化的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不断进步。

4.适度开发,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1)注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的协调

第一,发展旅游文化。

随着我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旅游文化。旅游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才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旅游资源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所具备的旅游景点应该更加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时间的產物,所以在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时使人感到纯厚的文化积淀。

第二,开发当地特产特色。

农耕文化是基于这一点而产生的。人们为了去体验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感受当地的饮食习惯、园林建筑、民俗节日、经济状况等都属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去旅游的时候,往往会让人们看一下这个地方与众不同的特色和特产,必然把这些特色和特产挖掘出来。

(2)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首先引导和鼓励农户以生态立本,山区多元,发展绿色、有机、生态的农产品,进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带动山区特色农耕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要农耕文化与特色产业规划相结合。根据“三区多园”产业布局,“三区”即北部构建种养循环区,打造休闲养生地;东部构建观光体验区、打造天香富贵地;南部构建林药种植区,打造彝乡神往地。“多园”即错位分布高、中、低山区多个特色种植园、养殖园。农业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需要人们不断的认识、正确的对待、科学的利用。传承农耕文化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密切关系,需要拓展生态文化建设渠道,促进农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农业生态系统自然与人工的“双重”属性,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市场转化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模式。长期以来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除了要具有适合于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独特估算模型外,还要研究应当采取何种转化机制以及合理转化生态经济阈值。近代以来,人类逐步认识到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性。现代农业危及整个生态系统,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物种选择上,农业通过耕种草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与繁衍之处。

四、结语

农耕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为构建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主观能奠定了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只有健全农耕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各方面文化资源,才能逐步推进农耕文化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方兴未艾,农耕文化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农户和社会的全方位参与,通过对农耕文化的内在逻辑探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聚合两者合力,协同联动,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将得到重视,保障机制和运行体系将更加完善,秉承优先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村农业发展理念,必将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农耕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耕旧事十二韵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