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
2018-01-09纪永红
纪永红
摘要:就业属于民生之本,在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其增长速度不断放缓,基于此形势,就业管理工作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出现了就业理念落后、服务网络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需要针对问题采取科学化的应对策略强化日常管理。本文就就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就业管理;问题;应对策略
现阶段,在我国市场化发展进程中,就业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解决就业问题非常紧迫。我国政府站在人民利益角度,注重就业问题的科学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相对积极的缓解政策,致力于加快就业,保障劳动人民权利,满足就业需求。然而,我国失业问题属于非典型性失业,主要矛盾在于结构性失业。所以,就业管理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正确分析原因,把握就业规律,探索新的就业管理思路与方法。
一、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就业理念落后
将就业作为部门工作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所具有的全局性特征进行了淡化,这样就会对就业参与面产生不利影响,忽视了就业竞争力最为核心的因素,导致就业持续发展动力严重缺乏。在传统管理思维过程中,就业工作属于招生就业部门的事情,不能够做到各个职能部门间的有效交流,缺乏互动性管理机制,关注度远远不足,理念落后。
2.就业服务网络欠完善
现阶段,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学生难以与用人单位形成科学化的沟通渠道;其次,信息流通不够畅通;再次,数据处理效率相对较低,信息收集狭窄;最后,难以充分体现出就业部门的真正价值。最终造成处于求职被动地位,影响就业率。
二、就业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增强全员参与意识
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是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不能够推卸的基本责任。因此,学校必须要强化教职工宣传教育,使其真正认识到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关系到学生自身能力发展,也能够充分体现学校教学质量水平。学校可以借助宣传教育,增强教职工参与程度,坚持教书育人以及管理育人的原则,致力于学生生涯发展以及素质拓展,从根本上提升就业层面的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说,第一,学校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出科学化的就业指导考核标准,实现就业工作与学院工作的结合,完善目标责任制,将就业率、就业基地以及指导服务等多项内容作为就业考核指标,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就业评估工作,加强就业工作服务管理。第二,学校需要大力探索与用人公司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综合考虑用人公司需求实施课程安排。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尽快出台相关文件法规,积极鼓励经验丰富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结合现有就业情况进行教材编写,实现教学成果向课程教学内容层面的转变,拓宽知识面,从根本上提升学校学生创新能力,获得就业优势。此外,学校还应该借助资源优势,增加与用人公司的互动交流,建立相关的就业基地,发挥校友作用,推荐学校毕业生就业。第三,学校应该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注重其思想作风以及能力水平建设,积极转变教师工作理念,明确辅导员职责,告知学生应该怎样做,并教会学生操作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积极开展一对一辅导,提升就业辅导效果。
2.强化就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化社会在信息化发展进程方面的日益加快,相对严峻的就业发展形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信息在整个市场竞争期间的关键性作用。因此,学校必须要强化就业指导以及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学会借助多种先进信息化技术或者是手段,争取及时获得相关就业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现有的就业市场变化情况,满足学生在就业层面的信息需求,更好地顺应市场发展。具体来说,学校就业管理人员可以借助互联网以及收集微信信息等为学生搭建更多就业平台,运用人才市场加强就业信息沟通,并发挥其信息服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位一体的招聘求职通道,从根本上提升就业率,降低就业成本除此之外,学校需要构建学生就业长效跟踪管理机制,针对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实施跟踪调查,并及时了解用人公司对于学生的满意程度以及企业需求变化情况,对学生就业适应情况或者是心理变化进行了解分析,明确就业地区流向情况。借助这种跟踪机制,更好地对人才培养方案与招生规模等进行及时化调整更新,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3.注重就业管理机构建设
为了加强学校就业管理质量水平提升,学校需要不断重视就业管理机构管理,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对机构设施情况进行完善。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就业管理提供机构支持。此外,学校还可以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基础上,增强教职工专业水平,保证其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分工配合,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成效,满足就业服务要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业属于学校教育成果逐渐向社会转移的体现,也是服务于社会的象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就业管理并不是单一部门的工作,必须要求学校可以从自身整体发展情况出发实施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管理,健全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人才需求标准,将教学改革作为管理的根本,实现创业创新教育,调动多方面资源,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