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问题研究与展望
2018-01-09郑妍妍马骁许真
郑妍妍 马骁 许真
摘 要:农产品物流运输是农产品产后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针对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农产品物流运输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本文从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物流环节多、物流信息化推进程度低、质检难度大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大数据时代下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展望。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经济收益,同时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 冷链物流 发展问题 展望
中图分类号:U294.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01
一、农产品物流概念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
二、农产品物流现状
农产品物流应发挥的作用是保证农产品供需平衡,实现农产品的商品价值,解决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之间的矛盾。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运输量非常巨大,而且供应比较分散,因而造成的物流运输成本偏高也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三、农产品物流面临的问题
1.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不完善
虽然我国农产品物流数据统计的内容较为丰富,种类、产量、消费量等各种数据资料“铺天盖地”,而真正管用的,高质量的数据非常有限,特别是关于冷链仓储、流量等物流指标几乎找不到完整的数据统计。“数到用时方恨少”是目前农产品物流数据统计的状态,这种状态不论是对综合分析,总体判断,还是对深入研究,信息挖掘都造成了很大困扰.各种数据支离破碎,很多数据甚至没有经过整理,更无从谈起建立数据库,导致数据的可用性非常低。
2.信息化技术推进缓慢
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农产品产前、产中及产后的每一个环节,但在产后的物流运输方面,信息化程度仍然比较低,首先是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同时缺少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在物流信息化技术层面,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分散,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新兴的如RFID、EDI、条码、GIS等技术在在工业物流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而在农产品物流领域并未得到大力推广。建设方案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造成建设成本高,低水平重复建设。
3.信息孤岛造成统一协调性差
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等营销现象,以及从市场的高价到菜农因收购价格过低而弃地不收的的现象,说明了我国在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让农产品物流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必须是专业地对一个完整的物流过程进行有效规划与控制。目前,国内仅大型农产品物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搭建了自已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但却因缺乏统一的農产品物流信息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传递,另外,农户及中小农业企业几乎无法进行物流信息获取与共享,同时各物流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协同共享,这就势必造成物流效率低下,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产供销一体化的水平也无法提高。
4.物流环节多,损耗高,成本高
我国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中,中间要经过购销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超市等多个流通环节,经过多次倒运,信息不畅导致了农产品的价格被不断抬高。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若是在生产、运输、贮藏、配送及零售和消费等任一环节中不能保证完整的冷链过程,势必会导致极大的损耗率。目前,我国粗放的流通方式使果蔬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失率已高达到25%-30%,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与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控制在5%以下。同时,我国冷链物流的完整性也不能保证,冷链衔接不畅或中断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很多生鲜农产品没有进行冷链运输,仍然是在常温下流通。冷链物流紧缺、运输环节多、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等均导致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增加,促使了近年来“产区农民卖贱,销区消费者买贵”的双重矛盾同时存在。要减少环节,必须有高效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实现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否则容易出现“网散线断”局面。
5.信息不畅,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发布机制虽已在不断完善,但仍然不够健全,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方面,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有标识和溯源以外,其余的几乎无法进行农产品质量溯源,使部分不法分子安全意识淡薄。物流方面,因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为了降低物流成本进行违规操作,人为造成冷链断裂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便采用了冷链物流运输方式,设备能够保障食品的温度,但是由于监管不力,物流商为了降低成本而进行中途关闭冷气机等不正当行为,从而造成冷链物流的中间环节断链,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再有,冷库设备陈旧,装卸货月台裸露,终端零售企业收货流程混乱,货物在常温下交接的现象时有发生。
6.部分标准缺失,信息采集与共享难
农产品标准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帮助和促进人们掌握农业的生产技术,避免由于不科学的技术行为造成不良的后果,提高产品安全性和贸易的需要。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生产技术没有标准,很难保障生产安全,难以提供优质农产品。一方面,因为农产品标准缺失,很难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甚至容易导致“劣胜优汰”的逆向选择;另一方面,农产品的非标性很难把生产环节和产后物流运输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就加大了各项信息的采集难度,影响综合的信息化共享体系建设。
7.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在经济、消费理念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物流运输企业、完善的物流设施、密集的物流活动又都集中在交通发达的地区,因此乡村物流业的发展受到了各项条件的限制,整体发展比较缓慢。另外,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程度、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速度、流通体制完善程度及信息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也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四、大数据时代下农产品物流发展展望
整合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RFID标签技术等进行大数据管理,带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可以逐步实现整全物流运输过程的透明管理,打破信息壁垒,消除物流管理中的顽疾;二是长远来看,可以实现整个物流运输的开放性整合。即通过现代通信、信息、网络等技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产品运输管理体系,真正解决“买难卖难”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