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辅导理论之存在主义综述

2018-01-09朱炜王少雄吴蓉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

朱炜+王少雄+吴蓉芳

摘 要 存在主义是近代以来起源于欧洲的哲学思潮,海德格尔、萨特、 尼采等哲学家均对存在主义有过经典论述,存在主义逐渐引入心理咨询领域则是在二战以后,其中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存在主义咨询理论的构建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代表作之一《活出生命的意义》即堪称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经典。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博士是维也纳医科大学精神病学教授、首席专家,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大心理治疗学派。

关键词 存在主义 咨询流派 意义疗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维克多·弗兰克尔于1905年出生在维也纳,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沉迷于哲学和心理学,特别喜欢钻研人活着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他高中就跟弗洛伊德书信来往,弗洛伊德对他的一篇文章非常赞赏,推荐给《国际心理分析杂志》并发表。

弗兰克尔被称为20世纪的一个奇迹。1930年,25岁的弗兰克尔就成为了维也纳大学精神病专家,1939年二战爆发了,美国领事给了他一个签证帮他逃出奥地利,但他为了他的患者和家人,毅然选择了留下来,果然不久后全家都被关进了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怀孕的妻子、兄弟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坚持到战争结束。战后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痛苦,还将自己在集中营中的特殊经历和学术研究相结合,发展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并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了绝处再生的意义,留下了20世纪人性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见证。

这本书是他在解放后仅用了9天时间一气呵成写完的,前半部分是他作为一名普通囚徒所亲身经历的苦难、日常生活和思想的记录,后半部分是存在主义理论分析,他用自己在集中营中的实际行动创造和践行自己的理论后,更加坚信: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的自由,即使在最黑暗的情境下,我们也能保持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独立。

存在主义是什么?它是指我们有自由、有责任去做出选择和行为,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作者和建筑师,我们需要自己去设计未来发展的道路。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才能认识到自由,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承担生活的责任。本文第一部分内容,弗兰克尔是如何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内在思考践行存在主义理念的。

弗兰克尔在书中回忆道,在集中营中人的精神反应会经过收容、适应与释放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惊恐;第二阶段是冷漠、迟钝,情感进入死亡状态;第三个阶段叫“人格解体”,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一切都以为不真实、不可能,不相信是真的,以为在梦中一样。这是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巨大心理压力下突然释放,可能会遭受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损伤,以及回到正常生活后的辛酸和理想情景的幻灭。我想挑书中的三个故事来和朋友们一起感受一下他所说的这三个阶段。

回忆这些往事所产生的内心波澜有助于填补囚徒精神空虚、绝望孤独和思想贫乏,在对妻子的思念中,他突然领悟到一个真理,那就是: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拯救人类需要爱与被爱,他说“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即便在荒凉的环境中,人们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种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正如尼采所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弗兰克尔对集中营犯人的特点做了心理学的分析,他说,人类不可避免的受制于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就是集中营生活的独特结构,迫使犯人适应特定的行为模式)。那么人在这种情境下还有没有自由呢?人的行为、人对给定环境的适应中有没有精神自由呢?

他举了一个例子,在集中营中,人们都清晰的记得那些走过一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是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哪怕暂时失去了身体的自由。

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人不能丧失内在的自由。他们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升华。这种精神的自由——任谁也无法夺走——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目的、更有意义。

漫漫人生路,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命运的不公和嘲弄,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人的内在力量也可以使他超然于外在命运,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这种困苦环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升华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利用它,有的人会放弃它。这决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弗兰克尔能够幸存下来,是求生的意志、自我保护的本能、和正派人给予的帮助等多种因素的结果。他不断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幽默、自我觉察、精神自由和决不放弃也绝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他意识到,无论发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他把这不仅看作一个选择,而且是“担当自己生活重负”的责任。他非常喜欢尼采的一句话,对其经历和著作进行充分概括:“所有的磨难能够让我更加坚强”。只要我们拥有选择如何应对环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人每天都需要作出决定,这样的决定使你要么屈从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决定你是否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心灵囚徒。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他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在集中营,有的人像禽兽,有的人像圣人。人的内心里,这两种因素可能都有。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我想只有身临绝境,走到生死边缘,才能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和洞察吧。endprint

刚才是弗兰克尔对集中营经历的深刻思考,回答的是在任何情境下我们是否都有意志自由的权利。在本书的后半部分,系统的介绍了他提出的“存在主义”的意义疗法,帮助我们疗愈20世纪以来越来越泛滥的焦虑、厌倦、抑郁、孤独、急躁、无助等“虚无主义”。为什么物质生活改善了,相反人们都觉得自己精神很空虚?弗兰克尔的解释是:这就是个人如何看待各种挑战与机遇的态度问题。积极的态度可以使人倍感欢乐,也能使人克服苦难,而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人对待一切事情——不论是生死攸关还是日常琐事——积极态度有助于成就我们生命的意义。

他说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采取正确的行动,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他重点回答了四个意义的问题。

第一,生命之意义。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是人类的显著特点。朋友们现在可以试着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向感到满意吗?你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满意吗?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会如何寻找答案呢?”可以看到,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因此,弗兰克尔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一个人通过超越主观的快乐,“努力为有价值的目标和自由选择,献身于某种事业或所爱的人而努力奋斗”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二,存在之本质。生活的意义不是我们直接寻找就能获得的,它是“投入”的副产品,在我们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过程中、去创造、努力的时候,意义才产生了。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自我实现更应该是自我超越的副产品。成功也是这样,你越想追求成功,就越容易失败,它是忘我的投身于重要事业时的衍生品、副产品。

第三,爱的意义。爱是直达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一个人时,才能完全了解她的本质特性,内在需求和全部潜能。通过自然和文化的体验去感受爱的真善美,这也是生命意义的第二种实现方式。

第四,苦难之意义。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背后生命的意义。人们为什么愿意主动去受苦,因为他的痛苦有了意义。比如弗兰克尔本来可以自己安全的逃往美国,但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了留下。他曾经和父亲待在同一个集中营里,想方设法给父亲弄到一些吗啡以减轻其病痛,在父亲临终时,他守护在父亲身边。即使在充满沮丧和悲伤时,弗兰克尔仍执着的坚信:希望和积极的能量能够战胜挑战。他说“苦难不一定是追寻意义所必须的,但尽管有苦难,生命仍然可能有意义”。

总结一下,弗兰克尔认为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方法:一是通过投入某项工作或事业来获得成功;二是通过体验真善美去感受爱的独特性;三是在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时采取积极的态度。

本书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所在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和重要价值。弗兰克尔曾经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后来又成为阿德勒的学生,但是他反对精神分析流派的泛性论、泛决定论,反对片面强调切入人的过去和潜意识的直觉,他否定环境决定论或者本能决定论,他认为人自己决定着自己的命运,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帮助别人、超越自我而实现人生的目标。从人的主观经验和选择能力来看,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

另一位美国的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认为弗兰克尔是一位注重实效的优秀思想家,对他的影响很大。大家知道美国非常重视咨询的实证研究和临床效果,在此基础上,亚隆提出存在主义应聚焦人类的四个终极问题,即:死亡、自由与责任、孤独和无意义。其中死亡和孤独两个议题是对弗兰克尔的有益的补充。

亚隆认为,死亡虽然是个沉重的话题,但是人们觉知到死亡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人都会死亡,我们认真考虑生命的意义,就不得不思考死亡的问题,死亡赋予我们积极的动机,更加充实的生活并利用机会做有意义的事情,它是我们生活和创造力的源泉。死亡和生命是相互依存的,肉体上的死亡将摧毁我们,而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我们。

关于孤独主题,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都是黑暗海洋上航行的孤独船只。唯有发展承认存在孤独的内心力量,以坚定的自我价值感、认同感接受事物本来面目,以无所求的爱建立關系,探索新的安住于孤独的生活模式。endprint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为存在主义所受责难的辩护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以存在主义和符号学为主导对简约主义包装设计的理念解读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残酷现实·破灭理想·无奈逃避——戏剧《愤怒的回顾》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