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问题研究

2018-01-09李英旭

农家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就业建议

李英旭

摘 要:大学生村官是我国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所提出的支农政策之一。2006年2月,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大学生“村官”工作陆续进入大范围的试验阶段。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建议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其中到农村基层就业是大学生成才和施展才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概念界定

农村籍大学生,顾名思义,即生源地为农村,在城市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农村籍大学生在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所占比重最大,他们过五关、斩六将跨入大学的校门,将大学看作改变命运,实现个人向上流动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阶梯。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05 年颁布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于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基层就业一般包括:在农村地区进行“三支一扶”活动;从事县、乡、镇机关或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或充实到金融、工商、税务、审计、公安、司法、质检等部门;赴西部地区充当志愿者,支援西部大开发等几种形式。除此之外,近年有部分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或到农村创业,本文中也将其归为基层就业。

二、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问题

1.就业期望值过高,心理准备不足。调查发现,择业预期过高是农村籍大学生找工作的一个瓶颈。教育支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负担较重,农村大学生压力过大,他们一心期望能早日从待遇优厚的工作中收回求学成本,减轻家庭负担,由于观念方面的原因,在择业时只盯着大城市的政府、事业单位、国企等比较好的部门不愿意选择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心理准备不够充分、遇到困难和失败时不能及时调适及就业技巧掌握不好,也影响到农村大学生在求职和就业中的表现。

2.求职和创业门槛高,影响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随着物价不断上涨,求职成本也逐年攀升,成为农村大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制作简历、外部形象包装、异地求职交通食宿费、通讯费、招聘会门票等费用加起来,往往要数千元,这对于经济不够宽裕的农村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经济上的拮据迫使很多农村大学生不得不放弃去外地求职的机会,限制了择业的范围。另外,由于经济条件及能力方面的限制,农村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意愿也不强。相关调查显示,97%的农村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敢也不愿进行创业。

3.社会资本相对不足。由于尚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社会双向选择机制还不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學生家庭出身及所具有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往往有着很大的影响。有调查资料显示:父亲的职业状况不同,毕业生的落实率和升学率都有很大差异,父母学历高,职业越好,会让子女在就业和教育上更有利。有些在校表现不佳的学生,尚未毕业就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而有的优秀学生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职位,使得社会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大学生在各种完全不透明的招聘下败北,失去展示才华的机会。

三、建议分析

1.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在保障就业和鼓励创业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应进一步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继续制定相关的政策,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保障毕业生的就业;通过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到基层创业,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继续加大对基层创业的毕业生的支持力度,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全方位、全过程援助。

2.加强社会舆论支持,营造良好基层就业氛围。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离不开社会的关心,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应继续宣传和提倡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用人观,使基层,特别是使农村形成重视人才,主动吸引并留住创业大学生的观念;另一方面,宣传优秀基层就业和创业典型,大力宣传政府对于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势,改变毕业生自身及其家庭的陈旧观念,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

3.通过政策创新,引导农村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针对农村大学生不愿意去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现状,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三支一扶”等相关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村大学生到急需大量人才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岗位就业。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对愿意毕业后回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农村大学生按照工作年限和具体岗位进行资金补助,减免学费;提高工作待遇;强化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其真正能学有所用;基层单位要千方百计为农村大学生在基层的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在基层“有事干、能干事、能成事”,用事业吸引他们、留住他们。

4.以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需要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缓解“结构性失业”难题。在大量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的同时,又有很多用人单位反映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所以有人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是大学教育与社会和市场实际需求脱节问题,是一种“结构性失业”。为此,国家要重视应用教育的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使其高校顺应时代变化,积极与社会接轨,以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变化为导向,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及时进行调整,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5.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工作。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增长,高校应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重视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要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多方搜集和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重视就业培训工作,可以邀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授课,掌握求职方法和面试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毕业生尤其是农村大学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试,敢于面对各种困难与失败,树立信心,勇敢去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也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家应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正确的引导,激励他们到农村基层就业,为国家培养有力的后备军。在与村官政策相配套的村官管理方面,明确权力等级,认可村官地位,以处理好同级别官员的关系;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及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一系列细化配套政策也需要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金勇.对部分大学生道德判断的社会心理学归因及调试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2]邢建辉.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8).

[3]张芝萍,倪建华.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对策浅析[J].宁波大学学报,2015(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就业建议
农村基层腐败犯罪情境预防机制构建探析
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三代人的建议
《党员文摘》:基层党建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