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2018-01-09黄仁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高校教学创新创业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大基地,为了响应时代号召积极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笔者这篇文章通过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中的开设情况,阐述了创新创业教学的原因和意义,并列举了具体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 高校教学 创新创业 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在高校之中已经有了一段历史,作为一门复杂的高校教学课程,要打造出适合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仍需要系统性的研究。为此,各大高校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原因

在党和国家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强民富的中国梦,党中央与国务院提出要企业应当发展创新,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要求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实质是鼓励企业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创新型人才的驱动发展,带动整个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展创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是组建创新人才队伍的最佳方式。

虽然这门课程在各大高校正式开展的历史还不够久远,但是早已在全球不同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快速发展也唤醒了国家教育机构和各大高校的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关于创新创业课程在高校中实施开展的计划也逐步实施,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不论是有联合国发布的《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文件,还是教育部发表的《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都强调了创新创业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路径

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各大高校为了响应时代号召,积极在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以求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实际运用于实践工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大高校的教学课程体系需要做出适当调整与改革,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任务,才能符合创新创业这门课程的特点(模块化、多层次、导向性)。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严谨有序,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教学路径,这些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选择科学的课程和体系

要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首先要选择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并制定合理的教学体系,这是高校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关键问题。学校通常从两个体系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强学生专业课程方面的创新创业理念,就是在以往只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相应的创业实践技能等实践课程;另一方面是开设了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在课堂上了解和掌握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理论知识,并研究一些具体的创新创业事例,既让学生对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从而拓展了创新意识。

当然,这就要求各校教务管理者,根据学生的专业制定专业的培养方案,因为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说,对主修专业与设计有关的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主要引导学生在设计内容上进行创新,比如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环保节能、造型美观的产品;对主修专业与管理有关的学生,则主要培养学生对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比如让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管理等。总之,只有选择科学的课程和体系,才能让每个学生不仅学好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能通过开展的创新创业培训进行思维创新训练,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2.2结合教学模式、采取恰当方式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对创新创业教学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研究和修订后,最终公认“3+1”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最佳选择。所谓的“3+1”教学模式就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进行3年的创新创业教学理论学习,在这之后在进行1年的实习培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全面学习和理解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实习训练检验和强化所学知识,这样完整而系统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全面的锻炼。

此外,研究表明在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课堂上不要注重对创新创业的理论教育,还要配置相应的用于创新创业的器材,并且要建造一个适于創新创业课程讲解与学习的教学环境,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能把所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应用于实际行动之中。也就是说,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最主要的方式是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结合,要让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贴合。

2.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元化

在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经济水平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创新创业在教育事业中越来越受重视,为了全面拓展它在各高校中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和推进多元化教学。推进多元化教学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鼓励校企合作:既然要让学生同时掌握创新创业理念的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能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诺大的实训基地。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校和企业共同建造创新创业实验室,就能让学生既可以在学习学习完整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在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培训。

(2)打造创新创业氛围:为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资源,通过讲诉创新创业的成功事例,向在校学生推广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培训。通过学校相关人员的大力宣传,学生在创新创业的积极氛围下更愿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训练。

(3)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创新理念和创业精神,要检验这一成果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实地训练。为此,在开始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有必要建造实训基地,在基地里学生可以通过构建创业项目,编制创业规划等提出自己的创业想法,经过专业老师的评比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进而得出检测实训结果。endprint

3在高校中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遵循的原则

3.1注重本体化与实体化相结合

实践证明,拥有创新意识是成功创业的前提条件,而拥有足够的资源、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与组建团结一致的团队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各大高校,必须调查并明确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并且积极与相关企业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创业活动中。此外,實体企业实习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更全面的锻炼和培养之后,使学生有了更充足的创业经验,从而能更快的把握恰当创业商机,也减少了学生日后实际创业的风险。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训,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是实体化与本体化相互结合的意义所在。

3.2在课程中应把学生作为中心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可得知影响成功进行创业的关键因素就是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枯燥繁杂的教学内容被教师不断地机械重复,使学生提不起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和教学内容当成了课堂主体,而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教师没有研究经济发展的趋势,不能把握在当前局势下的创业动向,也不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才能,不能正当引领学生发现商机。这种教学方式,与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和教学体系,安排的课时必须保证学生能把握好这一门知识,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教师教学的方式也应当适当调整,不能只是机械的重复理论知识,还应该多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解答学生的疑难,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带动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

3.3要将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实践

在创新创业教育正式被纳入各大高校的教育目标之前,各大高校的研究与学习都是以专业教育为主,所以在开展这门课程之后,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使两门教育相互融合。虽然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也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在时代的趋势下,这两者之间必须相互融合,这不仅是因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两者之间要共同发展,还是因为这是竞争日益激烈后的社会的强烈要求。所以,新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原有的专业教育,在相互摩擦与彼此渗透后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复合创业教育。

因此,教育各大高校要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创新创业体系能够满足各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各大高校应当成立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并且明确机构的第一责任人,由第一责任人来掌握整个教育机构的格局;此外,所开设的课程必须贴合实际,并且所有教学课程都要由专业人士进行组织和管理;最后,所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经历。这既是让学生能正确对待和接受创新创业理念的要求,也是让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前提条件。

4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意义

创新创业这门课程自从被纳入教学计划以来,各大高校一直致力于这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以求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把握时代商机积极开展自主创业。虽然在各大高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全国各地的自主创业率已经有了显著提高,解决了不少地区人士的就业难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突破,各大高校加深了对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

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行各业都有着激烈竞争,这也意味着要想不被时代淘汰,每个人都必须具备时代发展所需的一项甚至多项技能。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实践培训让他们与社会接触,从而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双重培训,可以让学生树立更贴合实际生活的事业观,在实践过程中经历失败与成功,也有助于他们塑造更完整的人生观。总之,创新创业课程在高校中的开展,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选择。

5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已经在全球很多国家得到推广和发展,并且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还要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加以修正。

作者简介:黄仁刚(1986.06-)男,汉族,广东廉江人,本科,广州工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数据、高教研究。

参考文献

[1] 仇志海,李龙珠.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创”教育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6).

[2] 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2).

[3] 陈晶晶,何云峰,马瑞燕.农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4(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高校教学创新创业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