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2018-01-09冯冬云
冯冬云
随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贯彻落实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政治素养”已经成为广大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与研究者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又以“法治意识”最为引人重视。政治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改革旗帜的指引下,回归到课堂之上,回归到教材之内,有意识地增强学生政治核心素养中的法治意识。
一、教学语言普适化
与“法”有关的内容与话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严肃性与专业性,这一特征会在无形中增强法律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但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时,应当注意教学语言的普适化,尽量让教学语言简单、直接、易于理解且富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以《信用工具和外汇》一课为例,信用卡是一种常见的工具,也是日常消费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但是近年来,与信用卡犯罪有关的案例正在大幅度上升。教师在向学生普及相关法治知识时,要重视教学语言。比如“章先生的信用卡透支了三万元,还款日期到了没钱还,经不住银行的催收短信和电话,竟然更换了手机号码,大家怎么看呢?”实际上,章先生的这种行为很有可能已经涉嫌信用卡诈骗罪。以举例的方式讲解,能够让法治更贴近生活,也能够拉近学生与法律的距离。
二、案例选取鲜活化
要想使案例讲解法有效发挥价值,教师就要尽量选取鲜活的案例。比如近期乐视公司资金链紧绷、抱团取暖陷困局、从近乎世界之巅到濒临爆仓的事件,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讨论,事件爆发的原因与事态演进的复杂化与多样化,虽然教师一时之间无法在课堂上讲解清楚,但是关于股权、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是与我们的教材知识有一定关联的。乐视是一家对我们日常的文娱生活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公司,它的不少服务都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意味着学生对它也并不陌生。因此,教师可以选取乐视事件中的部分内容来作为教材知识的承载案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与理解。
三、分析角度聚焦化
分析角度聚焦化,指的是当教师在讲解教材、传授知识时,要有意识地将重点或外延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上。以《当代国际社会》为例,在讲解到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最近印度与中国关于边境问题的对峙事件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印度军队在我国边境洞朗地区阻挠我国施工,二十多天后仍然不撤离,这已经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印度对中国产品发起12项调查,这凸显出印度正在加强对本国制造业的保护力度。教师可以就这一事件,将学生的目光与思考聚焦在与法律有关的内容上来。如此,学生能够以懂法、知法的眼光去客观看待与分析中印事件。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以理论融合实践案例的方式将法律知识嵌入其中,使法律知识听起来富有一定的趣味。
四、思维启迪多样化
学生的法治意识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是否能够准确地从法律的角度去判断,是否能够准确地运用法律知识去分析,是否能够从中认识到法治的力量等。因此,教师还应当重视对学生思维启迪的多样化。比如上文提到的乐视事件、中印事件,前者涉及经济生活的板块,后者涉及政治生活的板块,都属于当前热门的事件。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时,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入手。从不同的利益方角度出发,对事件的分析是不一致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多样化启迪,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法治意识,指的是人们发自内心地对法律的认可、遵守、服从和崇尚。通俗来讲就是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高中政治教师可以从教学语言的普适化、案例选取的鲜活化、分析角度的聚焦化、思维启迪的多样化这几个方面入手,在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