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
2018-01-09袁东锋
袁东锋
摘 要:在大数据不断深入影响各个行业和职业的今天,每个行业都在应用大数据进行改革,或者发现可能性,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际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的分析大数据的特点,和他可以为教学带来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各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也要不斷的实验。在这些分析实验的基础上依据大数据的时代环境提出高等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改革想法,希望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一、大数据的特点和他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是有关与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他通常是以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庞大的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多、计算速度快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真实性价值型作为基本特点的。和传统的技术信息的区别不大,但是他的数据包容和处理这两种能力都及其的庞大,在现代的技术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帮助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轻松的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由于他拥有如此惊人的能量,所以他的出现给生产和生活都产生剧烈的影响,甚至对社会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
从教育的层面来说,大数据影响的首先便是教学的思维理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规定的大纲和内容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很少看到学生和其他客体的互动,因此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但是大数据的出现却在颠覆传统的教育思想。同时他也在不断的颠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整个过程非常的程式化,因此非常容易枯燥乏味,但是大数据的到来却让我们看到改变这一现状的曙光,使得教学的手段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丰富,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一直提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总却得不到落实,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发挥。但是在大数据的课堂中却实现翻转,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等教育的改革
(一)开展在线教学和移动式教学
在大数据这整个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一定要基于整个时代这个背景和思想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在大数据设计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和单元等进行切分,把知识点分为可以在线的知识和移动学习更加有利的。通过大数据的思维能力来开拓思路,利用大量的数据以及处理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新鲜血液的地方,在计算机的教学中要做到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只是单单的理论教育,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将每个单元都划分为微课堂的形式,并配合相应的操作练习和实践作业,比如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表格软件,信息资源管理等这样的不同的知识小模块。通过这种方法构建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教学视频的重复利用,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也使得每个学生可以做到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规定范围即刻。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实践、作业的自由安排,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可以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或者进行拓展学习。
(二)调整教育理念
在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各种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大数据和其他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也为教学观念的改革带来了很多深刻的影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都可以获得知识,完全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和翻转课堂等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课堂相互结合做到相辅相成。为了不断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利用现代数据和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把握教育的规律或者对知识点进行整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大量的数据整合有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深度。还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时时监控,不断的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做到快速发现问题提高教育质量。
(三)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在大数据下的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必须要做到对包括课程设计、到教学内容的充分改革。要有集中的特性,在构建教学网络平台的时候要有大数据的特征和高超的计算能力,来满足使用要求。这套系统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储存和共享,还可以实现教学辅助的功能。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接受所推荐的材料,提供学习的建议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
整个过程对老师来说十分重要,通过大数据的支持评价可以更加的高效和准确,同时利用这一平台可以准确的记录学生的每次课堂表现和学习进度,使得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准确的了解彼此的问题。
三、结束语
在大数据的不断影响下,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很大的颠覆。他的优势非常明显,可以通过各种新的技术不断的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加强了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优化学习的过程,使得学生可以更加人性化的接收知识,提高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在这里探讨希望可以推动大数据下高等教育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秋玲,杨爱梅,司海芳.大数据时代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电脑,2016,32(7):56-58.
[2]陈君理.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8):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