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
2018-01-09杨特
杨特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泛起之势,它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迎合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现实需要;其核心是借用“重新评价历史”来歪曲历史事实,目的是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当下,民众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这种错误的政治思潮得以在理论界引起了一定的影响,最关键的是它对青年人的历史观、价值观进行了错误的引导,从而使其淡化马克思主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一思潮的兴起背景、具体表现、实质及其危害来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具体表现;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曾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力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正确对待历史的重要性。从历史的功能来看,学习历史能够以史为鉴,指导未来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历史的受益者(国家和个人)来看,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善加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便利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欲通过多种形式消解和降低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扰乱人们的思想;它借用社会发展中的个别不和谐现象来全面否定社会主义道路,企图阻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给予批判。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新泛起的背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思潮,是一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反映。它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传播始于苏联解体前,在我国的泛起和蔓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但近年来在我国重新泛起,有其深刻原因。
从国际条件看,世界一体化、全球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大,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长足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亚投行的创办、“一带一路”的战略提出等等,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国际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断冲击着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美国惧怕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力加大,因此就向世界不断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从国内条件来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必然引起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某些非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社会对各种思潮的包容度不断加强,加上发展过程中种种阶段性矛盾的突出,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认识问题容易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往往认同一些否定历史、否定现实的思想观点;从传播媒介来看,互联网革命的深入发展、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极其便利,各种思潮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年轻人,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是非辨别能力,容易受非主流思想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在这样的国内外因素作用下在我国泛滥起来。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第一: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关系,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发展。
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于奠定中国现代化基础的建国初期建设予以全盘否定;他们认为新中国初期经济文化落后,根本没有资格进入社会主义,宣称社会主义改造脱离了具体的生产关系,破坏了中国的发展,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革命。首先,从本质上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適合生产力状况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如果从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了。其次,改革开放前后30年之间是探索、铺垫与继承、发展的关系,不应该把两者割裂来看。前30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30年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两者是承前启后的;前30年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甩掉了清朝以来的屈辱,并且打下牢固的工业基础。这一时期,新中国在经历长期战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规模庞大的航空、航天、原子能及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前30年既然是探索时期,出现了错误也在所难免,探索中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需要改革。而改革不是自我否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通过改革来推动新中国继续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所以,肯定前30年的探索和成绩、正视前30年的错误,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第二,从纠正社会发展中的个别不和谐现象到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近年来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来扩大其对社会的严重性,甚至用苏共的腐败问题来影射中国的腐败现象,并因此来唱衰党的领导。首先,从哲学的角度看,腐败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应该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腐败问题。其次,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对解决腐败问题也做出了努力。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十八大以来,全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铁腕惩罚、肃纪正风、扎紧笼子、加强巡视和深化改革,以前所未有的信念和措施治理腐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同时党内法规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共共出台或修订近80部党内法规,超过现有党内法规的40%,使得全面从严治党越来越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第三,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全盘否定了毛泽东思想;早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要求我们全面地、客观地把握历史材料,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可言,但它的流传和泛滥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其后果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借“重新评价”历史否定中国革命、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主张改良资本主义,歪曲历史真相、鼓吹妥协投降,在历史支流中寻找负面影响,坚持错误的唯心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精神标识,那就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歷史虚无主义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危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它无限扩大新中国历史上的曲折错误,借以否定社会主义道路,他们忽略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的历史性选择;他们通过中国社会的个别不和谐现象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降低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认同。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奉行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尤其是在苏东剧变之后,他们的主要对象就转向了社会主义中国。他们把目标放在中国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距离中国革命历史比较遥远,淡化中国革命历史,企图降低年轻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此同时在于中国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向年轻人灌输资本主义国家所谓先进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削弱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感;他们利用社会主义国家阶段性的曲折,肆意扩大影响,唱衰社会主义制度、唱衰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苏联解体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乱史灭国的轨迹,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是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新变种[J].梁柱.人民论坛.2015(03).
[2]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纵观与前瞻[J].魏强,王娟.理论月刊.2014(01).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危害及其批判[J].许恒兵.思想理论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