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助力学生课外阅读
2018-01-09刘维维
【摘要】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的重要载体,它能让学生洞悉问题解决的核心与关键,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在记录课外阅读札记时引入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解读文章主旨,理解文章结构,厘清文章脉络,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导图;课外阅读札记;主题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9-0067-02
【作者简介】刘维维,江苏省徐州市解放路小学(江苏徐州,22116)教师,一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阅读中应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那么,如何让课标精神落到实处呢?笔者觉得引入思维导图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在写课外阅读札记时,借助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浸入文本,理解文章主旨,明晰概念,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寻找主题:确定思维导图的焦点。
思维导图可以将大脑思维的过程外显,它发散与聚合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并把经验、知识、思维连缀成一个整体。在写课外阅读札记时,寻找主题,确定思维导图的焦点,是完成思维导图的前提。
如:学生在绘制散文的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结合散文特点,将阅读材料中重要的信息进行整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主题,抓住文章的“文眼”或“线索”,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使文章结构清晰化,从而让学生对文章脉络和情感变化有全面的把握。
以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济南的冬天这一主题,尝试从每一个自然段中提取表现济南冬天的关键词:响晴、下雪、山、水和天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类,山、水、天空是济南冬天的常态意象,可以并列作为一组关键词,而响晴和下雪是济南冬天的特殊景致,它们可以作为另一组描写济南冬天的关键词。这两组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体现济南冬天这一主题,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一分支,找到了围绕主题的第一关键要素,也就确定了思维导图的焦点。然后,围绕关键词,继续引导学生依次找出思维导图第二、第三分支的关键词,思维导图见图1。在记录课外阅读札记时,围绕文章主题不断地发散和聚合,有助于丰富知识架构,形成知识网络,从而为绘制思维导图做好基础性工作。
2.梳理关系:明晰思维导图的脉络。
在課外阅读中,梳理好文章的架构,明晰知识的内在关系,有利于学生把握思维导图的脉络,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
托尼·巴赞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指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体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相对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在课外阅读札记思维导图的制作中,梳理关系,明晰文章的发展脉络,是保证思维导图有序性和逻辑性的关键。制作时,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词,然后围绕主题词不断具化和细化,最后形成主次分明、清晰可见的逻辑路线。一般来讲,思维导图的分支都是在两个以上,层次数不得少于三个,中心词之间连接的线条上要标示关键词,这样才能清晰地展示出文章的脉络和图示的内在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例如:学生阅读绘本《神奇的校车:奇妙的蜂巢》后,为了让学生梳理主题之间的关系,弄清绘本内容的条理,明晰思维导图的脉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蜜蜂这一中心词拓展四个一级分支,分别为总介绍、蜂王、工蜂、雄蜂,进而再延伸第二分支,总介绍的第二分支为种类、习性,蜂王的第二分支为体型、职责、寿命,雄峰的第二分支为职责和体型,工蜂的第二分支为体型、职责和寿命。在此基础上,根据类型和特征,进一步细化第三分支,见图2。通过不断地拓展、延伸、细化,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文章结构和关系图示,这样思维导图的制作就有了明确的路径。
3.形成图示:展示思维导图的结构。
在课外阅读札记中引入思维导图,目的是帮助学生解读文章主旨,理解文章结构,厘清文章脉络,形成知识图谱,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笔者通常会与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共读一本课外书。大部分学生读完整本书后,如果让他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他有可能会说得缺乏条理。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从长达几百页的长篇小说中提炼出关键要素,并梳理出各要素之间的从属关系,在文章的段落之间建立关联,形成知识关系链,最终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阅读理解绘制出凝聚着自己智慧的思维导图,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如此,富有个性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便得到了充分彰显。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中,笔者鼓励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最终利用关键词、符号、图形、颜色、线条等要素形成既有共性框架,又具有个性色彩和温度的思维导图。
比如:笔者带领学生共读《城南旧事》这本书,根据独立的故事主题可以将书的结构分为五大块,依次为惠安馆、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花儿落了。学生在梳理书本结构的同时,进行了筛选信息、理解概括的阅读实践,在思维导图(见图3)上清晰地呈现了自己的思维轨迹。
正如布鲁纳所说,把知识放进构造得很好的模式里面更容易记忆,而且学习一个模式,将有助于理解并掌握可能遇到的其他类似的信息,且容易进行适当的迁移。思维导图发散与聚合的特点,有助于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联系、创新,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个体思维的充分展现。它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提高学生阅读时的灵活性、深刻性,催生学生更多创新性的阅读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思维导图是学生高效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