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伴美好

2018-01-09杨九俊

江苏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教学改革

杨九俊

【关键词】文化基因;性格重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0-0065-02

造访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与老师们讨论交流,抑或漫步校园之中,常常有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的感动,稍微改造一下古人的诗句,可算作“踱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发现种种的美好。这几天看到陈文艳校長发来的文稿,我大致知晓其中的奥秘,因为梅岭人努力地“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为了美好。多次听陈文艳校长说起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小说《到灯塔去》,这部准自传体的小说以到灯塔去作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小说中的“灯塔”这一景象使小说中的人物和作者联想到生活似乎远不可及而又近在眼前。陈文艳校长钟情于这部小说,是因为她认为小说表现了在纷繁世界中自我建立秩序以及超越时间羁绊而到达永恒的努力,“到灯塔去”契合了她自己的理想情怀。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期望所憧憬的未来现实的一种合理的、完善的典范性想象,是人们在活动中和生活中追求的目标。理想是人生的灯塔,陈校长希望并且努力“到灯塔去”,是因为她总是憧憬美好未来并且执着地为之努力。理想是“应该”的样子,教育理想在本质上都是培养学子“应该”的样子。在陈文艳校长这儿,就是她在毕业典礼中表达的期望:完整而幸福的人,就是她孜孜以求的自在的人生境界,是心灵完全解放、蓬勃生长的人生状态。那么培育这样的学子的梅岭小学应该是怎样一个长相呢?她用“风景里的学校”“建筑内的课程”“文化中的梅岭”三个短语来表达,贯注其间的都是“美好”,都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好”“体验美好”“成为美好”。作为学校的校长,描绘出“未来现实”的美好模样,意义在于,对于自己,充分塑造自己的主体性,激活自己的主体创造力量,坚持不懈地“到灯塔去”;对于师生,则是“美好的东西使人去做”,调动内在的积极性,主动地投身于美好的事业之中,去创造、去享受、去传递这样的美好。于是,人生的意义就点亮了。

基于美好。梅岭小学有着美好的文化基因,学校是与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英名联系在一起的。这所学校是史家后人在梅花岭畔史公祠内建起的,初始就用“可法初级小学”之名,承传可法精神是这所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每一届新生入学,学校都会在史公祠为他们举办隆重的入学礼;每一位新入职梅岭的教师,都会到史公祠参观;“可法”课程,成为校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美好的性格重塑。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陈文艳校长,她自己希望成为一座“灯塔”,希望能够明亮别人,引领未来,这是何等的一种抱负啊!为了实现这样的抱负,她从多方面展开了人生修炼,仅以读书来说,她自己列出几个阶段:启学时代,她从花2.05元买房龙的《宽容》开始,从人类思想发展中,从前贤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中,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工业”时代,自己当了校长,就大量地购买管理类书籍,“借脑”来解决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农耕”时代,从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开始,围绕理解儿童、理解教育本质“慢阅读”,逐步生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后现代”时代,主动适应信息化步伐,组织“乐读”俱乐部,构成网络读书社区,创建“相约星期五”影视沙龙活动,以声像阅读为主,配以话题讨论,分享彼此的心得感受。陈文艳曾描述过自己阅读的现场:“夜深人静,仿佛二人对坐,一方阐述,一方聆听,一方诘问,一方作答,灿烂的思维在智慧的轨迹上滑行,不期然间,已是东方破晓时。”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中,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当然,这里也可以让人大致想象她在管理中、教学中前行的身姿,感受到她成长的力量。基于美好的儿童发现。对于师者,发现儿童,一方面是发乎内心地认识到儿童的美好,自觉地把儿童当作教育的共同体;另一方面纯化、净化心灵,理解教育本质,更好地走向“天使”的境界。梅岭小学发现儿童之路是清晰的:一是以尊重与发现儿童的内在价值为起点;二是以适应与满足儿童的主动生长为过程;三是以丰富与激发儿童的生命体验为方式;四是以实现与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由为目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导儿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创造自我。

通过美好。为了美好,是为什么做;基于美好,是谁来做;通过美好,则是怎样做。提倡通过美好,其意蕴是在当下的幸福生活中准备未来的幸福生活,通过美好的过程去实现美好的目标。在这方面,曾经听陈文艳校长津津乐道于她们的“常春藤学院”“未来课程”,而我最感兴趣的是她们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创造。梅岭小学的教学改革是有传统的,在20世纪80年代,翟裕康校长的教学改革就远近闻名,他的经验被概括为“三不四了”,“三不”指不上黑课(课表以外的课),不让学生课后完成作业,不布置家庭作业;“四了”则是指课堂上教师该讲的讲了,学生该练习的练了,练习之后评了,下课前把学生的作业本收了。30多年来,梅岭坚持了这个传统,真正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她们结合校本经验,努力吃透课改精神,使教学的本土创造更清晰地表达出来,提出教学要体现游戏精神,让课堂具有“魂、神、妙、效”;注重思维质量,关注课堂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关注学生自我诊断与反思,关注思维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科的思维特质,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倡导简洁风格,不说废话,限时练习,练后即评,让校本教学管理的要求稳稳落地。近年来,她们抓住省里启动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的机遇,成功申报“时光轴:小学生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建构”的项目,这个项目贯穿小学六年教育时空,以生命成长为方向,通过课程、课堂、活动等变革重构学生的学习生活,运用体现规划与激励的手册、图文等载体对儿童发展历程和状态进行记录和描摹,以关键点展现支持系统与环境、必备技能与品格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用美好时光贯注儿童的自我成长。与此前学校教学改革相贯通,“通过美好”的意蕴一如以往地充盈其中,校本经验则得到体系化的建构。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时,讨论美从何处寻,曾引我开头提到的“尽日寻春不见春”那首诗,也曾写下《流云小诗》:“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一个教育人,与梅小接触,是不需要这样启发的,因为在这里,美、美好常常是不期而遇的。她们基于美好、为了美好、通过美好,以其热情和聪慧,坚守和创造,正在努力地实现美好。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教学改革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