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8-01-09许经勇

北方经济 2017年11期
关键词:供给农产品农业

许经勇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如今,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偏高的水平;恩格尔系数降到30.1%,距离“富足”标准,只有一步之遥;农村贫困发生率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97.5%下降到2016年的4.5%,202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消灭绝对贫困。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并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决定了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诸如贯彻五大新的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指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具体地说,以创新汇集发展新动力,以协调化解发展不平衡,以绿色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开放重构发展内外联动,以共享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在这种新的历史方位,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度增长的传统思维难以为继,过分依赖总需求扩张刺激经济增长效率递减,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的粗放型发展老路,再也走不下去了。我国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倒逼”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闯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大、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新路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并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有效供给;如何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完成和破解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难题。破解这个难题的正确选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社会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显著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对农产品质量、品种和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必须从以往的生产主导型向市场需求主导型转变,因势利导地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更多的生产出质量好、品种优、安全度高的农产品,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我国农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平衡的,所以近几年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具体到某一种产品,则存在着不平衡。有的产品供大于求(如玉米),有的产品供不应求(如大豆)。玉米之所以严重过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玉米价格明显低于国产玉米价格。仅2015年就进口玉米接近4000万吨,出现国产玉米入库、进口玉米入市的异常现象。虽然大豆的发源地是中国,但2016年国内生产的大豆仅1200万吨,进口大豆达到8400多万吨。我国进口的大豆占全球大豆出口量的2/3。我国农民之所以不愿意种植大豆,除了单位面积产量低,还因为大豆与玉米的比价不合理。当前我国农业结构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高品质产品、绿色食品以及公共服务产品供不应求;低品位的、安全度低的大路货农产品又供大于求,甚至出现严重过剩,腐烂变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不仅要求吃得饱,还要求吃得好,吃得更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原来的农业结构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一个值得引起人们深思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镇就业,为何农产品供给还如此充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靠高化肥、高农药、高除草剂,来代替人力不足的短板。导致我国平均每亩施用的化肥、农药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3倍。这不仅恶化农业生态环境,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还严重地威胁人类食品安全。具体表现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在农产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而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迫使农业部不得不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措施,并提倡多施有机肥。但是,多施有机肥,包括土杂肥、人畜粪便、秸秆还田,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农村劳动力紧缺,活劳动成本高,难以转化为现实。这是造成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并不是对传统农业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式”转化。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的优点,另一方面克服和改造传统农业的缺点。要推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相互关系。

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保障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正在向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绿色需求、健身需求等方向转变。但是,传统的农业供给结构,仅仅把农业的功能局限在生产功能,即提供农产品(主要是食物),这种供给结构显然不能满足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拓展农业的功能,在发挥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同时,注重挖掘农业的生态、生活、文化等功能,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断开拓现代农业的新领域、新内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表现在通过农业的结构性调整,调整出新的产业、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创造出新的需求,并使城乡居民的潜在需求、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逐步的满足。我国目前中高收入群体正在形成,传统的中低端农产品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等,正好适应这部分中高收入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当我们确立新的发展理念,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山水文化等资源,发展新业态,农民不仅可以卖产品,也可以卖风景、卖绿色、卖生态、卖观赏、卖文化、卖乡土人情,等等。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由于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而引发的新业态,导致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界限重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让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红利,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也有利于引入先进生产要素,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

必须着重指出,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物的新业态,即“休闲农业”,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休闲农业无论是功能或者是类型都是多元的。休闲农业的第一功能是经济功能。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扩大农业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以达到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二功能是休闲功能,即为广大民众提供休闲养生服务;第三功能是养生功能,通过休闲活动,舒缓紧张生活,养生蓄锐,增进健康;第四功能是教育功能。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增进乡村和农业知识,拓宽知识面;第五功能是环保功能。休闲农业是依托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绿色产业,有利于维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第六功能是文化传承功能。只有具备地方特色文化,才能吸引游客前往实地体验,进而继承和发扬当地独特的文化素质。休闲农业的类型有:休闲森林区、休闲农业区、休闲渔场、休闲牧场、度假农场(民宿)、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等。休闲森林区,就是在该区域内建设游泳池、垂钓池、露营地、野炊区等。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森林浴的理想场所。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以观赏自然景观,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教育农园,兼顾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进行农业科技示范,传授农业知识,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市民农园是由农民提供土地,租赁给市民,让市民自己耕种的园地,有自助菜园型、休闲游憩型以及田园体验型等。近年来我國农村一些地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优势、生态优势,以乡村旅游业为导向,以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带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利用当地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沿山沿溪沿海旅游精品农村,建立集农业观摩、古迹游览、田园风光和乡村自然美景一体的生态观光村,使新农村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传统的观念中,生活资料都是有形的,包括衣、食、住、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范围也在拓展着。特别是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生态需求、休闲需求、娱乐需求、养生需求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着农业功能的拓宽,重新认识农业的特定含义。并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都市建成区的植树造林种草绿化,提高植被绿化覆盖率,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创造新鲜空气,以及人造绿地公园、湿地公园,供建成区居民休闲养生娱乐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所有这些,都必须依靠人们的劳动,提供各种各样的植物性产品(森林、花草、果树等)和动物性产品(鱼类、鸟类以及种类繁多的四脚动物)。这些劳动都应当视为农业劳动。由此可见,不仅农村有农业,城市也有农业。人们的观念必须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2016年2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刻揭示了营造都市宜居环境,离不开发展都市农业。文件指出,要营造都市宜居环境,就必须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与此同时,要营造城市宜居环境,还必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供给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