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8-01-09隋志文

农家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投入品农产品体系

隋志文

一、存在的问题

1.产地环境状况堪忧。良好的产地环境是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国家非常重视,严格治理对农业产地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工业“三废”以及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但对这些污染的治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尤其还与当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一些产地的风险预警、信息服务等基础工作不能有效跟进,使农业产地环境仍然遭遇严重的考验和压力。一方面是工业及生活污染排放到了农田造成的污染。据统计,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到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1%。另一方面,多年来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有增无减。多种因素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使农业产地环境中残留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2.投入品问题治理仍然艰巨。农业投入品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国通过出台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和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农业投入品和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在农业投入品治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任务仍然艰巨。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了保证农产品的商品品相、延长贮藏时间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滥用或违规使用一些添加物的现象仍然存在,如瘦肉精喂养生猪,农药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导致残留超标问题频然发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益不高,造成越来越多的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失去支撑作用,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创新意识不强,思想意识保守,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主动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3.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缺陷。近年来,为满足大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农业部及相关部门加快对我国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修订制定,目前,我国涵盖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安全限量、检测方法、包装标识、储存运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基本构建完成。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明显,标准规划乱、制定多、管理少,存在有的标准扎堆、有的无标可依、标准类别间重复制定的现象;而且制定标准定位不清,难以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部分标准适用性较差,存在与生产脱节的现象。

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管理者和生产經营者才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产品品牌重视。目前,我国农民分散经营方式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受较大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对实现农业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有部分条件较好的合作社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作用大,而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项目扶持、政策扶持和有效管理机制,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对农业生产、加工、营销专业化发展,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作用相对有限。

5.监管体制仍需完善。随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立法机构和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或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作为一部基本法对于标准化、程序化的细节等未做出详细规定,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大量行业性、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配套实施,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进度仍然不够快,法律体系相对仍不够健全。同时,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虽然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了调整,对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进行了进一步强化,但是农产品分段监管的格局并未改变,以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食品安全”仍被割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仅适用于规范食用农产品,而《食品安全法》只适用于规范食用农产品之外的食品;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和生产加工企业前环节的监管,之后环节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监管。两类密不可分的食品仍要遵照不同的法律文本和监管体制并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监管,不可避免存在不协调甚至冲突。

6.支撑服务体系仍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逐步完善,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作用。但客观上讲,仍存在不少问题。1、服务保障能力不强。农产品生产病虫害防治不仅维持农业正常生产,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应该采取投入少、效果好的综合系统防治措施。但是,我国统防统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农户缺乏有效服务指导,在病虫害防治上大多求助农资经销商户,容易被误导,导致过量施用农用投入品。2、信息通道不顺畅。一方面,由于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宣传引导不够细化和深人,市场中农产品种类繁多、品牌杂乱,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经营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难以准确辨别,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优价,影响了生产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业标准、监测数据、执法信息缺乏系统全面、实时更新的权威数据平台,导致基层机构和企业不能及时掌握标准法规和政策动态,管理机构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难以整体协同。3、追溯体系不健全。农业部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追溯能力依然不足。各地也陆续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但大都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追溯标准、追溯软件、追溯标志和信息查询平台,更没有统一的国家数据库,导致不同部门间、不同城市间、不同产品间、不同企业间的追溯体系不兼容。

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良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良好农业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1)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有效保护产地生态环境,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安全的基础保障。(2)加强农田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的机制,改善作物成长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作物自身抗逆能力,从而减少农药等投入品使用。(3)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运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采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范进行生产,逐步改变农业生产过多依赖化学投入品的现状,建立良好农业生产方式。endprint

2.强化调研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借鉴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特点和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按农产品种类和环节进行划分,建立健全配套的单一法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环节的法律等,建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龙头,其他具体法律法规配套的多层次的专门具体的法律体系。对当前标准统一清理规划,建立一套以产品为单位,以生产过程为链条,以污染物控制为目标的全链条标准体系。

3.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推进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业发展资源禀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布局,结合国家大力开展农业技术、质量安全管理、市场营销等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和土地流转等政策,引导土地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集中,重点培育一批品牌响亮、管理规范、运作良好、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推广“企业+ 家庭农场”、“企业+ 基地+ 合作社”等多种类型的运行模式,加强农户协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4.切实转变角色,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农业管理部门不仅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者,更是提升農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服务者,农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制定政策和主动引导,运用政府订购、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培育和建立农技推广、病虫害防治、施肥、运输等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为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

5.加强追溯能力建设,完善科学管理。我国应分析参考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在农产品追溯制度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遴选具备一定优势的农产品龙头生产企业、“三品一标”企业试点先行,建立一个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的追溯信息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从生产记录到消费终端查询标准统一的追溯信息系统。加快建立国家追溯信息数据库,通过技术支持服务,彻底整合各地和各类企业原有追溯系统信息,实现信息大面积交换、广泛共享,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查询、统一使用。同时,政府要对追溯管理工作做得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支持,加快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追溯统一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投入品农产品体系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农田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分析
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无公害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产品争奇斗艳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