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定档12月15日
2018-01-09张睿璇
张睿璇
芳华
导演: 冯小刚
主演: 黄轩 / 苗苗 / 钟楚曦 / 杨采钰 / 李晓峰
上映日期: 2017-12-15
《芳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写在文工团大门和影壁上的硕大、粗旷而有力的宋体字标语口号,以及无处不在的领袖像、党徽、军徽、颜色明亮鲜艳的旗帜、横幅和墙画。它们像凝固在时间隧道中的里程碑,回溯的是一个曾强烈存在但现时业已消失殆尽的时代氛围。当年正是在这些话语和形象的强烈示意下,许多人别无选择地怀着相同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又在随后到来的分崩离析中不断回味那些外表逐渐模糊但内在却深入骨髓而不能磨灭的印记。
即使在那个年代,对于不同遭遇的个人来说,这些标志性的图像和文字也承载着迥异的意义。在《芳华》开始,当何小萍背负着“出身不好寄人篱下”的沉重心理包袱跨进文工团大门时,这些雄壮的标语代表着她被一个光荣而振奋的集体所接纳,她由此可以摆脱过往的压抑屈辱阴霾而绽放出一段绚烂的青春人生。因一时个人冲动而犯下“作风”问题的刘峰被逐出文工团,他形单影只地迈出大门,身后的革命话语对他形成的是一股无声但严酷的压倒性批判,无论他如何辩解、反抗甚至以自我牺牲来洗刷自己的清白并表达内心的忠诚,那扇光荣集体的大门都再也不会向他敞开。当他身背行囊回望那巍峨而镌刻着理想的影壁时,他意识到自己和它已经站在了鸿沟的两侧,在未来的人生中不可能再产生任何交汇。
《芳华》就是以这样的意图开场:它首先要描写的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不同性格迥异,被崇高的精神感召所鼓舞着,以自己的身体做为武器,借舞蹈和音乐为表达形式,在一个思想和行动极为统一的集体领导下,梦想于火热的生活中绽放自己青春的热情和理想。这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组成集体的每个人奋斗的核心动力。在“理想”的旗帜下我们看到了性格各异但激情统一的众多人物:外表宽厚和蔼乐于助人但内心情感涌动的刘峰,脆弱敏感与坚强执拗集于一身的何小萍,娇媚动人又攻于心计的林丁丁,身怀正义感同情心的萧穗子等等。
但是被革命所激荡的理想主义是否足以将所有这些人拧成齐心协力的一股绳?在开场带着鲜明时代特色充满青春活力的大段舞蹈展示后,《芳华》才展现了看似“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生活中内在涌动的矛盾所在:身份、阶层、情感和认知所造成的差异在看似整齐划一的集体中搅动起一阵阵波澜。在递次升级的冲突中,何小萍被嘲笑和孤立,重新堕入充满敌意与蔑视的阴影中,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家庭出身背景在个人心头无法抹去的烙印。而刘峰则因为胸中难以抑制的强烈情感而跨越了彼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红线被当成“流氓”遭到唾弃随后被扫地出门,几乎没有人念起他曾经为别人所无私奉献的一切。也许做为观众的我们这时才意识到融入集体的代价是放弃自己的欲望、情感和价值认同成为众多“螺丝钉”中的一个,任何一个不属于整体“大机器”的个体异动都会导致某个“螺丝钉”被当成次品淘汰出局。
在影片的后半段,刘峰竭尽全力洗刷瞬间冲动而带来的终生“耻辱”,甚至不惜以战争中接近于疯狂的自杀式牺牲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勇猛和英雄气概。但当硝烟散去后一个时代结束,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在刹那间化作轻烟散去,集体的分崩离析让一切衡量标准都顿然实效,对于光荣与耻辱的判断不再重要,“刘峰”们只剩下做为卑微的个体苟延残喘的后半生等待捱过。
与刘峰努力证明自己是合格“零件”的努力相反,冯小刚赋予了外表柔弱的何小萍以非同常人的反叛精神,她尝试扭转自己为命运所操控的被动状态,而成为《芳华》中闪耀着个性绚烂色彩的唯一亮点:在刘峰被所有人抛弃时,她正大光明地走进他的房间表明对他无条件的支持;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从集体中退出以抗议刘峰和自己所遭遇的不公正对待;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的时候,她的潜意识宁愿让自己分裂也不愿重新成为那颗顺从的“螺丝钉”;当她在精神病院的草坪上穿着病号服独自翩翩起舞时,我们意识到她内心最真实的期许是以自如美丽的绽放姿态压倒被蔑视的屈辱,赢回她自认为在集体中应有的位置。这样的愿望还和代表着理想的集体相关,但她不再从属于后者而是在自由中无限接近”理想“所承载的美好、解放和释怀。当然,这也只是在精神错乱中油然而生的奢望。
导演冯小刚做为他们的同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条道路上的同行者。《芳华》所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個部队文工团的兴衰史,同时也是一幅涵义复杂的理想主义历史图景。在其中个人的梦想、情感和人生价值与革命情怀激荡下的集体主义荣誉使命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革命时代的消退和集体的离散所带来的理想主义失落,又成为整整一代人无法遗忘的创痛。
冯小刚在采访中说:《芳华》是“美好”。但其实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更多是“美好”陨落的过程。正如一出悲剧中英雄逝去的段落才是它的华彩,在回看这不同时代的变迁时,曾经“美好”但已然飘散不复存在的理想主义也许才是最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