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和生活一样,都应该有敬畏心
2018-01-09李夏
李夏
在世界最快赛道柏林马拉松跑出4小时12分的PB(Person Best ,个人最好成绩)后,我膨胀了。忽略了跑量、天气、时差、赛道氛围,甚至是体重等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仅仅是一场身心愉悦的全马,就让我飘飘然地沉浸于“哎呦,不错哟”的盲目自恋中。
之后的杭州马拉松,一场独自跑完的半程又让自我膨胀指数直线上涨:虽然之前半程进过2,但现在在没有人带的情况下还能自己PB,“哎呦,不错哟。”
就像肥皂泡即使再绚烂也是分分钟就破了一样,仅用了一周时间,我就被马拉松这项诚实的运动狠狠打脸了。
今年的上海马拉松依然和杭马背靠背,但从去年的杭马前一周挪到了今年的杭马后一周;今年的上马取消了半程,只有全程;今年的上马刚好是我跑全马的一周年,但今年的上马不仅跑出了仅次于去年上马的历史第二慢的成绩,还是一次让身心俱疲的痛苦体验,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跑崩了吧。
复盘几场比赛,场下堆了多少跑量依然是最关键的。柏林前一周,在北马跑了一个23公里作为最后的LSD,但朱家尖和越山向海的两场接力賽,以及这个夏天堆的所有跑量才最终造就了柏林的愉悦感。而企图从表象上进行复刻,用杭马的半程作为上马全程的LSD来期待一个不错的成绩,其结果只能是在上马前一天的热身后就觉得大腿酸。
上马的前20公里还能勉强跟上小分队的配速,当大腿的酸胀感越来越明显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迈不开腿。也许是身体的疲劳还没从上一场杭马的PB中恢复,也许只是心理作用放大了疼痛感。总之,这种力不从心的无奈,是对自信心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冲过终点的那一刻,眼泪立马就下来了,真的是鬼知道我经历了些什么才捱到这。
一次痛苦的跑马经历就足以造成心理阴影,越临近广州马拉松,潜意识里的压力也许就直接反馈在了身体上,跑前左脚足底就莫名开始疼。第三年跑广马半程,第一次跑后抽筋,而且是抽完跟腱又抽胫骨前侧。很久没有跑完半马后出现走路不适的感觉了,而跑后第一天,我瘸着腿到办公室敲下此文。
不管你跑过多少场马拉松,PB有多快,对于每一场比赛,都应该心怀敬畏。“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大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落到自己身上时,如何克服惰性、克服侥幸心理,用一次次脚踏实地的训练为比赛做准备才是PB的前提。
生活、工作也是一样,业绩好离不开一次次的谈判、瘦子也不外乎是管住嘴迈开腿、知识储备离不开多看多学多吸收、演讲的魔力更是个人魅力的发散……一切的一切,也都是怀着敬畏之心向目标迈进的结果,只有用敬畏之心去行动,才有可能接近并最终实现目标。
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不是400米,也不是4公里,不是换鞋提腿就能轻松跑完的距离,更不可能因为一次偶然的PB就妄想从此可以持续PB。马拉松是对人类奔跑速度的挑战,也是每个人的当下对过去的检验,至少在跑步这件事上,付出和收获一定是守恒的。
跑过广马,我的2017赛季提前收官。但在人生的马拉松上,希望你我都能常怀敬畏之心,2018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