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视角下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分析
2018-01-09敖以深
敖以深
戊戌变法时期,李端棻以其特有的政治地位为变法措施的施行作出了许多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奏《请推广学校折》,对国家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建议。因此,对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及其教育改革思想进行研究,无论是对深入了解维新教育亦或是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但遗憾的是,目前学界极少有人对此进行专题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近代教育改革的视角,以《请推广学校折》为研究材料,对李端棻的教育改革思想系统地作些探析。
《请推广学校折》
蕴含的教育改革思想
1896年6月12日,即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李端棻向光绪帝上《请推广学校折》。该折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系统地表述了李端棻的教育改革思想。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重视选拔举荐人才。选拔举荐人才是李端棻教育改革思想的立足点。在李端棻看来,只有兴学育才,才是救亡图强的根本。《请推广学校折》开篇就说:“人才之多寡,系国势之强弱也”,强调有用人才对于国家强弱的重要性,希望统治者实施变法以图国家自强,在全国范围内寻求通达内外能周时用的人才。“巨厦非一本所能支,横流非独柱所能砥,天下之大,事变之亟,必求多士始济艰难。”分析求才困难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创办的学校数量不足,招收的学生数量有限,于治天下之才万不足一。甲午战争以后,面对光绪帝降诏求贤而“应者寥寥”的局面,李端棻深感忧虑,发出了“夫以中国民众数万万,其为士者十数万,而人才乏绝至于如是,非天之不生才也,教之之道未尽也”的哀叹。李端棻不仅呼吁要重视培养人才,而且还以实际行动尽量举荐人才。戊戌变法期间,他积极向光绪皇帝举荐人才,据统计,从甲午战争失败后到百日维新,“经他向光绪皇帝保荐的维新派重要人物达16人之多,其中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修、唐才常、熊希龄等,光绪皇帝之重用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李端棻极力保荐之功实不可没。”
主张大力推广学校。推广学校是李端棻教育改革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李端棻认为,人才的形成需要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具备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学校是人才形成的有效培养路径,学校数量太少是造成当时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使国家多出奇才异能之士,他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年十二至二十者入学。”在当时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可令每省每县各改一院,增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书院。旧有公款,其有不足,始拨官款补之。”他还指出,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仅靠学校教育还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他主张设藏书楼,创仪器院,开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游历,凡与学校有益相须而成者,亦须推广讲求。只有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才能够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呼吁改革传统科举制度。中国传统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人才培养选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制度发展到清末,其弊端日益暴露,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质疑。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传播,改革传统科举制度的呼吁声更加高涨。李端棻吸收了经世致用的观点,主张吸收西方教育之长,改革中国传统的封建科举制度。据记载:他出典广东乡试时,给考生的考题共有四道:(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至“子不语怪力乱神”;(二)“来百工则财用足”;(三)“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四)诗“荔实周天两岁星”,得“星”字。可以看出,这些考题与一般帖括考辨有所不同,隐含“经世致用”之意,具有策论的性质。在《请推广学校折》中,他主张改革学习课程及学习内容,认为省府州县学堂所学课程,除中国典籍外,应开设各国语言文字、天文、与地、算学、格致、制造、农桑、兵矿、时事、交涉等,既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重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各科。其实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李端棻奏
《请推广学校折》原因分析
《请推广学校折》集中体现了李端棻的教育改革思想,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折》并非偶然,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反映,同时与教育救国思潮的发展以及他自身对封建制度特别是传统科举制度弊端的深刻认识紧密联系。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演变中对教育的思考。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逐步加剧,特别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更加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瓜分我国领土的野心,给我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在《马关条约》换约后不久,光绪帝就发布了一道上諭,决心痛除积弊,以收自强之效,并降诏求“通达中外能周时用之士”。鉴于民族危机的日益激化和光绪帝“将兴庶政以图自强”,受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身任刑部侍郎的李端棻以自己的特殊地位,公开主张维新变法”。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
新兴教育救国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在近代中国如何振兴的思考和探索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甲午战败,举国震惊,为挽救危局,各派势力纷纷将目光转向教育。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梁启超、康有为等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兴办近代教育对救亡图强的重要意义;洋务派官员胡燏芬、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也认为“西方之强,强以学校”,主张“兴学育才”,通过加大人才的培养实现国家自强。在清朝政府官员中,部分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如陶模《培养人才疏》中强调,国家的强弱与人才有密切关系,请求国家多培养人才,勉图补救。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救国主张中,对李端棻教育改革思想的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众所周知,李端棻与梁启超之间是姻亲关系,“他们二人不仅思想相通,而且在维新变法运动中配合默契”,“梁启超在京师时,常至李府聚首,二人娓娓谈西学、侃侃论新政”。甚至有人认为:“李端棻是与梁启超‘共谋兴学的重要人物,‘请推广学校之举亦有梁启超的参与。”由此可见,李端棻和粱启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对传统科举制度弊端的深刻认识。李端棻通过科举入仕,曾出督云南学政,累擢内阁大学士,四为乡试考官,一为会试副总裁。特殊的社会经历使他深知科举制度专注考试、忽视教育的弊害。李端棻指出,在传统科举制度下,“俊慧子弟,率以事帖括以取富贵,及既得科第,遂与学绝,终为弃材。”对于京师同文馆等洋务学堂,李端棻认为它们只单纯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化,“於治国之道,富强之原,一切要书,多未肄及”,加之“业务不分斋院,生徒不重专门”,诸馆“未备图器,未遣游历”等因素。此外,李端棻还认为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现象,不能致精,终成空谈,无以致用,导致国家长期培养不出真正的有用之才,造成了人才匮乏问题。endprint
李端棻奏
《请推广学校折》的历史影响
由于李端棻奏的《请推广学校折》所体现的教育改革思想基本上符合当时中国的客观實际,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部分条款内容在戊戌变法时期付诸实施,特别是京师大学堂的建立等,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反映了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请推广学校折》成为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折》,内容具体,主张清晰,观点明确,其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切中时弊,所提改革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引起了总理衙门官员和光绪皇帝的高度重视。戊戌变法时期,《请推广学校折》推广学校的主张及其所包含的教育理念部分得以实施,它几乎成为当时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
1896年,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折》,不久便刊登在上海《时务报》第七期上,很快流传甚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同。该折经光绪皇帝批阅后,命总理衙门议奏,总理衙门大体采纳了李端棻的主张,认为“兴学诚自强本计,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就原有书院量加程课,或另建书院肄人专门,果使业有可观,三年后由督抚奏明再行议定章程,请旨考试采用,其藏书楼、仪器院、译书馆三节,均可于新立学堂中兼并举行,选派游历一节,与臣衙门奏派同文馆学生出章程大意同,至所请京师建大学堂,系为扩充官书局起见,请饬下该管大臣,察度情形筹办。谕旨从之。”在此之后,梁启超所拟定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以及孙家鼐所拟各条陈,其内容都与李端棻的教育改革思想基本一致。戊戌变法时期,在光绪帝发布的“诏定国是”诏书中,明确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还下令“将各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在光绪帝最后一道新政上谕中,还决定拨出巨额经费作为开办京师大学堂的经费。光绪帝颁布的这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虽是维新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基本上与《请推广学校折》内容相一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它深深地打上了李端棻教育改革思想的烙印。
李端棻的教育改革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转型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李端棻因为奏《请推广学校折》而备受人们关注,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以及随后的系列教育改革举措的实施,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我国近代教育的体制,它不仅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李端棻在奏折中,明确提出将各省各县书院改为学堂,形成国家、省、地方多层次办学的局面。府州县学、省学、京师大学堂均以三年为期,大学、省学分专业,“分章讲习”。戊戌变法时,光绪帝下诏改书院为学堂,省会为高等学堂,府厅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这样,在全国形成了大学、中学、小学的教育体制。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提出的近代学制的初步构想,特别是呼吁建立京师大学堂,主张选举贡监生入学深造,对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发展和高等学校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有学者指出:“先生折中的议论,不惟切中时弊,对当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陋习,不啻振聋发聩。且其所请具体办法,实事求是简便易行,为变法革新及时培养了人才,推动了维新事业的发展,初步奠定了我国近代教育的规模和体制,故此举不但是维新变法的一大成就,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戊戌变法后不久,李端棻来到贵州,在贵阳积极创办新式学校,大力传播新式教育理念,对推动贵州地方教育发展做了重大贡献。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正面临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普及基础教育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李端棻的教育改革思想,吸取其精华,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作者系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熊宗仁.《甲午战争与贵州知识分子的觉醒》,《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5期,第2页。
秋阳.《李端棻传》,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760页。
迟云飞.《清史编年》(第十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页。
钟家鼎.《论李端棻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与作用》,《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5期,第39-40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