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党建铸魂 援疆彰显担当

2018-01-09廖远江

共产党员·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援疆辽宁干部

廖远江

八千里路云和月,辽河水映天山情。2005年,辽宁首批援疆干部人才走进戈壁高原,开启了对口援疆征程。一批又一批辽宁援疆干部人才铭记嘱托,默默奉献,凝聚成“甘于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辽宁援疆精神。

辽宁第五批273名援疆干部人才进疆一年来,在参与援建的塔城地区和生产建设兵团八师、九师的36个地域,满怀挚诚做贡献,勤恳务实谱新篇。

有一种情怀,与家国相连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正陪母亲在沈阳治病的一位女医生,得知被列入援疆人选并征求她意见时,经过一个不眠之夜选择奔赴新疆。在疆工作不久,传来母亲离世噩耗,遥望家乡,泪水模糊她的双眼。还有一位援疆干部接到任务时,妻子刚检查出重病,他毅然决定带着妻子进疆,边工作边照顾妻子治病。

第五批援疆干部人才中有这样一群人,源于深深的家国情怀,完成三年援疆任务后,主动请缨再干三年。白鹏、刘星麟、崔耀允、李世英……这批援疆干部人才中31人是第二次进疆。

“大地承受不住的东西,人的胸怀可以容纳。”这是哈萨克族家喻户晓的一句谚语。在辽宁援疆干部人才身上,就体现了这样的胸怀。

中秋明月夜,天涯共此时。一位援疆干部的儿子过两天将举行婚礼,他知道孩子婚礼上缺少父亲身影的遗憾。儿子婚礼那天,正应急值班的他没想到,援疆同事通过视频为新人送上了别样的祝福:“不是什么花都能在天山绽放,雪莲做到了;不是什么树都能在戈壁滩上生长,胡杨做到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舍小家顾大家,你的父亲做到了……”

在援疆路上,为祖国分忧、为新疆奉献、为辽宁争光、为人生添彩,这就是辽宁援疆人的誓言和写照。

有一面旗帜,引领砥砺前行

伴随太阳升起,排列整齐的援疆干部人才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身处西北边陲的援疆人激情涌动,祖国和人民就矗立在心中。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援疆路上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援疆队员唱响《辽宁援疆之歌》,诠释使命担当,激励奋进前行。

《小白杨》那首歌,谁都耳熟能详,当援疆干部人才来到《小白杨》的创作地——塔城小白杨哨所,回望大地山川,援疆使命在心里更加神圣。

走进军垦博物馆,领略兵团人戍边屯垦功绩,援疆责任担当在每个人心中油然而生。

“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周末晚上,微党课在工作队开课了。“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不忘援疆初心,携手继续前行》。”陆鹏走到台前,一堂生动的党课开始了……

援疆路上,有困难就要面对。干燥气候让人常常咽喉痛、流鼻血。离家万里,更有那无尽的思念。每当这时,组织的关心与援疆人时时相伴。促膝谈心、生日祝福带来细心的体贴,还有家人探亲时组织给予的暖心安排……虽然远在边疆,但处处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和关爱。

有一种精神,汇聚起磅礴力量

准噶尔的茫茫戈壁,库鲁斯台的辽阔草原,辽宁援疆人忙碌的身影在繁忙的建设工地,在偏远的边疆村寨。

援疆工作队宿舍,灯火通明。有位援疆干部患上严重腰脱,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经常工作到凌晨。负责项目建设管理的援疆干部,有时要驱车几百公里往返各个建设项目现场。在他们眼里,相对于广袤的大漠戈壁,二三百公里的路途算是近道。有的援疆干部刚做过手术就忍着疼痛在病床上和同事们研究工作。还有一位援疆干部刚做完肠道手术不久,就不顾医生劝阻回到工作岗位。

走进援疆队伍,常看到他们身着迷彩服,挂在嘴边上的话常常是“今天我值班”“今天我带班”,繁忙的工作让他们时常忘却了周末的概念。李洪波年龄较大,却专挑累活重活干。头天忙到后半夜,早上又匆匆赶到岗位,时常一连几天不休息,从听不到他有半点怨言。

推进援疆项目建设,考验着援疆干部的责任。王磊负责项目工程管理,对每项工程都严格把关,一丝不苟。他说:“我是一名党员,援疆项目在我这里决不能出半点差错。”

援疆医生付晓林把自己10年临床经验手把手地教给当地医生,所在科室医生的診治水平提升了一大截。每当忙碌一天回到公寓,她对女儿无尽的思念就涌上心头。孩子就要上一年级了,接送孩子成了问题。于是,她就干脆把女儿接到新疆来上学。

有一种融入,像石榴籽紧紧相抱

民族兄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学少数民族语言、学少数民族歌曲、学少数民族舞蹈、学少数民族乐器……经常能看到援疆干部人才利用业余时间三五结伴练习。结合“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他们还与少数民族家庭结对认亲。

就读于沙湾县第二小学的一位哈萨克族小女孩,见到援疆干部冯义,就不停地喊着“爸爸”。谁能想到,一年前她还是一个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为了给她治病,家里欠了债。援疆工作队在进村帮扶时,争取救助资金,通过人工耳蜗植入,让她回到了有声世界。

援疆干部辛耕结对认亲的是哈萨克族的一户人家,紧邻边境线。他去认亲时,这个家庭的窘境让他认定这门亲戚。现在他记不清多少次走亲戚了。一来二去,这对夫妇就把辛耕当成了亲兄弟。如今,这户人家不仅住进了新房,两口子还当上了护边员,每月都有固定收入。

援疆干部董斌认杰里斯·尔斯特克夫妇做了亲戚。说说党的惠民好政策,这是他们最爱唠的家常话。夫妇俩把董斌当成了亲兄弟,时常请他到家里坐坐。董斌说:“虽然离家万里之遥,和民族兄弟相处我感到了家的温暖,这里也是我的故乡。”

有一种幸福,写在边疆群众脸上

惠及民生的工程建设紧锣密鼓,新建的医院、学校拔地而起,“辽宁援建”成为当地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医疗专家入疆创建了一批临床专业学科,精湛的医术和敬业精神让许多危重病人及时得到救治。如今,农牧民到医院看病常常要点名找援疆医生。

当地阿克赛村因办学条件跟不上,许多人家带孩子到别处上学。援疆工作队积极协调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借读外地的学生陆续回到村里,望着面貌一新的学校,大人孩子都乐了。

“他们干起事来就像给自己家盖房子那样用心。”提起辽宁援建的塔城智慧党建平台,拜格托别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春丽赞不绝口。眼下她管理的社区党员只要轻扫一下二维码,组织生活签到、实时录入志愿活动情况等就能轻松搞定。

在沙湾县光明路社区,维吾尔族妇女早依美·阿不都在熟练地包装袜子,不大工夫就包好一箱。她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这个被称为“家门口的就业基地”是用辽宁援疆资金兴建的。当工资领到手时,她乐得合不拢嘴。她高兴地说:“有了这份工作,有时做梦都笑醒了!”

家国情怀,砥砺奋进前行;融入真情,幸福荡漾群众心中。辽宁援疆人挥洒着辛勤汗水,传播着挚诚大爱,援疆的事迹一桩桩、一件件……endprint

猜你喜欢

援疆辽宁干部
读辽宁 爱辽宁
援疆的夜晚
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
人生哲理等
有效发挥援疆干部作用刍议
辽宁出版集团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