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的可预见性护理干预
2018-01-09于德洋张成森王玉宏
于德洋, 张成森, 王 琴, 王玉宏
(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 急救中心, 山东 青岛, 266000)
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的可预见性护理干预
于德洋, 张成森, 王 琴, 王玉宏
(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 急救中心, 山东 青岛, 266000)
可预见性干预; 急诊抢救; 危重症
急诊抢救室的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迅速,需要急诊医生有丰富的救治经验和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1]。可预见性干预是指急诊医生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相关主诉或代述,结合自身知识经验和患者病情变化,有效预见患者的疾病种类和病情进展状况,在最短时间内运用专业知识和娴熟技术对患者进行有效干预,节约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2-3], 进而可明显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4]。本研究探讨了可预见性干预对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临床救治效果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在本院急诊抢救室抢救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因发烧、高热就诊者54例,以头疼、头晕为主要症状者45例,以胸闷、胸疼等为主要症状者48例,以腹痛、腹胀等为主要症状者57例,因其他原因来就诊的患者19例,按照急诊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预见性干预组)与对照组(常规干预组)。研究组共111例患者,男75例、女36例,年龄19~84岁,平均(48.26±8.34)岁,住院时间(9.65±2.68) d, 有既往病史者63例。对照组共112例患者,男77例、女35例,年龄21~85岁,平均(48.73±8.62)岁,住院时间(10.67±3.29) d, 有既往病史者67例。排除标准: ① 患者伴有严重的创伤性或外伤所致疾病; ② 年龄<18周岁者; ③ 有严重精神病史、神经系统疾病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急诊干预方法
1.2.1 研究组: 采用可预见性干预。① 建立完善的值班制度,由于急诊抢救室的危重症患者大多于夜间突发而就诊,因此需加强夜班人员配置,根据实际需要组建抢救团队,团队均应包括有经验的急诊医生、年轻医生、主管护士、助理护士等,成员分工明确,协力合作,最大程度发挥各自职能。② 在常规急诊抢救程序基础上,医生与护士根据临床经验和患者主要症状评估患者,认真倾听患者主诉或家属代诉,同时监测患者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立即对患者病情和疾病进行预判断,并注意提前有效干预,若难以判断,应选择简单准确的检查予以鉴别,节约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对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等急重症危象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迅速实施心肺复苏术治疗或气管插管,改善患者供氧,持续心电监护,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等。③ 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对患者各种不良心理情绪进行有效疏导,鼓励并支持患者,使其减轻烦躁不安等情绪,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治疗和干预工作。④ 医生熟练并正确使用抢救设备和药物,定期参加培训,不断提升急救知识和技术水平,使急诊抢救工作更加专业化、有针对性,从而节约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5]。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急诊救治干预方法。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起病时间、主要症状表现、生命体征指标)以及入院后病情变化情况、治疗效果和预后、住院时间等。急诊值班护理人员记录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抢救有效率以及事后医患纠纷发生率等。在患者入院后,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并发症状况和治疗效果等。待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请患者或家属对救治过程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3个等级。
2 结 果
2.1 抢救效果及医患纠纷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医患纠纷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2组抢救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2组猝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窦性停搏、急性肺水肿、腹水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2组患者抢救及医患纠纷发生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救治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及家属的救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及家属救治满意度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大多病情复杂、情况危急,若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了解较少,抢救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未知因素,进而增大风险,但医生若采取保守策略,待检查完善和病情明确后再救治,又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间,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6-7]。医务人员事先预测患者病情状况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确定抢救重点,尽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但要注意采用规范化流程和操作,规避不必要的风险[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医患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使用可预见干预方法能够有效节约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避免医疗纠纷。同时,研究组窦性停搏、急性肺水肿、腹水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可预见性干预能够很好地避免并发症发生,提高救治效果。此外,研究组患者及家属的救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可预见性干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救治满意度,从根本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预见性干预能够充分调动急诊医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使其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预见性干预,这对于节约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医护人员认真、沉着、机敏应对,按规范操作和救治,能提高救治成功率,让患者和家属满意,从而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满意度。在实际急诊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可预见性干预模式,以节省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孙欣. 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推行可预见性干预的有效性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6(5): 896-898.
[2] 刘实, 资艳. 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抢救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5(24): 2730-2731.
[3] Wormald P J. The agger nasi cell: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anatomy of the frontal recess[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1, 129(5): 497-507.
[4] 袁景红.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14): 1592-1594.
[5] 杨刚先. 急诊科抢救患者中预见性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 大家健康: 学术版, 2014, 29(3): 267-268.
[6] 王微, 李雪梅, 郑娇阳, 等. 老年重症心肌梗死的预见性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4(8): 108-110.
[7] 祝小英.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并发心血管病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24): 196-197.
[8] 孙春霞, 葛东明, 丁涟沭, 等. 预见性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19): 3248-3251.
R 472.2
A
1672-2353(2017)24-195-02
10.7619/jcmp.201724085
2017-04-12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4HL108)
王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