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人为镜,澄世事人心
——读《咏而归》有感
2018-01-09陈澜
陈 澜
以古人为镜,澄世事人心
——读《咏而归》有感
陈 澜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千年来,对于《论语》中的这段话,世人有很多种解读。有人认为,这是赞颂一种自然简单的生活状态;有人认为,这是隐喻一种至真至性的精神追求。在这种种解读之外,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先生通过自己的短文集《咏而归》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看法:“咏而归”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面对传统的态度。在全球化的今天,现代化的当下,我们如何从经典著作、传统文化中,寻求到中国特色的民族自信?面对瞬息百变的信息时代,浮躁喧哗的网络社会,我们如何找到“吾心安处”,找到立身之本?李敬泽先生的答案是,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快乐的心态,与古人对话,向古人学习。传统如壮阔长河,很多人抱着或敬畏、或无谓的心,只在河边作岸上观。李敬泽先生用《咏而归》告诉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其实我们都是走在山河里,请随流而行,大胆打捞古人的智慧沉淀,获得属于自己的精神滋养。这也正是《咏而归》这本文集命名的由来。
整本书收录有关《论语》、《诗经》、《春秋》、《东京梦华录》、《红楼梦》等等经典著作的阅读随笔共55篇。表面上看,是对经典著作中的人物、故事进行细读品鉴,实际上是以古人为镜,影今人之事。虽语言活泼,但字字匠心,行文颇耐推敲琢磨;虽篇幅短小,但内容深刻,处处可见关于人性本质、道德标准等宏大命题的思考;虽形式灵活,但主题集中,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类:
《咏而归》
第一类主题是描人性。这一类主题的短文,关注的都是自古至今人类本性中难以克服的弱点,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人类共通的痛苦和永恒难解的困惑。如《寡人有疾》是通过齐宣王与孟子的问答,描摹人类面对自身动物性欲望的艰难挣扎;《人性与水与耍赖》是通过孟子和告子的争辩,引发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问题的思考;《谎言饲养的王》是通过齐王与臣子的问答,揭露不同阶层的人本性中恶毒一面的不同体现方式——掌权者用手中的权力凌辱民众,而民众则以谎言助其走向灭亡;《象忧亦由,象喜亦喜》是通过对“舜往于田,号泣于天”这一细节的解读,引发“善之艰难”的感慨;而《汉广》则是一首“失败者的诗”,它告诉我们“人总是只在失意的时候才会想起生命中原是处处关卡”。在这一类主题的短文中,作者并没有对故事中的人物或理念进行价值判断,也没有针对故事中人物所探讨的话题,给出故作惊人语的回答,即便是故事中作为反面角色出现的昏君、佞臣和庸众,作者也站在众生皆苦的角度给予了同情,体现出了理性的阅读素养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第二类主题是察世情。这一类主题的短文,主要是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突显当下社会的种种怪症和问题。如《风之著作权》对比了《诗经》作者写诗不署名和当下网友发文不署名的两种不同心态:古人不署名,仅仅因为他们不在乎,网友不署名,却是因为没担当;《勇》对比了先贤的“勇”和网友的“勇”:孔孟的勇,是“一个人站在明处,面对这个世界”,为了坚持真理和公义,“虽千万人吾往矣”,而网友的勇,是躲在众人堆里呐喊,躲在马甲后面逞能;《隐于屠》对比了先秦社会的天真和当下社会的务实:秦汉之前的时代,“对才能、身份和命运有一种天真烂漫的想象”,“后来,我们渐渐相信刻苦,相信读书和考试,相信循规蹈矩、老奸巨猾地向上爬”;《办公室里的屈原》对比了屈原和办公室一族的怨妇心态:屈原之怨,是中国读书人关于“进退出处”如何选择的焦虑,而办公室一族的怨,是在财富权势面前的一种心理自阉;《哭秦廷》先是通过伍子胥的遭遇,探讨了一个伦理生活的问题,即“家与国与此身,中国人一直对自己说,这是一体的”,但如果不是一体的怎么办?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做出“不中庸、不平衡、不苟且、不后悔”的抉择即可,接着笔锋一转,感叹做出了这样抉择的伍子胥和申包胥拥有一种“血气”,而“血气,在这个时代是完全不能被理解的东西”。在几千年儒家文化影响下代代成长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作者也不例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促使作者在日常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古思今,并试图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发。
第三类主题是体自在。对外在客观世界的热切关注,和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是中国知识分子建筑适意人生的两大方向,如飞鸟的两翼,缺一则灵魂无法起飞。在《当孟子遇见理想主义者》等多篇文章中,作者反复强调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认为其是“不管以劳动伦理的名义还是以精神纯洁的名义”都不能剿灭的。然而仅仅只有精神生活,也是不够的。精神生活如同一柄双刃剑,人类的快乐感、幸福感、满足感固然源于此,但种种焦虑感、不安感、自卑感也是由此而生。重视精神生活的知识分子们,怎样建构一个积极的自我精神世界,从中获取良性的生命滋养呢?《咏而归》开篇的《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一文揭示了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保有精神尊严。不论“失败、穷困和软弱”都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是人之为人的基础,是超越时间的永恒真理。除此之外,人应有慧眼,不要被“各种各样大话浮辞所蒙蔽”(《鸟叫一两声》);人应有慧心,放弃对“人的自我和生活毫无矛盾浑然一体绝对自洽”这种高标准状态的追求(《圣人病》);人还应有慧趣,书与酒(《书房八段》、《酒安足辞》),茶与器(《瓦库记》、《壶碎——一个宜兴故事》),美食与妙乐(《退思白鱼》、《赏心乐事谁家院》),都可怡情,可悦心。总而言之,不妨放轻松,没有必要强迫自己不断修正内在自我,达到道德完美,因为那本来就是不容易甚至不可能达到的(《那些做不到的事》)。对外从孔孟,对内从庄周,该吃吃,该睡睡(《君子之睡眠问题》),只要“做好自己,不给社会添乱,就是最大的德行”(《孔门弟子做好事》)。这一类主题的短文,在《咏而归》整本文集中,所占比例最大。窃以为,这类主题的短文,也最能体现“咏而归”三个字的真谛:“咏”是“归”的态度,“归”是“咏”的目的。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应该在一种放松、自在的状态下,在边走边唱、快乐活泼的氛围里,找到灵魂的归处,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
从先秦到明清,从明清到当下。从孔孟到庄周,从诗书到茶酒。从古人之志,到今人之症。从旧时城郭,到现代乡野。《咏而归》洋洋洒洒,迤逦而下,我们读出了作者对自己的信心和修心,对他人的同理心和感恩心,对知识和真理的真心,对人性和人情的善心,对社会和国家的热心,读出了一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风雅志趣和家国责任感。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们以轻松、平等的姿态与古人精神往来,进行相亲相近的跨时空对话,并以古人为镜,得到了澄心明性的启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传统如山河,而我们都是“走在山河里”。其实我们不仅仅是走在山河里,我们还在用自己的思想与古人思想碰撞,激荡出新的浪花,壮大着山河的水流,丰富着水流的欢歌,《咏而归》就是浪花中最晶莹的一朵。
陈澜,女,1987年生,湖北红安人,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现任职于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