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的预防

2018-01-09刘喜房徐建军

劳动保护 2017年7期
关键词:丙烯腈场所中毒

文/刘喜房 图/徐建军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的预防

文/刘喜房 图/徐建军

丙烯腈是一种无色透明有杏仁气味的易挥发液体,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易燃,微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易燃烧并放出有毒气体,与氧化剂、强酸、强碱、胺类、溴反应剧烈,在火场高温下,能发生聚合放热而使容器破裂。丙烯腈燃烧(分解)产物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氰化氢。丙烯腈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的重要单体,可制得聚丙烯腈纤维即腈纶,丙烯腈与丁二烯共聚可制得丁腈橡胶,与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可制得ABS树脂,水解可制得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及其酯类。丙烯腈还可用电解加氢偶联法制得己二腈,是杀虫剂虫满腈的中间体。丙烯腈是剧毒物,工业生产过程中其蒸气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也易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

对人体的损害

1.急性中毒

初次接触丙烯腈,由于其特殊味道,在低浓度时就会引起人的警觉,但随着接触时间延长,引起嗅觉适应或疲劳,反而不宜察觉丙烯腈存在,长时间吸入会引起中毒。根据接触量大小其中毒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十几个小时。

接触量不大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恶心、腹痛、腹泻,如不脱离接触则症状加重,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胸痛、面色发白、心律失常、呼吸浅慢、脉搏变弱、血压下降、意识朦胧、大小便失禁、全身抽搐、甚至昏迷。吸入高浓度丙烯腈蒸气数十分钟就会出现上述症状。如发生丙烯腈泄漏事故,空气中浓度达1 000 mg/m3以上而过量吸入者,可在1~2 h内死亡。

2.慢性中毒

有关丙烯腈引起慢性中毒的研究尚无定论,但有长期接触者中部分工人出现神衰综合征、低血压等报道,有部分工人对丙烯腈过敏,直接接触其液体后可导致皮炎发生。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诊断

GBZ 13—2016《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诊断标准》自2017年2月1日起实施。

1.丙烯腈中毒诊断原则

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丙烯腈的职业史,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类似疾病后进行诊断。

2.丙烯腈中毒接触反应

短期内有接触较大量丙烯腈的职业史,出现头痛、头昏、呼吸困难、手足麻木、乏力、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咽干、结膜及鼻咽部充血等临床表现,一般脱离接触24 h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按接触反应诊断。接触反应不属中毒诊断。

3.丙烯腈中毒诊断分级

短期内接触较大量丙烯腈后,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并有下列表现之一可诊断为轻度中毒:有腱反射亢进伴痉挛;有轻度意识障碍。短期内接触较大量丙烯腈后有下列表现之一,可诊断为中度中毒:肌肉震颤或四肢抽搐;中度意识障碍表现。短期内接触较大量丙烯腈后有下列表现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癫痫大发作样抽搐;重度意识障碍表现;肺水肿;猝死。

丙烯腈中毒的预防

作业场所以及储存、运输的预防措施。生产、使用、储存、运输丙烯腈的容器、管道应密闭并有足够强度,并经常检查维修,防止工艺过程的“跑、冒、滴、漏”发生。操作人员须经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生产工艺优先采用自动化、机械化工艺,减少作业人员接触机会,作业场所进行充分的全面通风和必要的局部排风,避免无组织逸散。工作场所应远离火种、热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不得随意处置。作业场所应与生活场所分开布置。

生产场所应设冲洗设施;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和表面应采用不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其废水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生产使用现场应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

丙烯腈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6℃。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应采用防爆型照明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双人收发、双人记账、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和双人使用的“五双”管理制度。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根据2015年8月21日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监管总局发布施行的《内河禁运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试行),丙烯腈被列入内河禁运范围。这是因为丙烯腈属于易燃液体,一旦泄漏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漂浮在水面上形成有毒蒸气而随风向扩散,导致水污染,如处置不当,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会因迅速扩散而导致群体性中毒事故。

丙烯腈运输装卸,应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规定及有关安全操作规程,运输人员不少于2人,要有危化品运输资格,用专用车辆运输,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可发生化学反应物质如氧化剂、强酸、强碱、胺类、溴等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置设备,运输途中应防阳光暴晒,并按规定路线行驶,不许在人口稠密地停留。

作业人员应穿戴连衣防渗透工作服、橡胶手套和胶鞋、全面罩防毒口罩,口罩防毒性能应定期检查以防失效。紧急事态抢救与应急处理人员,进入高浓度场所应佩戴隔离式空气呼吸器。

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饮水,工作完毕应淋浴更衣,工作服应彻底清洗。应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安技与劳资部门应协同做好作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者要妥善安置。

应加强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过程的职业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维护检修制度,并严格执行。

应定期检测作业场所危害物浓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工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均应正确理解丙烯腈的安全技术说明书,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主管领导和主管人员应参加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组织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对工人进行三级培训时,应培训职业病防治知识,要求工人了解所接触危害物的特性,掌握泄漏紧急处置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必要的自救互救方法,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保养方法。车间应准备急救设备及药品(硫代硫酸钠、亚硝酸钠及注射器等)。

应急救援措施

有关企业应成立应急救援组织,制定相应毒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定期组织救援演练和总结。

泄漏应急处理。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应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如小量泄漏可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应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其蒸气灾害。可用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再用防爆泵将其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灭火剂可用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中毒人员急救。应立即脱去皮肤接触者被污染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15min,并同时送医救治。

对于眼睛接触者,可提起其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并同时送医救治。

对于呼吸吸入者,应迅速将其脱离现场并移至空气新鲜处,要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可给予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其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并同时送医救治。对于中度或重度中毒者,应立即用硫代硫酸钠、亚硝酸钠静脉注射,并送医院诊治。

对于误食入者,应让其饮足量温盐水洗胃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中度重度中毒,应立即用硫代硫酸钠、亚硝酸钠进行静脉注射,并同时送医救治。

编辑 边 安

猜你喜欢

丙烯腈场所中毒
听的场所
测定水中丙烯腈检测分析方法的优化改进
中毒
远离不良场所
丙烯腈行业生产现状分析
爸爸中毒了
2016年中国丙烯腈行业概况
天哪!我中毒了!
恋爱场所的变化
我国丙烯腈行业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