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气象科技人才科普积极性的激励研究

2018-01-08刘波

科技传播 2018年24期
关键词:激励积极性

刘波

摘 要 气象科技人才是做好气象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如何激励更多的气象科技人才投身气象科普工作,是气象科普工作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倡议、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战略的关键,也是气象科普工作能够和气象科技创新成为气象科技工作相适应的两翼的保障。文章通过对气象科技人才基本情况、气象科技人才从事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阻碍的系统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能够激励气象科技人才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气象科技人才;气象科普;积极性;激励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5-0128-03

1 我国对科技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①。”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即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②。”同时在这次讲话中还更加明确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没有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科学普及工作不可能开展好,只有科技工作者真正把科学普及工作当作科技创新来重视和对待,真正把科学普及工作当成自己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才有可能使科学普及逐渐成长和发展成与科技创新同等规模、同等质量的平衡的两翼。

近些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科普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提升和進步。这一点从几个方面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如“十二五”末,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6.2%,超过5%的既定目标;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141.2亿元,比2010年增长41.88%,其中政府拨款占75.54%,比2010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全国科普工作人员数量达到205.38万人,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5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17.27%和14.40%③。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普工作也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正处于历史重大机遇期和窗口期,在发展趋势上,科普信息化、“互联网+科普”、智慧科普等在未来将进一步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实体经济等领域深度融合,由重点开展公益性科普事业向统筹做好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结合转变;在科普内容上,由一般的科技知识普及向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转变;在科普资源供给上,也将从注重数量规模向优质资源转变;在传播方式上,由场馆展示、传统媒体展示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方向转变;在科普服务方式上,由粗放漫灌式向精准定向式转变。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普工作的政策和文件,如科技部和中宣部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科协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当政策已经确定下来,那么人才就成为事情成败的最决定性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的那样:“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而要想真正让科学普及工作成为与科技创新并驾齐驱的两翼,如何激励更多的科技人才从事科普工作,是做好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创新发挥需要科学普及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而科普工作需要相应的人才作为支撑才能进一步发展①。”

那到底科技人才指的是哪些人呢? 2017年4月13日,科技部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定义了科技人才的范畴,主要包括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技创业、科技服务、科技管理、科学普及等科技活动的人员④。本文中定义和讨论的气象科技人才采用的就是科技部《“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中规定的科技人才范畴,在气象领域,主要指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中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业务中心,如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等,高等院校,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

我国的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这就决定了在气象行业中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科技人员,都具有从事气象科普工作的义务和责任。截至2016年底,气象部门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为41 235人,占在职人员总数的78%,具有高级职称资格的人员为9 603人,占在职人员总数的18%;具有中级职称资格的人员为24 059人,占在职人员总数的45%⑤。这样一大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和科学素质的科技工作者都是潜在的气象科普工作人员,但如何激发这些气象科技人员的科普动机和积极性,把他们从事科普工作的潜力转化为实际的科普生产力则需要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和保障。

2 制约和限制气象科技人才从事科普工作的主要因素

气象科技人才虽然很多,但真正愿意把一部分精力和时间拿出来从事气象科普工作的还很少,更不要说专职从事气象科普工作了。目前从事气象科普工作主要靠个人爱好或奉献精神。造成这一情况的外部原因是由于气象科普在整个气象行业中属于边缘业务,一方面,气象科普岗位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自己培养的人才也很难留住。专职从事气象科普工作人员的现实状况(待遇差、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等)进一步加剧了气象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内部原因(自身原因)我们也不能回避,气象科普从业人员本身的竞争意识淡薄,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关注和学习积极性不足,不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无法满足和达到目前党和政府对气象科普工作的高要求高标准。

2.1 各个科研业务单位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认识、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

在“互联网+”的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部分气象科研业务人员都已经认识到气象科普对于提升本单位业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提高公民气象科学素质、满足公民气象服务均等化需求,进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也认识到普及气象是每个气象工作人员和单位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在现实中,本应该承担气象科普这个重要责任和义务的科研业务人员面临的是单位动员和激励不到位,甚至阻碍的问题。因此气象科普工作能否真正得到气象科研业务单位的足够重视,能否成为广大气象科研业务人员的主动行为选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相关气象科研业务单位相关制度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相关单位的决策层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认知和理解,领导层和决策者对科普工作的认识水平决定了整个单位对气象科普重要性的定位,决定了整个单位对气象科普机制建设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气象科普工作在整个单位业务体系中的位置,直接影响单位科普工作的规划、投入、组织安排和管理考核及鼓励激励制度。

2.2 各个科研业务单位未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科普工作定位和组织机制

目前在气象部门,各个科研业务单位的科普工作除了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近两年专门办气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时间节点从单位的角度组织科普活动外,其他时候在开展科普工作时仍然是个人或小团体行为为主。导致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气象科普工作没有纳入本单位的整体业务体系中,缺乏其在本单位业务体系中的定位,缺乏相应的组织机制来保障,科普工作变成了一种孤立的行为,需要科研业务人员投入额外的精力来完成,成了大部分人的“负担”。这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从事气象科普具体工作的科研业务人员对科普工作的认知和理解,会影响其本人对气象科普重要性的判断,影响他们对科普工作要求和安排的态度,以及后续开展科普工作的效果。

2.3 各个科研业务单位对科普工作的奖励和评价机制不完善和不健全

绝大部分气象部门的科研业务单位并未将科普工作列入相应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评价体系,专业技术职务评价不考虑,荣誉表彰少且力度不足,领导对科普工作的认可普遍没有体现到有效的考评指标中。科普奖励的力度和范畴有待增加,激励作用还不足。表彰奖励是调动科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科普奖项方面,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卡林加奖、英国皇家学会的法拉第奖、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公众参与科学奖和国家科学委员会的公共服务奖等。在我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将科普奖纳入社会公益类项目(二等奖及以下,以奖励科普图书为主),其它奖项都是部委主办的(如科技部的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中国科协的“十大科学传播人”“十大网络科普作品”等)。中国气象局除中国气象学会每4年组织的一次科普奖以来,没有部委级别的科普奖,这也间接导致了除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外,其他的奖项在部门内基本上不会被官方认可和认可度很低。

3 激励我国气象科技业务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建议

3.1 提升科研业务单位对气象科普工作在整个气象工作重要性认识

科研业务单位自身要加强对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领导层和决策层,要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气象科普工作对于科研业务单位的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先导性作用,对科研业务人员的科研业务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把气象科普工作作为本单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加强本单位对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系统和常态化组织,逐步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某些业务岗位的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建立科研业务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奖励和激励政策。

3.2 各个科研业务单位逐步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气象科普工作定位和组织机制

各个科研业务单位应该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气象科普的主要方向和目标人群,例如中央气象台可以确定把向公众普及“天气预报是怎么回事儿“作为其科普的主要方向,目标人群可以定位为各类不同的人群(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农民、城镇劳动者、青少年、社区居民)等;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可以确定把向公众普及气象卫星的科学原理和气象卫星为国民经济服务作为科普的主要方向,目前可以定位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有一定科学基础的青少年等。在组织形式上,中央气象台的方式也值得借鉴,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具体工作团队,提供一定的项目支持和经费保障,这让它每年科普工作都有亮点和特色。

3.3 各个科研业务单位逐步建立对气象科普工作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事实上,要求每个科研业务人员都做科普工作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必要的,毕竟这些单位是也科研业务为主,科普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工作,因此激励科研业务人员的科普积极性,在加强评价制度建设的问题上,重点应该放在对科研业务机构整体科普工作和科普项目评估上,评估单位而不是评估个人,对于从事气象科普工作的科研业务人员应该以正面鼓励为主。一定的荣誉表彰、有助于职务职称晋升、领导对参与科普活动的认可是中青年科研人员最需要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职称评价标准是对中青年科研人员影响最大的“指挥棒”和“发令枪”,中青年科研人员都会按照其要求去制定计划和开展工作。另外中国气象局应该重点培养、打造和包装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普专家,在岗位、待遇、项目和经费上给予优先支持,通过这批气象科普领域的顶尖人才带动更多的气象科技业务人才投入气象科普工作,逐步建立行之有效、可持續的气象科普工作激励和评价机制。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

②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7年5月30日.

③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2017年5月8日.

④科技部.《“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7年4月13日.

⑤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年度报告(2017)》.

猜你喜欢

激励积极性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
关于加强基层老员工管理的几点思考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