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质、情感和空间:电视的装置艺术属性

2018-01-08张斌

科技传播 2018年24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电视材质

张斌

摘 要 當今装置的概念面临着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的状况,装置与各种艺术方式的界限不是越来越清楚,而是越来越模糊。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识的装置——电视——其角色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电视从早期的“文化壁炉”“看世界的窗口”“游吟的诗人”等角色,到如今身陷全媒体夹击下的现实,其角色正在经历从一种媒介形式到作为一种物质实体的身份的回归。

关键词 电视;装置艺术;材质;情感;空间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5-0059-02

不管电视是否被观看,它已经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装置,深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视的角色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考察:一是电视在家庭中角色的变化,二是电视在社会中角色的变化。这种变化根源于人们对电视这一媒介使用态度的转变。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20世纪90年代便意识到这一变化,并察觉到了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特征之一就是“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图像和信息所包围”[ 1 ]。本文试图从电视与使用者的关系入手,来考察电视的使用变迁以及电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变化,从而提出电视的装置艺术属性这一论断,并阐发电视与材质、情感和空间的关系。

1 角色变迁:从被使用的电视到观念的电视

媒介使用可以理解为“受众接触特定讯息或一类媒体内容的程度”,它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考察“受众如何利用媒介以及他们为何使用固定的媒介内容”。自19世纪末开始,集视听于一体的电视媒介逐步进入家庭空间,并成为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媒介形式。电视不仅革新了人们看世界的方式,也重现建构人们对他者、对社会、对文化等各领域的认知方式。电视既为个人身份的确认提供一种媒介映照,同时也再现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电视是一面投射世间百态的镜子,也是社会发展的媒介参照系统。电视的角色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电视的角色变迁中又得以窥见社会变迁的概貌。

1.1 窗口与平台

当前社会的视觉化倾向已经愈加显著,而电视作为视觉材料的主要生产者,正进一步发挥其窗口和平台作用。不管是私人空间,还是城市公共空间,屏幕都是其中占据主要位置的硬件。众所周知,人们对屏幕的初始印象便是电视屏幕。在一个把观看电视节目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娱乐方式的年代,电视屏幕构成了家庭空间的重要背景,也构成家庭生活的娱乐底色。由此可见,电视媒介具备的多元功能正在进一步凸显其优势。其一,电视是信息的提供者。电视本身是一个承载巨大信息容量的媒介,它对新近社会变动信息的呈现,使人们对生活、对社会、对时代有更多的关注,满足人们知情的需求。其二,电视是娱乐的制造者。娱乐因素在当前媒介生态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是媒介内容生产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推动娱乐产业发展和媒介产业繁荣的刺激诱因。其三,电视是观念的输出者。电视媒介借助丰富的视听形式来传达消费主义理念、文化观念和娱乐精神,大众通过窗口看到的世界就是电视媒介呈现的拟态环境。

1.2 装置与环境

电视作为一种硬件设备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媒介内容的产出必须依赖电视的硬件属性才能实现。电视媒介的硬件属性并没有使其脱离当代艺术的范畴,相反,装置艺术与电视媒介的对接,赋予电视这一媒介形式以一种当代艺术生命力。谈及电视与装置艺术的关系,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1988年,白南准收集1 003个电视机,制作完成一个前卫的装置艺术作品——《包裹世界》。白南准通过征用数字信息时代的代表性科技元素,将它们进行创造性地重组和并置,制造了极富冲击力的视觉奇观,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包裹世界》的现实隐喻不言而喻:科技和信息正在潜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步吞噬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同时,它制造一种成瘾机制,使人们沉浸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并产生依赖心理。可见,白南准的电视装置艺术直接而鲜明,是对人们媒介依赖行为的揭露和警示。

2 材质、情感和空间:电视的装置艺术属性

曾是客厅的主角,到如今遭受的冷落,电视在客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境遇变化,是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由盛转衰的缩影。更多时候,电视只是作为一种“摆设”或者“装置”存在于客厅的显著位置。现在的电视是另外一种形态,因为它未被观看(未开机),仅作为“电视机”这种物质实体的延伸而存在。电视变成了客厅空间结构的一部分,是一种装置,在装修和购置家具之前,它已被考虑在内。换言之,我们只是消费(购买)了电视机这一物质实体,并未消费电视机作为一种媒介所产出的内容。电视能够顺利地从商场走向客厅,是我们(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对电视这一实体进行了“现成品的利用”,使其具有了装置艺术的属性。作为一种装置艺术而存在的电视,它被置于特定的空间(客厅)中,根据我们(消费者)特别的设计以及观念需求,以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电视机——为材料,进行重新装配,构造出崭新的艺术形态。综上,电视已衍变成一种观念的产物,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2.1 材质:电视的物理依托

若从情感的角度看待人跟电视的关系,理性跟感性兼而有之。理性关系源自人们在购置电视机时的实用性考量,如价格、功能、性能和尺寸等,理性关系强调“功用”和电视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产品本质;感性关系则从电视的外形、材质和色彩等要素入手,它充分连接电视和受众间的视觉、知觉、触觉和感觉等系统,强调人的心理感受,关注人的审美情趣。纵观当前媒介现实以及人们对媒介产品的消费习性,可以发现,人们对电视的选择和使用趋于感性化。换言之,当电视的功能日渐同一和饱和时,对于外在的、可见的、可感的感性因素的考量,成为电视硬件生产者们寻求突破的重要路径。

装置艺术本身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直接感染力,这与当下情境中电视所携带的感性特质不谋而合。可以说,电视机作为一种物理装置,是电视这一媒介形式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它依托材质、材料等外在物理特性而存在。装置材料本身的“选取与授予”是艺术家的“特权”,这种“授予”的组合关系以及针对特定场所的观念同样构成了艺术家用来完成作品的手段和媒介[ 2 ]。

2.2 情感:电视的心理机制

电视媒介制造和输出情感,也在受众群体中形成新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潜藏的情绪,并在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在不同的文化单元和社会情境中,电视的情感连接作用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家庭中,电视媒介的聚合作用不可小觑。电视将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在日常的消遣和娱乐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家庭的内部交流、会客以及用餐等日常事务,也常伴随着电视的观看行为。可见,电视在家庭内部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等方面,一直都居于“在场”状态,并为家庭内部的收视行为提供一种仪式化的场景,它是家庭关系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情感的联结者。作为“文化壁炉”“看世界的窗口”,电视媒体的发展方向集中体现在如何有效凝聚以家庭为单位的情感共同体,并促进家庭成员在关于电视内容的分享、对话和互动中稀释现实分歧,凝聚思想共识[ 3 ]。

2.3 空间:电视的场景定位

仅将一些现成品并置还只是构成装置的基本条件,装置应有更为本质的要求:那就是现成品之间包括与场景所构成的异乎寻常的关系。这里的异乎寻常呈现出违背日常生活逻辑,割断、插入已在力量的间离效果[ 4 ]。这说明,要实现电视和装置艺术的真正对接,电视还需获得一种空间支持,即电视所处的空间具有将电视机和环境勾连起来的合理性。

客厅或卧室是电视所依托的主要空间,这两者在房屋的功能上有较大差别,但仅就其跟电视的关系来看,又具有统一性。两处空间都具备高度的情景化和封闭化特质,这为电视装置艺术属性的获得提供了现实场景。与此同时,电视作为空间的一部分,不管它是否被打开、是否被观看或者是否为人们输出意义,它都将作为“电视机”这个物质实体而长期占据家庭内部空间。

3 结论

电视媒介正在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内里,并将我们每个人纳入其影响的对象,因为“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影像文化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费景观和重要仪式”。[ 5 ]这正如当代完形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言:“电视的出现对于我们的智慧是一种全新的、严峻的考验。如果我们能成功驾驭这一新的媒体,它将极大的丰富我们的头脑。反之,它同样也能令我们的头脑昏昏然。”①处于“后电视网时代”的电视,其处境变得更为复杂。电视的古典主义气质,以及电视在面对新媒体冲击下的生存现实,都是值得业界和学界进行探讨的话题。

注释

①转引自加里·R·埃杰顿、迈克尔·J·马斯登的《媒介文化与教育》一文,原文译自美国《大众传媒与电视》2002年春季号。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2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2]邹建平.装置艺术[M].1版.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7.

[3]战迪,李凯山.仪式感的重建与情感共同体的凝聚:电视文化未来想象[J].中国出版,2016(14):13-16.

[4]邹建平.装置艺术[M].1版.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42.

[5]汪振城.影像意义阐释的多维空间[M].1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2.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电视材质
衣服材质大揭秘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物”化的空间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10KV配变绕组材质鉴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