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8-01-08陈应华赵宏林王懿刘书海
陈应华+赵宏林+王懿+刘书海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了在因材施教、特色性教学、实习环节以及评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针对学生层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针对学校特色、专业特色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转变实习理念,提高实习环节与相关理论课学习的相关度,以期达到真正的“知行统一”。
【关键词】教學改革 因材施教 特色教育
为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技术人才,高校教师一直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的教学模式,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据笔者了解,多数局限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手段、方法的探索,提出了诸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无疑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以下一些方面的教学改革尤其值得重视。
一、加强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
“关注学生个性、进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材施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高校之间有层次,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也不尽相同。如何针对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师考虑得不多的问题。目前,高校的状况是,多个专业的同一门课程共用一个教学大纲,对学生统一要求。比如,高校中极力推崇的双语教学,这是顺应教育国际化、科研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但不考虑学生外语的实际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这一客观事实而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是否合适值得探讨。美国有的高校将专业课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进行任意选课的教学管理模式值得研究与探讨,从而找到一种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分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考虑到本科学生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教学目标的定位可分为研究类和实践类,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配套。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习题、实验、设计项目的类型、难度上下功夫,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需要。对个别个性特别突出的学生可否考虑提供特别的教学资源以鼓励其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
总之,笔者以为因材施教应该做到分层、分类,即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既要有层次上的区别,也应该有类别上的不同。
二、加强特色性教学改革
高校不能千校一面,应“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特色教育不仅体现在特色专业上,如石油院校的石油工程专业就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部分通用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类)也应有自己的特色,因为毕业生的流向与所在学校的特色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如石油院校的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流向石油、石化行业)。因此如何将学校特色、专业特色融入到通用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应是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比如,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是工科院校必开的技术基础课,这些课程是与工程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对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其专业覆盖面很广。在教学中既要考虑该课程理论的通用性,又要兼顾其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有部分高校教师在这方面作了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针对专业特色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对传统教学内容重新优化等。此外,在教学班级的安排上也应考虑专业的差异(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对于基础课基本上未考虑专业差异,即是说很多情况下是不同专业在一起上课),这样便于特色教学法的实施。
三、加强实习环节的教学改革
高校教育还应做到“知行统一”,即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理工科大学中的各类实习,尤其是生产实习,担负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任。如何提高实习质量,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工科学生的金工实习为例,该课程能使学生在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作风等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该课程的课程性质是学习《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金属加工的主要工艺方法及其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通过实习,培养、提高和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际情况是:学生茫然地走进实习基地,在实习师傅的指导下被动地、程式化地完成实习大纲要求的各项任务,期间没有思考的意识,也没有思考的时间。在进入与之相关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时好些工程知识又是空白。可以说,目前的实习状况对后续相关的技术基础课程的帮助程度距离预期效果还有一定差距。要真正达到实习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针对目前金工实习的现状,笔者以为有必要进行一些改革。
1.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保证实践与理论的关联性
目前的课程安排是(以我校为例):金工实习在大一的短学期(即大一末),而与之相关的技术基础课则在第七学期。如此长的时间差难免出现相关信息的“失忆”。建议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二末,这样可以保证实践与理论在时间上的关联性,为后续理论课程的高质量学习提供保障。如条件许可最好是改目前的集中实习为分散实习,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各种加工方法进行消化,进而真正理解。
2.转变实习理念,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大学生的金工实习不同于技校学生的金工实习,因为二者的层次不同,目标定位不同。后者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前者则是为高层次的工程设计提供必须的工程知识;它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为以后的理论学习作工程技术铺垫。因此实习过程不应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也不应是被动地程式化的简单操作训练。要将实习要求从简单的认知层面提升到对设计理论的消化、理解层面。实习不能简单地作为弧立的一门课程来对待,而应认识到它的从属性、服务性的功能。为此,如何将后续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进行有机地结合值得深入探索。比如,可以采用创设案例法,即将后续课程中与加工方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工艺结构、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等与加工方法密切相关的知识通过适当案例,在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前作为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目标走进实习基地,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观察、思考与学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意识训练之目的。
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高校的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的内容还很多,还需要每位教师不断地、积极地与时俱进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弘.控制工程基础课双语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S2):73-74.
[2]薛亚茹.中美高校教学差异之管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S2):111-112.
[3]高尚晗.针对电控专业特点讲好“机械设计基础”课[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增1):120-122.
[4]郑晓雯.基于专业特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增1):125-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