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宜昌市夷陵区困难农户实施退耕还林的思考
2018-01-07万永明
摘要 本文对宜昌市夷陵区困难户实施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夷陵区困难户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建议,以供借鉴。
关键词 退耕还林;困难农户;问题;原因;政策建议;湖北宜昌;夷陵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140-01
宜昌市夷陵区林业局根据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摸底排查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组织人员开展相关工作,为困难户精准脱贫提供政策、技术依据。
1 基本情况
1.1 退耕还林的总体情况
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夷陵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99万hm2,惠及退耕农户逾4.9万户15.9万人,其中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面积0.91万hm2,荒山造林面积1.08万hm2,共营造特色产业基地(茶叶、柑橘、桑树、板栗、意杨等)1.26万hm2。截至目前,已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96亿元。
1.2 困难户的基本情况
夷陵区严格按照困难农户的确认标准开展调查工作,涉及全区10个乡镇的65村3 067户7 000人。
2 困难农户实施退耕還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困难农户收入低的原因较多,如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不足、信息不通等,使其增收手段及途径受限,导致其家庭负担较重,生活状况较差,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1]。
2.1 因病、残等致贫
疾病、伤病是农民的大敌,子女就学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困难户家庭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残返贫、因学返贫现象严重,家庭负债较为普遍。
2.2 基础设施薄弱
大部分困难农户居住于崇山峻岭之中,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很多农林业生产难以发展,虽然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经济条件十分脆弱。
2.3 收入结构单一
大部分困难农户仅靠外出务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他们参与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非常弱,收入渠道狭窄,经济收入增加缓慢。
2.4 资金投入不足
困难农户生产投入普遍缺乏,有些农户连最基本的耕作器械、农药、化肥都无力购买,更谈不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2-3]。金融部门的条块管理,信贷门槛抬高,产业发展信贷支持欠缺。
2.5 劳动力素质低下
近年来,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年龄结构不合理,多为老、弱、病、残,加之素质低下,普遍缺乏农林种植和养殖技术经验,阻碍了当地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 政策建议
困难户是全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扶持。要使困难农户尽快脱贫,必须加大政府政策支持、相关部门扶持力度,强化乡(镇)村领导干部脱贫责任,实现“输血”与“造血”、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扶贫”与“扶志”的有机结合,帮助困难群众自主创业,发现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共同帮助困难农户脱贫致富[4]。
3.1 加强林木的抚育和管护,切实保护工程建设成果
针对困难户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及老弱病残无力进行有效管护的情况,国家和地方要尽快研究制订退耕还林地林木管护办法,进一步健全退耕还林管护体系,合理安排退耕还林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经费,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3.2 加强技术和就业培训
一是要统筹劳动、教育、扶贫等部门资源,推进农家书屋与农村科技服务站等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行校村、村企联合,为困难农户提供及时、科学、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采取开办知识讲座、田间“手把手”指导等多种方式,让其真正掌握各项种植和管理技术、技巧,真正成为新时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5]。二是为保证困难农户顺利就业,政府应大力推行“订单培训”,要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保证就业”的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和组织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目的地转移,保证退耕还林政策的稳定性。
3.3 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民生
一是对困难农户中60岁以上的残疾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贴,重点解决重度残疾丧失劳动能力老年人生活、养老、医疗问题。二是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6]。扶贫促进发展,低保维持生存,工会、妇联、共青团、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人社局、农业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要联手合作、群策群力,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关爱留守儿童、改善农民住房、创业小额贷款、贫困学生救助、公益性岗位安置等社会保障措施,着力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
3.4 强化政策扶持,实行“造血”扶贫
一是把小额贴息信贷、扶贫互助资金、产业发展直补等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困难农户,引导金融机构投放小额贴息信贷,解决困难农户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政策障碍,简化小额贷款手续扶持困难农户发展增收产业。二是困难户所在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大扶贫措施的落实,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通过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送服务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困难农户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信息落后等问题[6]。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帮扶村的发展规划,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对困难农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从区到乡镇、到部门,再到村,各负其责,工作到户到人,一帮到底,直到被帮扶的贫困户脱贫。
3.5 整合项目,发展后续产业
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对地势偏僻的深山区以及单家独户、零散居住的困难农户,实施迁移扶贫,一次性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积极引导困难户因地制宜,开发种植中药材、反季节蔬菜、花卉、经济林,发展饲养适宜的家畜和家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扩大收入渠道。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实行产加销一体化配套推进,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等模式,加快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后续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
3.6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持续发展
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建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坚持义务植树与工程造林相结合、城镇美化与乡村绿化相结合、营造生态林与发展经济林相结合,实现增绿增收。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创建森林村庄和最美乡村,建设和保护山区水清、树绿、气爽的生态环境。
4 参考文献
[1] 张立讯.研究农民收入消费情况 落实增加农民收入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1(15):160.
[2] 万永明.宜昌市夷陵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2015(14):185-186.
[3] 张殿发,张祥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1(3):11-13.
[4] 张成芬.扶贫攻坚问题与思考[C]//“决策论坛—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北京:《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6:1.
[5] 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对策与思考[EB/OL].(2012-06-26)[2018-06-20].https://wenku.baidu.com/view/768be46e7e21af45b307a8
d6.html.
[6] 张坤,谢晨,彭伟,等.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建议[J].林业经济,2016,38(3):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