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知识生长点让思维在“重温”中飞扬
2018-01-07丁洁周建平
丁洁 周建平
中考的第二轮复习一般设为专题复习课,是在一轮复习——夯实“四基”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强化重点、考点,是对学生已有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升华.因此,如何上好专题复习课,让它更有新意与深意,值得我们每位一线教师思考.本文从一次专题复习课的两个不同案例,侧重于设计的角度进行剖析,谈谈如何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让思维在“重温中”飞扬.
一、教学案例的简要呈现
在一次中考复习的研讨会上,两位教师执教二轮复习的同一个课题“最值问题——线段和差问题”,两个班级整体水平较高,思维较敏捷.
【案例1】
例1从点A(-2,3)发出的一束光,经x轴反射后过点B(3,1),则这束光线从点A到点B所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_.
變式1如图1所示,正比例函数y=33x的图像上有一点B,且OB=1,已知A(3,0),点P,Q分别在射线OA,OB上,则BP+PQ+QA的最小值.
【案例2】
例2如图2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8,0),B(2,0),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的夹角为30°,P是直线l上一动点,求PA+PB最小值.
变式2如图2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8,0),B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的夹角为30°,P是直线l上一动点,求AP+BP最小值.
二、教学案例的剖析与思考
(一)目标定位,理解学生,选材需要落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方向,目标定位关乎一堂课的成败,前提是理解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等,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案例1,从“将军饮马”问题出发,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以生为本,由学生独立求解,但因知识容量偏小,几个变式问题难度不大.课堂显示:学生对答如流.而看似流畅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些隐忧,因为该班学生的基础扎实,整体水平较高,况且这是二轮复习,如果仅仅是重现原来的问题或设置问题难度过低,思维容量也偏低,这些功底好的学生,几乎不需多加思考,又怎能产生思维兴奋?其二,二轮复习的目标定位,还要考虑课标和本地中考对知识点的相关要求,考虑中考的重点、热点以及一轮复习的薄弱点.弄清后,再进行合理选材,就能让预设的教学目标与课堂的生成相匹配,使复习教学更有针对性,也更有价值.
(二)精选问题,用好经典,紧扣知识的生长点
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关键词之一,新课标认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我们知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好题要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所以选择经典问题是上好复习课的第一步.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最终要归结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因此,上述两个案例设计,紧抓知识要点,都以学生熟悉的面孔“将军饮马”切入,重温几何最值中的最基本模型,从这一经典出发,由浅到深,再现“化折为直”的转化思想,最终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定理,顺利解决问题.
(三)变式问题,拓展经典,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连贯性与灵活性,案例2利用例1的情境,进行了2次变式,其一,可节省学生审题的时间,其二,在主线清晰的情况下,更方便学生将知识点加以整合,舍弃枝叶,突出问题本质,提炼数学模型.这里案例2中巧用变式,梯度性的变式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数学问题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解决不同层次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逐步提升其思维品质.
接着,教者设计了开放型的问题,开放型的问题一般需要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才能很好地将题组提炼、发散.在变1、变2中,授课者一直在带领学生感受题目变化的过程,领悟题目变化过程中思维的提升发展,感受“化定为动”“化折为直”的奥妙.通过题组连贯性地发展,加之随后师生互动性地思维提炼,笔者发现不管数学模型隐藏得多深,只要将问题与模型联系起来,学会融会贯通,无从下手的问题就会变得唾手可得.
这两个案例给我们启示,若能多角度进行变式拓展,经典题就犹如题根,抓住题根,就等于抓住整个题系,抓根挖掘进行改编,可以追求大道至简,实现“做一题,会多题,会一法,得通法”,让我们的复习更有效,事半而功倍.因此,教师应该找到知识、方法的生长点,拓展经典,让老题生根发芽、焕发新机,帮助学生走出题海.教学实践表明:在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让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便于产生思维共振,同时让学生习得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通过例题及适度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通过对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本质”,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