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校园受欺负同学心理干预研究

2018-01-07杨硕黄馨慧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校园心理干预

杨硕 黄馨慧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辽宁省某市151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个别同学在校园以及回家路上受到自己同届或者高年级同学的欺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对受欺负者进行辱骂暴力,有对受欺负者的财物进行破坏等。对其中18名受欺负者进行自信心测评,数据显示,受欺负同学的自信心明显低于其他同学,而且课堂回答问题以及课余活动参与都明显少于其他同学。针对这些问题,对受欺负同学进行相关心理干预,在心理干预结束后对其再次进行自信心测评,并与心理干预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其中自信者和超级自信者显著增多。

关键词:小学校园;受欺负者;心理干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0.034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0—0139—04

一、问题的提出

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的瑞典。1970年Olweus在瑞典发起了一项系统研究计划,范围涉及到挪威和瑞典的部分区域。国外学者Philip C.Rodkin等(2015)认为,欺凌行为,既包括一种适应良好的表现,如通过欺凌控制他人、获取社会地位,又包括一种功能不良的行为,如无道德、行为失调。国内学者张文新等(2002)在欺凌问题的年龄发展特征研究中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受传统欺凌呈现下降趋势,但传统欺凌的变化却并不明显,而呈现出某种不规律性。欺凌行为在年级这个变量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欺凌行为的比率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上升。并且,当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后,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学者魏叶美等(2016)认为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深受转型期社会失范大背景的影响,造成青少年社会化主体的缺失;受身边“反学校文化”的影响,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学校管理和法制建设不健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凌事件的发生。

受欺负者是指在校园欺凌行为中被欺负和被敲诈勒索等的学生,校园欺凌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小学的受欺负同学会长期受到同届人或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在欺凌的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十分复杂的互动状态,受欺负的同学会因此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未来人格的发展。

校园欺凌现象正在被严格地控制和打压,虽然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负者的内心产生的伤害并没办法即刻恢复,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现象的背后往往是对受欺负者心灵伤害的忽视。很多受欺负者因此导致情绪低沉、内心压抑、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孤僻,逃避上学,学习成绩不理想、睡眠质量不佳,受影响严重的同学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本研究通过对小学校园受欺负同学进行积极的、合适的心理干预,从而减轻校园欺凌问题对他们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使他们走出阴影,健康阳光、快乐地成长。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辽宁省某市某小学为例,在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抽取1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51份,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率达91%,其中二年级50人,四年级49人,六年级51人。所有被试者生源地全部为城市,占总人数100%。为独生子女的有95人,约占总人数的63%,非独生子女的56人,占总人数的37%。通过问卷结果对有受欺负经历的同学进行自信心测量,之后对受欺负同学进行相关心理干预策略,最后再次进行自信心测评,并与心理干预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二)研究工具

采用经证实后有良好的信效度的《Olweus儿童欺负量表》,小学版问卷的Cronbach系数在0.59-0.78之间,分半信度在0.56~0.79之间,该量表共有38个项目,分别从家庭情况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均有涉及。在抽取到被欺负同学后,会对被欺负同学进行自信心测评,使用的是1965年罗森博格编制的《自信心量表》,是目前使用最多最常用的测量个体自信心的量表,而且该表题目较少,语义简洁明了,方便小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该量表的信度很高,在0.50计分方法,被抽取的受欺负同学在3点评尺上进行作答,分为4个等级评分,1即很不同意;2即不同意;3即同意;4即很同意。最低分数为10分,最高分数为40分,在这十个测试条目中,第3、5、8、9、10这五个测试的条目为返反向计分题目,(1分就相当于4分,4分就相当于1分,2分相当于3分,3分相当于2分)。最终测試结果10-15分为自卑者;16-25分为自我感觉平常者;26-35分为自信者;36-40分为超级自信者。最后在心理干预课程结束后会对被欺负同学再次进行自信心测评,并将前后数据进行对比。

(三)研究程序

1.准备阶段:明确研究主题,查阅相关文献并查找适合本研究的问卷,即《Olweus儿童欺负量表》,编写合适的指导语,让被试对本次调查的所有问题有所了解,并且对被试在测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设,最终要达成一致的回答。其次,对于自信心的测评选用罗森博格编制的《自信心量表》。

2.实施阶段:为了要保证较高的回收率和问卷的有效率,为了使大家方便进行,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由于小学二年级同学对于文字的识别量较少,对二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时采用读题的方式。

3.结束阶段:将所有回收的问卷进行收集整理,经过甄别后,挑选出有效问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及分析。根据相关数据制定相关心理干预方案。

三、干预方案的实施

(一)受欺负儿童心理干预课程主题内容

实施被欺负同学心理干预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校主题活动,另一部分是家庭主题活动(与家人共同完成),该表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进行设计,分别针对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家庭人际关系、社会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设计相关问题并设定情景,以这种方式让学生自我探索,并从中认识自己,开动脑筋,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1.实例课程主题:这样的自己

2.课程实施目标

让参与课程的同学们了解主动展示自己是重要的,不再隐藏自己,躲在角落怕被发现;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做到在各种场合面前都不怯场,敢于走到台前自然地发言。

3.活动设计理念

用“填空”的形式让参与课程的同学们做好展示的准备,同时给予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尤其关注特别内向腼腆的学生,鼓励他们走到台前,展示自己。课程结束之前以采访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提问,让他们现场即兴说出自己的感受,提高他们言语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受欺负儿童心理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

在高年级挑选1-2名语言表达能力出色,擅长人际交往的同学,男生女生各一名;并对他们进行课前培训,指导他们如何开展有助于活动开展进行的话题;在课程中参与同学的回答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回应;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语气和他们沟通。

2.课程开展过程

首先让学生用简洁、幽默贴切的文字描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要求在填的途中不能和其他同学商讨,自己填写的答案在自我展示之前一定保密,从而增加一定的神秘感。参与的同学们分成两组,然后完成上面表格后,各小组同学以列车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即第一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完自己的表格内容后由第二个同学重复第一个同学阐述的内容再自我介绍,以此类推;要求自我介绍的时候声音要清晰洪亮。在活动进行中观察每位同学的表现,并挑选出在活动中表现优于以往的同学进行分享交流。最后对挑选出来的两名同学进行采访,了解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的体验感受;并做出积极回应。

四、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欺负问卷筛选受欺负同学结果

由表1可知,在校期间被其他小同学欺负共有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6.6%。在问卷结果筛选结束后对25名同学一一进行了交流沟通,通过了解情况,发现有7名同学只是同学间的嘻嘻玩闹,并未对学生本身造成不好的影响,并且学生本身承认与相关同学关系友好,因此在日后的心理干预课程中,实际参与人数为18人。如表3所见。

(二)小学校园受欺负同学的自信心状况

经过本次调查的统计,得到小学生受欺负同学的自信心测评得分整体偏低。参加自信心测评的同学一共有18人,其中有一名同学达到最低分为11分,得到12分、13分、14分的同学偏多,占到总体的55%。六名自我感觉平常者得到的分数都在20分以下。如表4所见。

(三)小学校园受欺负同学心理干预后的自信心状况

经过将近三个月的心理干预,包括12节校园团体辅导课程、12节家庭活动课程,再次对18名同学进行自信心测评,通过此次测评的数据与先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些同学的自信心有了明显的变化,测试结果为自卑者的人数为零,并且只有三个同学不在自信者分之内,两名同学为25分。一名同学为超级自信者(分数为36分)。如表5所见。这说明心理干预方案的设计是有效的,能够提升受欺负同学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提高可以改变和完善受欺负同学的性格特质,从而有效避免欺凌行为的出现。

五、建议

(一)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心理干预策略的设计理念

1.主张“儿童是独立的,独特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主体”的观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主体,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和价值需要,让参与活动的每个儿童都能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充分展示自己,释放自己的天性,还要尊重每个儿童的差异性,培养他们各自独特的性格个性。不断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认同,是孩子们在未来发展的过程良好品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儿童不断进步,更好发展的推动力。

2.主张“一切为了儿童未来的发展”的观点

在儿童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要与儿童们达成共识,明白他们所想,了解他们所需,彼此懂得分享各自的精神、情感以及体验,從而与参与心理干预的儿童一同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小学校园受欺负同学心理干预方案的设计原则

1.满足受欺负儿童心理需要的原则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设计的心理干预方案要尊重被干预儿童最基本的权利,即人权;尊重被干预儿童的人格发展以及个性发展;增强该儿童的自我意识,满足儿童在情感领域的需要,在活动中,让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挖掘他们潜在的才能,尊重他们的想法,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获得成长。

2.尊重儿童平等的主体地位以及差异性原则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主体,要尊重他们,给予他们平等展现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平等的同伴关系,而且在活动中环境以及环节的设定都体现公平民主,让儿童在绝对放松和愉悦的环境下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自信。要尊重儿童的差异性,不同的儿童使用不同的评定标准,让受干预的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

3.主体性原则和愉快性原则

在心理干预活动中,对于活动的设计要以受干预儿童为主体,尊重他们,而且让他们每个人都有平等地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能力,同时在活动的进行中要为儿童提供相对放松的环境,使他们在愉快的状态下完成活动。

猜你喜欢

小学校园心理干预
如何建设小学校园低碳生活
小学校园艺术教育品牌建设浅析
小学校园艺术教育品牌建设浅析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小学可持续性校园景观环境浅析
探析健美操运动在小学校园开展的意义
绿色教育理念下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