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

2018-01-07王雪晴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渔人于勒课文

王雪晴

《礼记·学记》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意思是说学问上善于提问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也应当如此,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以此来打开学生求知的大脑和个性的思维,让提问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考与回答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如何设计问题才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住契机,激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契机选得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提问前,教师需要明确提问的目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提问。一般来说,提问的作用如下:引导学生思考、巩固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每一种不同的作用都需要在不同的契机下进行提问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我在教学《核舟记》时,为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的不同环节设置了不同的问题。例如在朗读过程中,当学生读完文章的第一段之后,我提问:第一段的段意是什么?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是什么?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在哪里?学生回答第一段主要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后两个问题所对应的句子是:“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随后,在朗读完第二段的时候,我又提问: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我继续提问: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聯,作者意在表现什么?学生回答: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这样的提问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由此可见,抓住契机进行提问,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活他们的思维。

二、形式多样,换位提问

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目的是要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当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感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不断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知识水平。多样化的提问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换位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提问,也就是说摆脱定式思维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例如在对《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进行提问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品味课文,我选择以课文中的句子为提问依据。比如说这句:“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我问学生: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独特的作用?经过对文章的阅读,学生得知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过两次,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想立刻相见),一方面给读者留下悬念;一方面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为什么急切?因为大家认为于勒成了有钱人。从课文的角度提问,更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意图。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转换了提问的方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得以独立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由此可见,提问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转变。这样,才能实现更理想的提问效果。

三、一波三折,促进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侧面影响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为了巩固提问在课堂上的效果,体现提问的价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当在提问的时候将问题变为“曲问”,为他们适当地设置思维障碍,让学生开动脑筋,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问题串,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地进行提问,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带领学生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突破思维,深入地理解文章,我让学生齐读第一段,并向他们提问: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一系列的问题更能够让学生理解这段话的本质,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得到了答案:本段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的,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学生们在这“一波三折”的问答中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提问往往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拓展其语文思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优化完善问题和提问方式,灵活地运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渔人于勒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背课文的小偷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