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泽平:一所朦胧的住室(评论)

2018-01-07王威廉

南方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古德曼秋刀鱼首诗

王威廉

一、沉默的孤独

泽平沉默的诗人气质,在朋友当中一直是令我难忘的。如今,他的新诗集摆在我的面前,我细细品读,深感一种生命的欢欣。这种欢欣,不是他的诗歌中洋溢着多少乐观的元素,而是他的诗歌格外真诚,唯有真诚的事物,能够逾越那些隔绝彼此的藩篱,跨入我们心间,如清晨微露,渗进心田。

這五辑的名字,合在一起,其实便是一首欲说还休的诗:

事物和它们的影子

时光里的旧情歌

独脚站立的人

在低处看云

我们在孤独的时代

从世上的事物和人的情感相联系开始,到个体的脆弱,再到我们和时代,“我”在“我们”中找到了庇护还是被彻底淹没?“孤独”究竟是一种个人的体验还是时代的特质?独脚站立的人,这个意象让人想起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长镜头中的那只迟迟不肯落下的脚……在读泽平的诗集过程中,我一直能隐隐感受到一双精神之脚的迟疑,那是他的迟疑,更是我的迟疑,我们的迟疑。

迟疑的孤独者,我们几乎不能听见他的声音了,那几乎是一种加大了密度的沉默。沉默作为孤独的表征,在泽平的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沉默与书写,是一对奇妙的关系,因为沉默,所以必须通过书写寻找精神的通孔,但书写,又打破了沉默的自足性。泽平不可能不写沉默,这是一个青年诗人在书写的同时,必须修炼的课程。

沉默的人

那些太早学会沉默的人

是常常迷路的人

他们会碰见黑森林

会听见褐色河流的歌声

在你沉醉于往事的时候

他们已经离开孤独,离开白日的大道

走进夜色的大风中

当你赞叹,他们已隐没于浮云

当你爱,他们已忘记了恨

因此,我想起泽平,总会首先想起这首名为《沉默的人》的诗。泽平是个沉默的人,这种沉默倒不是说他不合群,而是相当合群。他的沉默不是轻蔑也不是傲慢,他的沉默就像是一种友情持续存在的方式,吸纳、融化、记忆,通往一个隐秘的内心苍穹。沉默的时刻,如曲径通幽之后,在迷路中看到了别样的风景,如海边断桥处惊慌得看见了自己的倒影,那是属于诗的时刻,或者说,是一个人用诗来对自己的生命做探勘与观照的瞬间。也许,这是每个人都要途经的精神行旅。沉默又孤独,孤独又沉默,不要怕又被提及,这世上没有人不孤独,只是那孤独都如岩石般沉默,如星云般隐匿。不过,作为诗人,要相信每个人的孤独跟其他人的孤独,都有那么一点点不同。那不同,最迷人。那不同,便是诗。

泽平的孤独的沉默,似乎比同龄人都要久。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是改革开放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迄今最大者的年龄已经接近“不惑”,可他们在青春的路上,经受了诸多的质疑,此处无意再去一一列举,但是,时过境迁,历史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这一代人的肩上。这一代人,比起前几代人,受了更好的教育,有着更开放、更自由的心态,在生存与发展方面,似乎有了更大的优势。我的意思很明显,这一代人正在告别青春,告别不切实际的幻想,告别自以为是的脆弱,也告别——孤独和迟疑,社会的齿轮哪里容得下一星半点的迟疑。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如此,总有人想要留下来。况且,尤其是在这一代人幽暗的内心里,是否仍然需要一座隐秘的青春圣殿?

早晨的树枝上

狐狸恋上孤独的少年

童话是最朴实的诗意,这样的想象世界,在高处,在早晨,梦一样的开始。泽平的诗中,这个孤独的少年形象深入人心,几乎与他自身的形象画上了等号。

仿佛时光已经拆光了他身体里

日渐苍老的语言

这样的一个少年,刚刚还在做梦,梦见狐狸爱上了自己,但此刻,心怀的却是日渐苍老的语言。语言在苍老,便是存在的苍老。这种状态的对比,令人心惊。童话中的少年,也并非沉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他对存在的感受是敏锐的。衰老,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危险,让这个青春乐园有了鲜明的建构性。不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为了延拓一下童话世界的命运,不得不强行去创建一句句诗行打造出大厦的脚手架。

二、世界的表象

人与世界相遇,是人的根本性困境。因为,人的自足性被打破了。汪惠仁将伦理中的人的情感分为“被动的情感”和“主动的情感”,显然,后者才是人在超越伦理之后迸发的光芒,是基于一种淬炼之后才能获得的情感。诗,无时无刻不在和“主动的情感”打招呼,无时无刻不在世界上寻找着与之相对应的事物。我想,诗歌的意象就是这样诞生的吧。泽平写了许多咏物诗,有银蛇、苹果、无花果……动物、植物、风景等,都是凝聚了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他写过一种鱼,叫古德曼鱼,有着奇特的形象:

古德曼鱼

古德曼鱼都有一张娃娃脸

用三条腿走路,偶尔上岸来

晒晒太阳然后在日落时分回去

古德曼鱼有时早上就出现在你的门口

在你开门的时候向你问好

顺便吓你一跳

古德曼鱼爱抽烟,它会坐下来

装出沉思的样子,慢慢吐出烟圈

古德曼鱼从不对你说起寂寞

对于自己的长生不死,它总是沉默不言

古德曼鱼,有一种诗意的幽默,像个幻想中的老朋友,又像是神话传说中的灵物。从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到泽平的叙事能力,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古灵精怪的“古德曼鱼”,仿佛一则短篇小说。今天有大量的诗人借助叙事来写诗,这个抒情匮乏的年代,叙事成了掩盖苍白与虚弱的最好形式。因而我反复强调泽平的诗歌是真诚的,这种真诚就在于他对叙事的克制,他尽力保持着自身的抒情,他的叙事总是为他的抒情服务,是抒情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在潮汕海边长大的人,他仿佛对鱼类怀有与众不同的记忆。他写了许多和鱼类有关的诗歌,这首《秋刀鱼》被许多论者认为是泽平的代表性作品。

秋刀鱼

一个人走很长的路

到小酒馆里去,看妖艳的女人,买醉

然后在大雨中,回到海里去

他早已习惯一个人旅行。偶尔也失眠

无聊的时候就练习刀法。在秋天

回到他的出生地,像我们一样

悼念一段从來不曾降临的爱情

如果有一天,你在大街上看到他满嘴谎言

请不要怪他。那是他病了。人世太深

那么冷,即使如此努力,依然找不到留下的理由

《秋刀鱼》透露出强烈的孤独气息,甚至有些颓唐。一看就知道是年轻人的诗,那种年轻人对于爱情的朦胧希冀,被一种局外人似的冰冷烘托,有种残酷的意味。结尾的“人世太深/那么冷,即使如此努力,依然找不到留下的理由”,充满了绝望的心绪,但由于真诚,也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首名为《秋刀鱼》的诗,通篇看不到鱼的影子,只有一个孤独的人,这种方式让叙事者的形象变得暧昧起来,不知道叙事的是一个借助秋刀鱼而诉说自身的人,还是叙事者就是一条秋刀鱼,一条孤独的秋刀鱼。基于泽平对童话世界的构建,后者也是很有可能的。这为一首诗的意义打开了空间。

“秋刀鱼”这个意象,一定让泽平难以忘怀。他还有一首同题诗,其中更是充满了悲伤和痛苦。

他们打他。折磨他。毒哑他。

他还是爱。他们把他抛回海里,他还是回来

后来他们干脆杀了他,且用他的刀向世界宣布:

所有对鱼类的杀戮:都是为了仁慈和爱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他”,已经确定无疑就是一条秋刀鱼了,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更加绝望的残酷性。但是,这条被反复杀戮的鱼,总是从海里回来,给人一种绝望中的坚持,他因为爱而回来。“他们”杀了他,还用他的刀向世界宣布:这一切都是为了“仁慈和爱”。这当然是巨大的反讽,但他已经被毒哑,已经被杀死,已经无从抗辩。

绝望与爱,体现在对另一个人的思念之中。有多少生命的本质,是缘于爱情才迸发出来。里尔克是这样表述“爱与艰难”的:“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予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泽平的一些诗歌,有时也像是一种“对爱的学习”。

《雾》这首诗,让我们置身在那种思念的绝望氛围当中。

夜雾中

光是想起你

就仿佛耗尽了我漫长的一生

生命的绝望更无奈的,是对另外一个人的思念吗?一种对于他者无限接近却又永远隔绝的痛苦吗?这个“你”首先可以解读为一个恋人的形象,但不尽如此,也可以解读为别的,一些更长久、更稳固、也更无情的事物。比如已经逝去的亲人和祖先,比如死亡本身。

思念只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桥,对于他者的直接描摹,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在《北椋鸟》一诗中,泽平给出了自己的画卷:

想起那时:她站在树梢,周围是羞涩的光

微尘漂浮在枝叶间

往事中不可见的部分

沉默着,像一支绝望的歌

依然是情感的哀伤、生命的回忆,以及一种孤独者眺望与回忆的姿态。这幅画面是完全静态的,犹如一束光芒通向黑暗,只有一个“她”出现了,她的细节已经缺失,只剩下大致的轮廓、形态和表情,与她关联的往事,已经沉入黑暗,无法再照亮。“她”成为记忆中的光源,让记忆更加明亮和更加黑暗。一首诗距离它最初的记忆功能可以达到多远?如果不能唤醒内心隐秘的记忆,对泽平来说,这首诗是未完成的。

从故乡出走,是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如果鱼类意象暗含着他对童年的眷恋,思念意味着他的青春期,那么,他一系列在路上的诗,便是他对世界深处的探询。他的孤独与深情,让旅行成为一场伤感的行旅。

泽平对事物有一种近乎绝望般的凝视,这来自主体对于生命诸多痛苦本质的逃亡,这种凝视赋予事物一种生命的深度。

在乌镇, 那个临水而坐的人

一直,在幽暗中生根

临水而坐的形象,让人想起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那位自恋的美男子,一直注视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深深爱上了自己,然后跳进水中去寻找那个幻影,溺水身亡。泽平的临水而坐,显然不是这样,毋宁说是相反的,他无意于注视自己的倒影,他的目光根本就是朝内的,注视着幽暗的自己,感受到自己在黑暗中陷落,并扎根重生。

还有对更阔大的事物的感受:

塔公草原

无尽的野花在开

仿佛要把人世的尘埃都掩埋

我似乎听见鸟语,又似乎听见岁月的裂缝

已是傍晚,天空最后的紫霞

跌落在草尖。暮色深沉

身体里仿佛有什么就要随着光线逝去

寂静在风中鼓荡:一个巨大的夜晚即将绽开

我个人很喜欢这首诗,也许是因为我对草原生活的深刻记忆。这首诗的每一句,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被迫流逝之痛。生命与天空一样,都落实在草尖大的地方上。生命的轻盈,被我们重新记起。是的,主题的沉重带来的却是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诗歌如何回应现实?首先应该回应的是自己的现实,尤其是人的强烈而高贵的存在意识,忘记了这一点,便是忘记了诗歌最伟大的地方。

三、自我的凝视

从孤独的沉默内部,到世界的探询途中,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泽平的凝视方式。他对自我的凝视带有浓厚的禅修意味,他不是把自己客体化,然后去思考与辩论,他总是如老僧坐定,闭上肉眼,睁开感受力的眼睛,测量自身的幽暗究竟有多深。

这首诗歌名字就叫《深处》:

深 处

只是寂静和黑暗

让我们更加相爱

在深处,更深处

有时你会看见云朵

有时雪就待在离你不远的地方

你美好,你从不说谎

而我,孤僻

像一块早已生锈的木头

在自我的黑暗中沉潜下去,却突然出现了“你”,这是一种回退,导致诗歌的密度瞬间松弛。但是,这是泽平的真诚,他在这个阶段,的确无法突破这种障碍。也就是说,他还无法超越孤独的限度。这种情绪他是体验到的,因而他的下潜被自我中止之后,他陷入了一种自我怨恨当中。这种自我怨恨有时也会产生巨大的诗意:

吃着火红的炭。我冷。

这个世界到处在下雪,不知道我的冷。

我吃着火红的炭。一口一块。

我吃得吱吱冒烟。但我还是冷。

我无法烫伤我所有的肮脏。我冷。

这首诗意象奇崛,吃着火炭还冷的冷,是一种怎样的冷?肮脏无法烫伤才变得冷吗?一种怎么样的肮脏?存在的深度,如火烫伤的痛感,逼问着生命。这首诗甚至让我想起策兰,诗歌的漂流瓶永远在寻求着心灵的陆地。

冰冷还是源自黑暗:

黑 暗

点一盏灯

把内心的长河照亮

颤抖中以微弱的喘息抵挡

——黑暗浩荡无边

谁能拒绝:这是世界,也是自身

有时候我想把自己撬开

这个肉体,内部有疯狂的暗

黑洞在内部涡旋,光被吞噬

像一头小鲸鱼在大海中挣扎

世界冰冷,无处诉说

时间蔓延得地老天荒

这是他对待世界的方式,通过理解自己理解世界?却又想彻底敞开乃至撬开自身,让自己被世界所彻底吞噬,那是一种近似于死亡的终极消解吗?“这是世界,也是自身”,自身如何能跳出这世界之外?主体所持有的对世界的看法与模型都是真实可信的吗?沉溺于主体的自我,对主体的所谓自足性没有丧失应有的警惕。在泽平这里,一种哲学家马丁·布伯意义上的“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已然形成,这样的对话大大提升了诗歌的哲学高度。

我有一个直觉,亲爱的

我亏欠你,连同每一个停在路口的人

这是一首感伤的哀歌,主体的脆弱继续扩大,不但亏欠了亲爱的人,还亏欠了“每一个停在路口的人”,这种自罪的感受从何而来?是主体爱欲的萎缩,还是客体的过于强大?每一个停在路口的人,其实意味着主体与每一个身边的人的生命在比照,一种无力的、向内坍塌的感受反而获得了类似宗教的崇高感。“我和你”的关系实质,是一种信仰的观照。看来,人越渺小,越是能亲近伟大。

自我的凝视,终究与他者无法摆脱关系。自我只是主体的一种建构,如果没有他者,自我将陷入无法确证的孤立之中。但他者的身份也反过来决定着自我的深度。他者可以是另外一个主体,也可以是世界的事物,也可以是更高的难以抵达的存在。泽平沿着这样的道路走来,他所面临的困境,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困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这种文化的困境。

泽平在《一个人的诗歌之路》的开篇写道:“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诗歌时,语言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空白的内心,从此我迷上这个用语言编织另一个世界的技艺。”他也坦然说出了自己的创作瓶颈,这对一个写作者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近些年,我深觉自己诗歌的创作力愈来愈弱,究其原因:一是青春时代的激情正在消退,这导致了我诗歌中情感动力的丧失;二是对世界的新的切入点尚未形成,我一直在徘徊,寻找用口语以外的方式进入世界。”

泽平是谦卑与自省的,他牢记着所来之路,对自己的迷茫与限度也并不回避。在这个众声喧哗、浮夸表演的“自媒体”时代显得格外珍贵。作为泽平的同时代人,我对他的许多迷茫是感同身受的。個体的生命突然被放逐到没有任何规则的大海上,主体的建构也变得不再重要,信息淹没了启蒙,数据遮盖了抒情,即便是个人的尊严,也被折磨得扭曲不堪。个人仿佛获得了自由,但那自由却不辨方向,没有浮标。每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责任感,实际上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了。

还是让我们回到里尔克,回到这位伟大诗人的话语里。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曾写道:“一个人非得在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孤独后,才会去体会自己存在的真实状态,领悟自身最内在的本质性。并逐渐了解群己之分、人我之别与内外之界限:因为认识到自己永远是偶然的、唯一的、一次性的、不可替代的,进而不愿意随从他人意见,不愿意接受社会成见与世俗偏见,不因群体价值而轻易认同,不因外在压力而妥协,于是决定自己起身寻找人之定位和人之意义,不受周围人的干扰,一个人在内心里面进行一种追求。完善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样,你的个性将渐渐固定,你的寂寞将渐渐扩大,成为一所朦胧的住室,别人的喧扰只远远地从旁走过。”

建立一所自己朦胧的住室,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教导。读泽平诗歌的过程中,我也感到了一个真诚的人是如何艰难成长的,从群己之分、人我之别到内外的界限,泽平都在反复触碰,他努力去领悟自己的本质,诗的悲伤、痛苦与迷茫,与他的生命本质是一体的。生命的质量正是靠着这样的艰难来培育的。可以说,写作经年的泽平已然有了自己一所朦胧的住室,无论艺术还是人生,都有了值得信赖的根基。在这里,我也期待他击碎青春已逝的空虚,用一种更加“忘我”的勇气,在一个阔大的历史视野下去思索和写作。那样的写作,一定会迎来更加猛烈的杂质,却在泥石流般的杂质中生长出了一个更加强大的自我。

猜你喜欢

古德曼秋刀鱼首诗
《上课没人抢》
秋刀鱼成日本“国民美食”
不吃秋刀鱼,过不了秋天
鲜美的深海鱼类(六)
“鱼荒”
全语言法在二语习得中的运用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保罗·古德曼的教育改革设想
奥巴马赌城遭遇闭门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