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时代”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018-01-06程银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21期

程银

[摘    要] 本文从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与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着手,总结剖析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及表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滞后、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紧紧围绕从“更新教育理念、建构双师型导师、形成社会合力”等方面就如何培养财经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策略思考。

[关键词] 双创时代;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21. 093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21- 0215- 03

0      引    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科学论断,成功地激发了全民的创新创业热潮,开启了“双创时代”的新步伐。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向、创业胜任能力都无法满足创新型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与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      “双创时代”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紧迫性

1.1   双创时代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不高

创新创业意向体现的是潜在的创业者对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倾向的态度。财经类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创业者,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感知不强,对创业行为抱有消极的评价,对创业的意向不高。主要表现在创新的意识不强和创业的比例不高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在调查中发现,普遍的学生对创新缺乏相应的认识,他们认为创新是科学家们思考的事,本科生哪能创新,能把现有的知识学好就实属不错了。在每年的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上,指导老师就经常发现学生们撰写的思路不清晰,创新方面缺失严重,思维依赖性较强。二是创业的比例不高,从大学生就业数据的报告来看,2010—2012届大学生的创业比例分别1.5%、1.6%、2.0%[1]。虽然呈逐年上涨趋势,但总体比例仍比较小。就2016届、2017届、2018届部分财经院校毕业学生创业的情况显示,毕业学生创业所占的比例也不足10%。呈现出创新创业意向不高的明显趋势。

1.2   双创时代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不强

创新创业欲望指的是学生对创新创业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内心想要去追求并获得的一种情感状态的实际行动。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行动的结合,是主观追求和对客观行动的统一。在2015年“双创”的驱动下,教育部就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激发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和潜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客观地看,学生目前的创新创业欲望的强烈程度仍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项目申报、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座等方面的参与度上。一是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不积极,2016-2018年某财经大学的项目申报数量分别为49项、67项、64项,在学生人数的比例中所占比例较小,并有呈现出不稳定的趋势。二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主动性不强,主动报名参赛的学生不多,难以达到组织参赛的要求。三是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讲座、企业论坛等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不以素质学分为驱动鼓励学生参加,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听取,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不强。

1.3   双创时代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胜任能力不足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 580家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评价,平均成績仅为57.8分[2],未达到及格水平。就财经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胜任能力来看,其每年创业成功的案例和创新程度提升的比例略大于其他院校,创业学生的比例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比例也相对较高。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财经类学生创新创业的胜任能力总体较差,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机会识别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的不足在创业的成功率、项目完成的质量、项目结题的数量等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创业的成功率不高,学生从开始筹备创业到最后的践行,从策划书的撰写到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很多创业学生的思路不清,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不强。在创业的实践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创业难以成功。二是项目的完成质量普遍偏低,基本处在合格线上。三是项目能按期结题的数量不多,多数学生会选择申请延期结题或中途转让。可见,尽管许多高校已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胜任能力不足的现状仍未有所好转,形势依然严峻。

2      “双创时代”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滞后性

2.1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渠道单一

在“双创”时代的引领下,虽然有很多高校更加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但现有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渠道并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教学实践部,教育理念也仅局限于实践育人,主要负责学生的实习和实践。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则主要倾向于组织项目申报或创新创业比赛、创业讲座等,以现有的方式进行教育。教育理念的层面也仅局限在实践科、大创办教师的身上,并未融入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师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塑造,专讲授纯理论的专业知识,就很难使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学理念自身存在着的滞后性,无法满足现有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学生需要。同时,教育渠道的单一,致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教育所涉及的学生面不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政策不熟悉。创新创业教育的渠道仍停留QQ群的文件通知、企业论坛的讲座、创新创业的比赛等层面,实践教育的主渠道也未能打开,与新时代发展的速度及要求相差甚远。

2.2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队伍主要由实践办、大创办的管理人员构成,各学院则主要由辅导员、系主任、副书记、副院长等行政人员构成,很少有专任课教师和校外企业经理担任创新创业导师。行政人员相对校外企业经理来说,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与专任教师相比则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细心教育和指导学生项目的时间有限。校外聘请的职业经理做导师指导学生,多数职业经理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讲授效果受限,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依然存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滞后性也给课程体系上的设置带来了诸多的问题,课程设置不系统,针对性不强,与专业课的结合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教材,并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有极少数的学校则没有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课程,仅仅依托实践教育、项目申报、创业大赛进行传统的学习教育,效果参差不齐,极其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现实需求。

2.3   实训平台搭建不够,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相吻合

实践性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实践教学和实训平台的建设更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显示其应有的效果。在现有的教学中,能够与专业紧密相结合的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滞后,搭建的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较少。学生在创新创业时想利用寒暑假及周末到相关业务的企业或单位去实践、学习,但苦于自身缺乏平台和资源。院校搭建的平台和实践基地又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保持好长久性的合作交流,使得搭建的平台逐步淡化,学生去实践时得不到保障,学校为学生搭建起来的实训平台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仍有部分学生苦于实训平台的缺乏而鼓不起创业的勇气,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

3      “双创时代”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3.1   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驱动,打牢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可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种,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着诸多的不同,相同之处都在于以项目为载体,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同之处在于三者之间所锻炼的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创新训练项目着重塑造的是学生的科研能力。创业训练项目着重练就的是学生编制商业计划、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的能力。创业实践项目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如何运用项目训练成果开拓创业实践活动的能力。在财经类院校中,广泛存在着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创新创业胜任能力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申报的项目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必要时进行系统的培训。首先以学生对项目的申报为载体进行分类指导,从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点,依据特长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往创新能力或创业实践能力上引导,着重塑造和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并兼顾其他方面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牢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功。随后,再根据前期项目撰写的计划等逐步开展实践活动,逐步练就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以因材施教为导向,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分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竞争能力。这四种能力是紧密联系、互相支撑的,前三者能力强的人,通常情况下社会竞争力也会很强。在双创时代的驱动下,新时代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方面的能力提升和能力培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激烈竞争的要求。故而,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导向,重点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财经类学生而言,创新是赢得胜利,获得创业成功的“撒手锏”,应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创业能力的塑造,并不是所有财经类学生都具有创业的意愿和潛质,塑造时应具有侧重点地去引导具有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努力提升他们的创业胜任力。三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无论是将来从事任何职业,自主学习能力都是最基础的能力。四是练就过硬的社会竞争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塑造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大一开始就努力提升学生前三个方面的能力,随后再有针对性地投身到相应的实践或实习中进行历练,逐步提升社会竞争力,为自身练就过硬的创新创业能力。

4      “双创时代”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策略性

4.1   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和引领学生创业意向的指向标,“专业学科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是创新创业的基础”。[3]创新只有建立在学习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萌发出创新的种子。创业也只有在掌握了相关的经管理论和专业技能后才能具有持久的潜能,才能在市场的洪流中洞察商机。财经类院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多数都与经管类相关,都能很好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仅靠单一的专业教育仍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因为有了专业教育的土壤和种子,还需要有会播种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引导,才能使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事实上,目前财经类院校重专业教育而轻创新创业教育的现象仍广泛存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的状况越演越烈。学生很难在专业学习中发现或找到创新点,也很难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对创业的方向,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创业失败率较高。故而,发挥财经类院校的学科设置优势,充分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一步。

4.2   建构“双师型”导师队伍,拓宽培养渠道

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是很多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双师型”导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能顺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双师型”导师队伍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师队伍而言的,传统的教师队伍主要是注重教学课程和科研,传授学生知识,达到专业教学的目的。“双师型”导师则是更加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更加全方位多渠道地育人。培养财经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塑造一支“双师型”的导师队伍,实现传统型教师的转型。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的研修和培训,通过邀请知名校友、知名企业家到财经院校来开展创新创业论坛,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基地走访调研,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弥补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短板。拓宽教师培养学生的渠道,有效地把课堂培养和实践培养结合起来。

4.3   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园,拓展学生实践平台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亲身的实践,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标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源泉。财经类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建设一定量的创新创业孵化园,以满足学生创业的需要。在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上,目前已有部分财经类院校建设了创新创业孵化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满足了创业学生的现实需要,而且还帮助学生解决了创业中的诸多困难。同时,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是学校实践育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解决了学校实践育人中的平台问题。可见,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园,拓展学生实践平台,是培养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摇篮。

总之,双创时代境遇下的创新创业,不是一花独秀的初春,而是百花齐放的春色。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赋予创新创业新的时代内涵,更要结合市场前景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创新,摸索创业。同时,教育不是独角戏,创业不是单打独斗,仅靠高校的教育和引导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家庭、政府等的广泛支持,需要学生的虚心学习和奋勇开拓。最终形成以高校培养为中心,学生自身努力为着力点,社会、家庭、政府为支撑的合力机制,不断增强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勇,洪倩,赵雅甜.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17(2):24-27.

[2]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3]张成,钟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以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8):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