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及福州发展对策探究

2018-01-06卢婷王文婷张彩霞胡欣郑诚乐

现代园艺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卢婷 王文婷 张彩霞 胡欣 郑诚乐

摘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充分适应了社会发展及农业转型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并结合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发展对策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口众多,生活节奏紧张,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居民逐渐开始渴望远离尘嚣,回归到大自然中,体验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作为城市、农业、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枢纽,休闲农业是一种集农业与旅游业相互延伸渗透形成的新型旅游形式,以农业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田园景观和乡村文化融为一体,具有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功能,符合长期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人们回归自然、欣赏野趣的需求,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英国、荷兰等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兴起后,发展迅速,并给世界各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而给旅游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领域,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r目。福州的休闲农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其规划和建设仍有许多需完善提高之处。

1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

1.1发展历程

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就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农村生活与自然野趣,是休闲农业的开始。

19世纪欧洲出现休闲农业后,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始重视,经过开发和研究,为其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到20世纪30年代,休闲农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将观光、度假、租赁、冒险等项目融为一体,如德国开展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度假农庄”,法国开展的以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农园”,澳大利亚开展的以乡村郊野体验为主的“郊野宿营”等。

20世纪7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各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休闲农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休闲农业的性质逐渐发生改变,由开始单纯性质的观光旅游逐渐向参与体验转变。在此阶段,休闲农业的内容逐渐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租赁农场”,农场主把土地以租赁的方式给都市居民家庭,或者小团体,为他们提供农艺经营的农业片区。假日里市民在租赁的土地中自主生产,自主经营,体验农艺在自己的种植下成长的乐趣,同时也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市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休闲农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近年来,休闲旅游在英国、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韩国等众多国家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总之,当前休闲农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了解其发展概况历程,对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2发展经验

1.2.1意大利。作为南欧重要的农业国,意大利的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条件都很优越,休闲农业发展起步很早,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农业经济和城市发展已经很好地结合,农业旅游——“绿色假期”就成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旅游者,促进了意大利城乡经济的长足发展。目前,农业旅游将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以及现代农业结合,形成了综合性的旅游项目。

意大利休闲农业园是集观光、学习、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通过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并采用各种“农业绿色旅游”的经营方式,将现代的农业发展技术、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内涵丰富的乡村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旅游项目。

1.2.2英国。英国的产业革命破坏了自然环境,促使都市人向往平淡、悠闲的乡村生活。据英国的乡村管理局数据显示,有1410万的英国人生活在农村地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每年还有约11.5万英国人从城市迁往农村。英国乡村自然景观与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有着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加上政府的支持,使英国乡村农业观光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英国的农业旅游园也是由国家公园逐步衍生发展来的,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国家公园大部分是由自然风光优美的农村扩展而成,并受到专门的保护,初衷是为了让公众参与娱乐休闲,保护并改善景观环境,维持园区四周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并鼓励农业从单一的产业,转变成为多功能的大农业产业活动,例如农业观光、旅游、娱乐、野生动物和历史展览馆等。

1.2.3美国。美国是农业资源非常丰富,这为美国发展农业旅游提供有力的保障,再加上美国政府在政策上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使得农业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在全球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发展农業、游憩的经营。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度假农场和观光牧场为主的农业游憩经营场所开始出现。

美国分别有官办农业游园区和私营农业旅游园区。官办农业旅游园是美国最早出现在国家公园的农业园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各州相继建设了以农业为主题的州立公园,并对公众开放。私营农业旅游园区出现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农业特别是小规模的农场或家庭农户收益下降,城市居民希望吃到营养、新鲜、健康的农产品以及享受生物多样性,农业旅游园在私人农场应运而生。另外,美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也不断创新,将特色农业资源如传统民俗、生产方式、民族文化等内容融入农业旅游中,积极策划节庆活动,体现多彩的传统风貌。

2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

2.1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深圳荔枝节的开幕,休闲农业开始在我国内地兴起。与欧美等国相比,虽然发展起步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随后休闲农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周边纷纷建设起来,各省市依托其自身独特的农业资源及传承下来的农业文化,创立了一系列的休闲农业园区。

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随着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需求越来越强烈,开始注重亲身体验和参与,并提出多样化的需求,在一些大城市、风景区周边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农村,利用当代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开展采摘、垂钓、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吸引城市游客,农家乐、民俗旅游村、休闲农庄等多种农业旅游形式等观赏与休闲结合的休闲农业园发展起来。

到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逐步由温饱开始转向小康,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也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相结合,休闲农业功能向度假、体验、学习等进一步扩展。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的郊区,形成了休闲农庄、农家乐、果实采摘园、休闲垂钓园、农耕体验园、生态农业园等多种形式的特色农业园,展现了农业、旅游业及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特点,标志着中国走上特色的观光型农业道路。在我国提出“五位一体”以后,国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这就要求在新阶段对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和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2.2发展经验

2.2.1台湾。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早,1980年台北市木栅区“木栅观光茶园”的建成开启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先河。随后,台湾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倡导以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休闲农业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园在保持原有的农业生产特性的基础上,不但尽量保留农场所拥有的农产品特色,同时重视保护其特殊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其他稀有资源,以达到人们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的要求。例如,在乡村,利用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开发综合性休闲农场;在城市近郊,开发观光农园,如菜园、花园、果园、茶园等;在具有名胜古迹的景区配合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文化,开发具有原始自然风味的休闲胜地。此外,台湾的休闲农业非常重视农业教育与农业文化,台湾的旅游组织定期带领青少年去农业教育园参观,园区经营初期就将观光与生态教育构想纳入经营体制,结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使得农业永续发展。由于地方资源优越,生产花卉与推广观光,设置了许多关于花卉的主题园、花卉的主题餐,同时提供乡村风味十足的特色餐,如地方风味的农产品、植物精油肥皂、米粉等。

2.2.2北京。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休闲农业园,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发展也得以加速。自1994年9月起,北京市农委会先后四次评选出“北京休闲农业示范园”,其中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四季青果林樱桃观光园、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可视为国内休闲农业园建设发展的典范,诸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1995年京世妇会后,以民俗为主题的郊区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打破了景区多年以来观赏为主的郊区旅游市场格局。新兴的、极具亲和力的郊区民俗旅游户、民俗旅游村,以吃農家饭、住农家院、鉴赏古建民居、体验传统生活习俗、采摘果品菜蔬、垂钓、狩猎、购买土特产等以丰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将农业种植、农艺景观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田野旅游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带给游客劳动与收获的乐趣,回归自然的愉悦。

2.2.3上海。随着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农业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休闲农业已经从传统的生产功能向集生态旅游功能、科技示范功能与农业文化展示功能于一体转变,前后出现了观光农业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和观光旅游农业镇等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观光园,例如滨海桃园、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桃源民俗文化村、康南园艺场、新桥花卉苗木交易中心、世外桃源、东平森林公园、松江番茄农庄等。2006年初,上海重点实施生态农业先行区的建设工作,已经开工建设的有嘉定华亭农旅区、奉贤区青村申隆旅游区、金山廊下农家旅游服务区,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崇明生态旅游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的旅游示范基地已颇具规模,南汇桃花节等农业旅游观光活动,不仅满足了本土游客的需求,更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来访。

3福州休闲农业发展探究

3.1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福州市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发展尤为迅猛,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州市休闲农业项目从较低层次、单一功能的观光型,向较高层次、多功能的参与性项目过渡,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农业观光、生态休闲、温泉理疗、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分布也逐渐扩展。

据统计,至2008年底,福州市已有一定规模休闲农业旅游地66个,其中,福清天生林艺园、福州市满堂香茶艺观光园、永泰天门山农业观光园3家为我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闽侯县棋磐寨、闽侯县天龙将军山生态园、闽侯县龙台山生态园、长乐市青山贡果生态园为福建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列入首批福建省“森林人家”试点的6家,福建省“水乡渔村”试点的7家。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借鉴国内外农业园发展经验,进一步地推进休闲农业园的研究,为今后福州休闲农业园在科学规划、定位主题、丰富功能、体现特色、创意体验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3.2存在问题

3.2.1重复建设,缺乏规划布局设计。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大多休闲农业项目依靠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随意性较强,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部分休闲农业照搬周边休闲旅游景点的经营方式,体现不出本土化特色,或者缺乏规划设计,景点往往杂乱无序,与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难以融合。

3.2.2乡村文化的体现不突出。乡村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精神依托,也是农业景观意境的核心。在多样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福州多元性特征的乡村文化。目前,福州的休闲农业还停留在“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的形式上,乡村文化的体现不够突出,或者模仿城市园林,使休闲农业园失去了“农味”、“野味”、“乡土味”以及大自然的气息。

3.2.3开发模式单一,功能雷同。福州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多样的农业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地域性明显。但是很多休闲农业园经营者的发展规划不周密,市场调研不充分,造成园区景点重复,功能雷同,而且多利用果园、林地等类型,建设观光果园、森林公园、采摘园等。观赏性菜园、花卉园、度假型民宿农庄、民宿观光园等开发较少。

3.2.4缺乏农业特色景观。乡村的农业生产景观、田园风光、民间传说、民俗文物、古迹建筑具有独特的美感,而福州农业园不重视对本地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换,没有发挥出乡村文化资源的地域性、娱乐性和多样性,缺乏农业特色景观。

3.2.5农业体验活动项目偏少。部分休闲农业园是在传统农业园的基础上改造的,对现有资源缺乏深层次、多渠道的开发,农业活动停留在采摘、烧烤、野炊等粗放式开发阶段,供游客玩乐的活动少,难以体现福州本土农业文化内涵,趣味性和体验性不高。

3.3对策探究

休闲规划建设既不能任其完全自然化,不加以整理和美化,不进行人工规划,其自身应有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福州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以下5个方面探讨福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3.3.1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休闲农业的类型、结构和规模应根据地域分布特点进行合理布局。福州休闲农业园的总体规划首先围绕福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休闲农业园的发展目标,结合福建省政府《关于《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文件,对福州的休闲农业园进行统一的规划指导,做好福州休闲农业园发展的综合规划和具体项目的策划,合理地配置乡村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例如在内陆平原地区,粮食种植业、蔬菜种植业较为发达,比较适合发展观光菜园、观光果园、观光农场等。而在内陆丘陵地区,山体雄伟,树木苍翠,花草争艳,森林景观原始自然,飞瀑遍布,溪幽潭碧,水体景观秀丽迷人,可重点培育观光花园、观光果园、观光林业等;在沿海地区及海上岛屿,海洋商贸文化、渔政船政文化、海洋文化较为发达,比较适合开展滨海观光、渔业民俗休闲旅游。

3.3.2主题鲜明,与乡村文化相结合。休闲农业园的规划首先要有好的主题创意。主题是表达设计的中心思想,增强景物感人力量的重要条件。休闲农业园的主题,最好能在本土风貌的基础上深入地发挥地方资源的生活性、丰富性及独特性,要融入本地的乡村文化特色,通过合理的文化表达方式,将本地的乡村文化元素应用其中,充分表现历史文脉,再现农耕文化、乡村民居建筑文化、乡村艺术文化等。创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主题景观,体现园林所在地农业园的形象。这些主题包括牧场、民宿体验、农产品采摘、农业公园、渔人码头等,让游客始终充满着新奇感,也避免了市场定位的雷同和农业园类型的重复。整个园区的规划设计均应围绕主题展开,与主题相协调,使之真正突出自身特色。

3.3.3功能丰富,分区合理,创造多样空间。功能单一、一览无余的园林(如一些采摘园及花卉基地)往往是平淡乏味,引不起游兴的,其吸引效应大大低于多功能的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园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美观上考虑,都应该布置多个景区。在进行分区时,要结合功能和美的特点,使所在园区自成一个境界,用本區景物的特点来表现、丰富全园的主题。典型的休闲农业园应划分为农作带、旅游服务硬件区及环境缓冲带。农作带往往是观赏旅游的主体,根据具体功能可将其划分出观赏农业区、科技示范区、农事参与娱乐区等等。环境缓冲带是农作带与旅游服务硬件区的过渡,它位于山区的休闲农业园,至关重要,这一地带主要发挥护坡保水土的作用,同时尽可能增强观赏性。旅游服务区(狭义的旅游区内社区),指其中别墅、宾馆、加工厂、餐厅、路道等聚集区,其主要功能是为休闲、度假、购物等服务。

3.3.4构建农业特色景观。农业景观是观光休闲农业开发的重点,休闲农业园内一切景观形式都应体现农业的本质。在进行创意农业景观的乡村文化表达时,将乡村化元素融入农业景观设计中来,充分体现场所精神,让人们产生精神的共鸣和认同感。因此,休闲农业园设计应避免同质化,应充分考虑游客的审美情趣,挖掘和利用花草、瓜果、蔬菜、鸟鱼等元素的观赏价值和作物文化,并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和人工景观融为一体,形成自然与人文相互协调的美景,营造天然、清新、质朴、纯真的美感,反映独特的乡村地域文化意境,为游客提供具有浓郁田园风情的休闲环境。

3.3.5开发创意体验项目。观光体验是旅游业的延伸,是将观光旅游与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民风民俗等体验相结合的休闲旅游活动。体验项目必须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不是简单的烧烤、垂钓,而是对农业文化的挖掘,不仅有劳作、娱乐,还有教育、追忆意义,以吸引不同性别、年龄的游客参与,感受“原汁原味”的农家之乐。除传统的蔬果采摘品尝、插花等活动,还可开发创意体验项目,提高农产品的文化品位。如开展趣味手工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农园风情;举办乡村趣味竞技活动,大大提升和丰富农园内涵;游客喂牛羊,与动物亲密接触等等,通过这些体验,使游客们亲近大自然、熟悉大自然。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营口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新农村视阈下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