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2018-01-06乔占成
摘 要: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思维和运用历史唯物史观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经验为出发点,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以启发式和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科学设计,层层递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知识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是学生思维殿堂的开启者。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历史教学育人目标的有力保证。从课堂实施过程来看,“少教多思”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现以《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为例,拙笔展示教学全过程,与大家共勉。
一、 教学设计理论分析
《百家争鸣》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中的第一节。高中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已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分析能力,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确定为“经验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采取启发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三、 教学知识点分析
主要教学知识点有:百家与争鸣的含义理解;百家争鸣争论的核心问题;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儒、道、法、墨流派主要内容;百家争鸣的社会意义,及对今天的历史借鉴。
重点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是如何認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 教学过程分析
(一) 导入。“百家争鸣”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从书本、生活等多方面有接触有了解,陌生是因为事件发生在中国古代历史久远的东周时期,因此课程导入应借助“类似性”特点,来消除学生对事件的陌生感,提升知识探究欲。本课的导入资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视频,内容主要围绕一对老年夫妇未足额支付公交车费而与公交司机产生口角,最终在愤怒状态下,老人做出干涉公交司机安全驾驶的危险行为。学生观看视频后,发表就此事的看法。学生就此社会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出现“争鸣”局面时,教师适时引导,进入教学主题。
(二) 启发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思考问题1:距今2500年前后的古人,他们争论的学术内容是什么?
教学任务1:“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
实施过程1:教师呈现春秋战国时地域图片及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和学术特点的文字材料,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在做任务的同时,找寻出问题的答案。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并重点扼要呈现知识点。如下图:
思考问题2:孔子、孟子、荀子三者重要思想是什么,其社会地位如何?
教学任务2.1:根据文字资料归纳出核心观点。
教学任务2.2:完成儒家学派表格信息收集。
学说人物主要思想地位与影响
儒家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创私学;“六经”;奠定了2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基础。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使之更加系统化。
荀子广泛吸收各派思想精华,丰富早期儒家思想。
实施过程2:教师呈现人物的图文介绍资料、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分析,学生利用已有学科知识和经验逐个完成教学任务。
部分材料展示:
材料1: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有教无类。”
材料2: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荀子曰:“……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思考问题3:道家、法家和墨家代表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教学任务3.1:罗列材料,辨别家派,归纳主要观点。
教学任务3.2:完成相关表格信息收集。
学说人物主要思想地位与影响
儒家
老子
庄子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家韩非子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墨子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实施过程3:与实施过程2相似。
部分材料展示:
材料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3: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材料4:“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材料5: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6:(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7: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其中材料1、2集中体现道家思想;材料3、4体现法家思想;材料5~7反映了墨家思想。
思考问题4:你支持“百家争鸣”哪个主要流派的观点?请阐述原因。
教学任务4:对所学课堂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并加入自己的思考。
实施过程4: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大胆表述自己合理观点。
思考问题5:“百家争鸣”对当时和现今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任务5:自由讨论,完成观点陈述,教师做出本课的完整小结。
五、 教学效果评估
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必然不能缺少有效的评估手段,鉴于课堂时间的有限,主要以历史关键知识点为检测内容。根据学情,适时地选择一些客观题进行检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反馈目的。对于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检查,教师可以结合当今存在的社会现象,设计一个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课后有充足时间形成“古为今用”的问题分析能力。本课给出的开放性问题是: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现象的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争论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同观点的团体可以和谐共处,相互促进。
六、 教学反思总结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参加“高考”,而是培养学生了解历史、辩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用动态的历史思维解决问题。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参与度,让历史走近学生、让学生深入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成绩、历史素养和历史学科能力,这是历史教育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周仕德,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观的转型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0(4):60-62.
作者简介:乔占成,贵州省铜仁市,铜仁市民族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