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问题设计的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

2018-01-06张健

考试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现状分析高中政治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动力、探究的源泉。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设问以及还可以怎样设问颇有一番学问。反观课堂教学中低效、无效问题还广泛存在着,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高中政治课必须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政治;问题设计;现状分析;优化策略

一、 高中政治问题设计的常见弊端

(一) 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难以激发情感体验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但具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情感态度与值观的教育。特别是在课时比较紧张、面临考试和升学压力下,使原本用于落实情感教学目标的时间被“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挤占,加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难以量化和客观有效的评估,又缺乏可操作性。所以造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达成。

例如,在讲“消费的类型”这个知识点时,如果教师直接设问“如何进行贷款消费?”,学生只能被动寻找教材知识来回答,并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设计以下问题:①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吗?为什么?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超前消费?③超前消费是一种怎样的消费观?④在贷款消费中需要注意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和教师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 缺乏科学预设,难以有效生成

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提问过于频繁,太随意,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充斥着课堂,问题没有思维含量,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回答“是”或者“对”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倦怠。有的教师所提问题没有把握好适度原则,所提问题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解答能力。比如,在讲“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时,某教师一开始就问:“一般而言,价格上升,需求下降。当前部分城市房价一路上涨,为何购房需求不降反增?”学生冥思苦想,都无法准确回答。还有的教师所提问题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不感兴趣。例如,在讲“多彩的消费”时,某位教师这样设问“我国的消费市场是否成熟?怎样正确看待我国的消费市场?”学生面面相觑,无从回答,课堂气氛沉闷。所以,教师设计问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度、适量地进行科学预设,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信心和热情。

(三) 缺乏情景探究,难以调动学生思维

问题和情景就像一块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有情景探究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只有在情景探究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能力的一部分。

某位教师在讲“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课时,陆续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信用卡?它有哪些功能?什么是支票?它有哪些种类?什么是外汇?它和汇率是一回事吗?……一节课下来,教师问了三十多个问题,基本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观点简单转化成了问题。学生表面上参与热情很高,实质上收效甚微。如果把这些知识点放在情景探究中,学生就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比如利用校园卡、银行卡来理解信用卡。讲到汇率时,利用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让学生分析外汇汇率变动的趋势及影响。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情感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有效思维。

二、 优化问题设计的常见策略

(一) 聚焦一个中心

问题设计始终坚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坚持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特别要坚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潘篱,改变知识本位的做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

例如,在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我引用了身边的全国道德模范常德盛的材料并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1:结合材料,常德盛如何实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问题2:常德盛获得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对我们人生有何启示?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要向常书记学习,学习他甘于吃苦,肯于实干的精神,学习他讲诚信,守信用的担当品质;学习他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

(二) 关注两个基本点

1. 關注学生的“原认知”为基点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从现有的认知水平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就必须把问题设计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例如,在讲“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这一内容时,我从以下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①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②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如何正确履行义务?③公民如何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样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设问,容易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心理。

2. 关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为关键点

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难点来设计问题,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有助于学生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在讲“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个难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假设市场上共有三家厂家生产同规格茶杯,甲工厂要3小时,乙工厂要2小时,丙工厂要4小时。三只茶杯在同一市场上出售。

问题1:生产一只茶杯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问题2:甲、乙、丙三家厂家生产的茶杯哪个价值量最大?

问题3:有人说,既然单位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么个别劳动时间对厂家没有意义?

问题4:在上述案例中,究竟谁能获取最大利润?为什么?

通过设计有梯度的情景探究问题,突破了难点,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endprint

(三) 坚持三项基本原则

1. 坚持启发性原则,启迪思维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设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

例如,在教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我引用了淮南师范学院大三女生扶老太被讹的案例。于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正义面前,社会是否需要更多这样的女大学生?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形成了激烈的辩论。有学生认为,这位女大学生太傻,自己又没撞人,管什么闲事。也有人认为,救人于危难,是对生命的尊重,不管有没有撞人,如果大家都把扶人作为正确的选项,风气得到了净化,讹人就没有了市场。还有人说,如果我们的家人摔倒了,也希望好心人能救助一下。所以选择“不扶”,自己也没理由,良心上也过不去。学生交流发言后,教师总结,“扶”与“不扶”受到我们价值观的影响。“救人才是摆在第一位的,生命最宝贵”。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驱动下,她才会伸出援手,我们要为她的行动点赞。

2. 坚持发散性原则,发展思维

设计发散性问题就是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讲授“加强宏观调控”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如果直接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提问:“我国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这个知识点也就结束了,并不理解以此为目标的原因。我们可以追问:“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以促进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比如,从科学发展观内涵角度,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角度,从目前经济运行的现状角度,也可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角度等。通过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3. 坚持生活性原則,开拓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课程呼唤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让政治课回归生活。所以,教师必须注意问题设计的生活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实践性。

例如,在“公民的政治参与”新课学习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生活作业: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你所在社区生活环境,找出在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反映相关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我让部分学生在课上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有的同学发现小区边河道上漂浮着不少垃圾,拍了照片向环卫部门反映了该情况,环卫部门承诺在三天内进行河面清理,并定期清理河道。有的同学针对街道上小摊贩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交通秩序问题,打电话给便民热线(市长热线),借助市长的力量,敦促有关部门尽快解决。通过放手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参与调查研究,提高了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基于问题的教学,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设计只有围绕一个中心,关注两个基本点,始终坚持三项基本原则,才能设计出高效问题,才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陶星慧.巧设提问 问出课堂精彩——探讨巧设高中政治提问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2(28).

[2]卢慧斌.关注有效提问 提升思维能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1).

作者简介:

张健,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市王淦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现状分析高中政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