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趣味性作业布置
2018-01-06钟鹏
浅谈小学数学的趣味性作业布置
钟 鹏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巩固学习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重视作业的布置。然而如何布置高质量的作业,教师必须用心准备,总结经验,以此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布置怎样的数学作业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不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要多布置一些具有游戏性、趣味性的题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在我的教学经验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趣味题型供大家参考学习。
关键词:作业;玩味型;比赛型;“说”型;口算型
一、 玩味型作业
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对于完成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的兴趣度和配合度较高。传统的家庭作业往往作业量大,重复率高。在机械的训练下,孩子不仅无法掌握内容,更会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一来,作业的作用便大打折扣。因此,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注重选题质量和选题效果,力图通过少量而质量高的家庭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成绩。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数学书内容时,针对第一单元认识图形,我布置了和家人分辨家中的物品是什么图形的作业,并且写在本子上与同学们一同交流。而针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一课,我则布置了使用学习用具中的钱币和硬币与家人买卖物品的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分一分不同面值的金币,并且加加减减计算钱币,孩子们能在趣味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分辨不同币值的人民币,并且学会人民币的相关计算。
通过这些实践型、玩味型的趣味游戏,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也乐于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考试和生活中去。
二、 比赛型作业
竞赛心理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天性,适当运用比赛和练习来激励孩子学习,有助于孩子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学习知识。比如在学习口算的课程上,我会布置一些课堂小比拼。通过给孩子们分发一二十道口算训练,让孩子们限时小比拼,看谁能做得又快正确率又高,来鼓励孩子们熟悉乘法口诀,细心对待口算训练。比赛之后,孩子们互相批改,当对方的小老師,总结一下对方的问题和优点。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熟悉和掌握了口算知识,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在认识图形一课的作业中,我也布置学生运用直尺、三角板和量角器尽可能多地拼出不同的图形,看谁拼的多,以此来开动学生的脑筋,让孩子们在思考中认识不同图形的特点,了解不同图形的构成和区别。
三、 “说”型作业
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1是锐角,∠3是直角,那么 。(∠3-∠1=∠2;∠1+∠2+∠3=180°)又如教“年、月、日的认识”,上这节课之前,可布置这么一题让学生去预习课本内容: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而小东今年也是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这样一问,学生的好奇性、学习兴趣必定大增,他们会主动、认真地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再如,在分类图形课上,我通过在黑板上画出十多个不同类型的图形并编号,请孩子们上台分类,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让孩子们回家寻找不同图形的生活用品,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孩子们对图形知识的认识。通过口头的反复训练,学生的大脑思维有所活跃,也有助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内容,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
四、 口算型作业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重视口算训练,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口算的训练相比笔算的训练趣味度更高,也更方便在学习教育过程中开展。教学大纲对一年级的口算要求是: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对于学生的口算训练,我安排了针对口算准确度和运算速度的练习。比如,在安排10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时,我先让孩子们熟悉掌握整十运算以及两位数运算,再逐步过渡到进退位计算。这样开始时比较费时间,但只要堂堂练、天天练,就能够大大地加快学生口算的速度。通过这种反复多次的口算基础练习,同学们可以暂时摆脱动笔运算的烦闷感,投入到口算竞赛的乐趣中去,并不知不觉地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通过以上几种趣味型作业的练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升,学习态度也变得更加认真。此外,我还会注重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以配合作业的效果。比如,在第二天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和相关错题的评奖。同时我也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对作业的布置方式进行调整和提升。通过他们在作业中反馈的信息,我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提升我布置作业的水平。
除此之外,家长的参与也是发挥趣味型、游戏型作业的关键。通过陪伴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家长们可以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增进亲子感情,促进孩子学习的进步。比如,通过问答方式,计时方式和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方式,家长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完成作业的热情,也可以借此机会帮助孩子巩固学习到的知识。
总之,我们布置数学作业时,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结合游戏和知识内容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提升作业质量,创新作业形式,以此来发挥作业的作用。教师之间也可以加强沟通交流,交换有用的教学经验,共同探讨作业和教学模式的设置,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钟鹏,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