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学校体育制度的反思与前瞻
2018-01-06王灿
摘要:本研究力图从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研究中,发现和找出我国中小学体育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学校制度不健全、社会参与程度低,缺乏有效评价和监督、学校体育制度执行不到位,经费单靠财经拨款,体育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并从主管部门简政放权、提高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程度和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多样化,管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两个维度给出了中小学体育制度未来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百年;中小学;学校体育制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250-02
1.概述
中小学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校培育高素质全面型人才的重任,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国际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学校体育制度都不断随着本国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进行不断强化和变革,因循守旧、落后的学校体育制度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制定科学、合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学校体育制度成为我国体育管理部门的紧要工作。
2.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制度的改革发展路径
1978年后,我国各行各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分析和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本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第一阶段(1978年-1985年):纠正文革错误思想,学校体育改革起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教育质量严重降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中小学体育发展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军代体"和"以体代劳"的错误观念,确定"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学校体育运动指导方针,推动学校体育重新形成正常的教育秩序,开启学校体育改革的新征程。
2.2第二阶段(1985年-1999年):确定教育改革方向,积极开展制度改革。在此阶段,我国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改革指導方针;在此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中小学体育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为"体育工作以增加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体育运动为主,以培养学生经常锻炼习惯为主" ,我国中小学体育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发展迅速。
2.3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确定健康第一思想。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要求"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改变学校体育制度制定脱离时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状况,确定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由"增加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转变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制度改革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不断发展,但我国学生却体质持续下降,凸显了我国中小学体育制度不健全、学校体育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3.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社会参与程度很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领导机构为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地方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同时受其他教育工作部门和社会体育团体的指导和协助,较多的领导部门导致同层次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权利分配混乱,职责难以明确,缺乏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加上深受我国举国体育制度的影响,学校体育行政领导权力过于集中在政府部门,学校体育制度的宏观政策由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制定和颁布,非政府组织、团体难以参与学校体育制度制定、监督及实施,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程度低、学校体育发展与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协调。
3.2缺乏监控和有效评价,学校体育制度执行不力。本研究调查的中小学体育制度执行情况调查结果来看,学校领导中"对学校体育政策的重视""比较重视"和"不太重视"的各占五成,对"大课间"的了解程度"比较了解"的占比75%,"不太了解"的占比25%,"对《体育课程新课标》的了解"程度中"比较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各占五成;学校教师中"对学校体育政策的重视""比较重视"的占比20%,"不太重视"的占比80%,对"大课间"的了解程度"比较了解"的占比90%,"不太了解"的占比10%,"对《体育课程新课标》的了解"程度中"很了解"占比30%,"比较了解"的占比70%。
可见,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但由于我国缺乏监控和有效评价机制,绝大多数地区还是以学校"升学率"为指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一到升学的关键时刻,体育课就经常被停课、不允许学生参加学校课余体育比赛和训练;学校领导、教师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缺乏热、对体育政策的认知与认同程度不高,导致中小学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相互观望、推脱和选择性执行的情况,政策执行程度低。
3.3经费单靠财经拨款,体育设施建设不足。由于我国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学校体育制度执行经费单纯依靠财经拨款支付,体育器材购买和场地建设经费紧张,导致我国很多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较为缺乏,其中城市学校中"教师数量是否满足需要"调查中"能满足"的学校占比25%、"基本满足"的学校占比75%,"场地、器材是否满足需要" 调查中"能满足"的学校占比25%、"基本满足"的学校占比20%、"不能满足"的学校占比25%;农村学校中"教师数量是否满足需要"调查中"基本满足"的学校占比25%、"不能满足"的学校占比75%,"场地、器材是否满足需要" 调查中"基本满足"的学校占比20%、"不能满足"的学校占比80%。
4.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制度未来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制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体现了我国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特点。对于我国中小学体育制度制定的未来发展,本研究给出了如下预想和建议:
4.1学校体育主管部门简政放权,提高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程度。国家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应逐渐从对学校体育事务大包大揽中解放出来,将社会和学校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应有权利还给他们,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积极性,将国家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的决策、协调和监督等宏观职能与学校、社会对学校体育制度的实施、教学管理和执行监督等微观职能相结合,提高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程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作用,促进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
4.2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多样化,管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也关系到学生自身的体育需求。因此,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应不仅局限于政府和学校,还应纳入社会和学校体育团体,实现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多样化,实现各地体育特色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体育管理反映国家意志是学校体育管理的统一性体现,各地和各校体育工作的实践特色是学校体育管理的灵活性反映。在我国各地各校教育资源差别较大的情况下,为使我国中小学生达到国家和社会的体育期望、保障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我国各地各校需在充分发挥本地本校体育特色的同时,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刘斌,王悠.新中国体育教科书60年之演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3):9-10
[2]刘斌.从体操到体育——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13-15
[3]赵强.德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制度调查及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2)
作者简介:
王灿(1973-)女,湖南岳阳人,硕士,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