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探析
2018-01-06孔德忠王志方
孔德忠+王志方
【摘 要】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制造业领域需要有“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文章系统分析了影响“工匠精神”培养的四个因素,提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首先校企双方应该重视“工匠”的作用与地位,然后在专业课程教学、工匠型师资队伍的构建、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匠精神;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11007303
一、塑造“工匠精神”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对利用辛苦劳动、手工操作的工人或匠人就带有偏见,甚至认为是上不了台面的职业,“工匠精神”更是得不到重视。而且社会受传统的“重普教,轻职教”观念的影响较深,高中毕业生往往是考不上本科,才会选择职业院校就读,这对于“工匠精神”为主的职教精神的培养带来了较大的阻力。而在国外,社会上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只不过是选择继续深造的路径不同而已。
(二)企业因素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往往所考虑的仅仅是为对口的高职毕业生提供一个工作岗位,从事的也是一些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的工作,忽略了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虽然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花时间和精力参与“工匠精神”的企业并不多。部分企业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主要在工作之后。其实,“工匠精神”的培养应该在学校期间就开始着手,并且企业的全程参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校因素
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过分强调专业与职业的同步,这样使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产业的调整与发展,会出现专业过冷或过热的现象,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方式也普遍存在,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这都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与职业规划。
(四)家庭因素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选择了职业院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家长对学校的要求是,在学校里孩子能稍微学点技术就行,甚至部分家长还把学校当成“保姆”。家长对孩子要求也单单是,能顺利毕业,毕业后能找份工作即可,根本不会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更不会给学生灌输在工作中对产品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思想,这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五)学生因素
虽然“工匠精神”有其独立的内涵, 但与“学习习惯”、“钻研精神”、“敬业精神”等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这些素质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直接影响。[3]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钻研精神和踏实工作的耐心、恒心,这些都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带来了阻碍。
二、校企联合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重视“工匠”的作用与地位
重视能工巧匠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发挥的巨大作用,为学生介绍现实生活中涌现典型的人物,例如,港珠澳大桥工程中,用一双手让两个平面严丝合缝,用一把扳手使螺丝的间隙小于1毫米的管延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导弹铸造“外衣”的毛腊生;在大型客机C919研发的领域,这个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越来越少,但是仍不可替代的胡双钱。通过这些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让学生了解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定期邀请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将企业在“工匠”培养方面的激励政策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是将来就业必备的一项基本职业素质,从而在心理上接受,并逐渐提升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二)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要将专业课程的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之一。
1以“工匠精神”为主线,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和特点,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各岗位所必须的职业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培养目標。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弘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逐渐具备“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观念。
2以“工匠精神”为引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课程必须的专业知识外,要善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启发,使工匠们对产品产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理念,享受工匠们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产品升华的精神。
只有通过工作实践才有可能将职业精神融合成为职业素质。当“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时,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4]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的比例占到50%以上,在学生实习、实训课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关键。课程的设计要围绕生产一线的真实产品或技术课题开展,实训过程即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学生在进行实训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企业产品的诞生过程,促进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有机融合。在学生操作、设计和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激发并训练形成相关职业情感的过程。避免了只从理论上宣讲职业精神,更加真实地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3以“工匠精神”为标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首次组队参赛的我国内地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作品,而我国台湾的选手没能做完。但评委们给我国台湾选手的分数更高,理由是:作品虽未完成,但精度、质量更好。可见,世界技能大赛看重过程,看重选手在制作过程中每一步的精度和质量,这也是注重“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