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武器发展的伦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2018-01-06杨琼施威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灾难伦理战争

杨琼+++施威

摘 要: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及作战方式方法。随着气象科学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气象与战争的关系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气象武器能够激发气候系统中蕴藏的巨大能量,但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极易导致毁灭性的、难以控制的自然和伦理灾难。本文从科技伦理角度分析气象武器可能造成的危害,探讨如何规范、控制气象武器开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战争 气象武器 灾难 伦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生科學史通识教育的模式构建研究”

战争是人类为了生存和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争夺资源的一种暴力外化行为,有战争即有战争的手段、方法和工具,而这其中表现最为集中的便是武器的选择。[1] 武器伴随着战争形式发展而日新月异,其不断改进的目标始终是暴力和杀伤力的最大化。随着大气科学认知体系的不断完善,气象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价值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人们开始尝试控制蕴藏在自然界中的巨大能量并将之运用到现代战场上。鉴于气候与人类生存的特殊关系,开发气象武器极易导致一系列难以控制的伦理灾难,这一议题逐渐成为学界的关注焦点。

一、气象武器的概念与类型

(一)气象武器的概念及原理

所谓气象武器,即为实现军事目的而运用人工影响大气技术制造的各种特殊气象。它主要通过“运用现代气象科技,人工控制风云、雨雪、寒暑等天气变化,把它们作为武器用于战争,用以改变战争环境,使之向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向转变,从而达到干扰、伤害、破坏或摧毁敌人的目的。”[2]

气象武器通过利用人工技术来达到影响天气的目的。由于大气层中包含的水汽、水滴、冰晶和各种悬浮物质时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人们掌握了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变化规律之后便可以使用较少的能量去引发和催化它们,使之产生较大的能量转换进而引起特定地区、空间天气乃至中长期气候的变化。[3]换言之,人们可以利用大气层的不稳定性,通过飞机、火箭、火炮等方式向敌方上空的大气层投放可催雨、消雾、造雾的化学物质,人为地制造出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敌人的天气条件,再凭借此类优势直接或间接打击敌人,使敌方遭受严重灾害。可见,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人类在实验室中研制出来的一种“新概念武器”,与民生领域的气象应用技术有着本质区别。

(二)气象武器的类型

随着气象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于气象武器的设想越来越丰富和完善,通过气象武器影响战局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也随之提升。根据各种气象武器军事目的的不同,气象武器大致可分为利于自身作战、影响敌军作战以及直接制造特定气象条件三大类。

一是有利于自身作战的气象武器,如人工造雾、消雾、消云等。人工消云和消雾,“主要采用加热、致冷或播撒催化剂等方法使作战区域上空的云雾消除,以提高空气能见度,保证己方目视观察、飞机起飞和着陆、舰艇航行等作战行动的安全。”[4]具有消云和消雾作用的催化剂主要有耐火土、白粘土、盐粉等,它们能够使云层的性质、大小、浓度等发生改变,加速冰晶的产生与凝结,从而形成大水滴即降水粒子离开云体,达到云雾消散的功效。与其相反,人工造雾则是通过向云层施放大量干冰或碘化银等造雾剂,使空气中的水汽凝聚而形成浓雾,从而达到遮蔽、掩护部队行动,帮助自身作战计划顺利实施的目的。

二是影响敌军作战的气象武器,较为常用的有人工降雨、人工造雾以及人工制造雷电等。人工降雨与人工造雾原理大致相同,通常采用向空中播撒干冰或碘化银,使云中的细微水滴或冰粒快速凝结形成雨或雾。这类武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敌军战场上的能见度,以阻碍其武器效力发挥以及作战计划实施。理论上,还可以通过对人工降雨的技术升级,使之演变成暴雨武器,所导致的洪涝灾害不仅会冲毁道路、影响敌军物资供给,水灾蔓延还会成为瘟疫等传染病滋生的温床,这将大大削弱敌军的战斗力。此外,人们通常运用飞机、火炮等来播撒积雨云剂和容易引起导电的雷酸等制电、制雷剂,并引导积雨云根据设定的路线漂移,加大冷暖气流的冲突,从而制造出闪电和雷击。[5]这种人为的方法制造和诱发的雷电,可以损坏敌方的武器装备,干扰通信传输,严重时还会引发森林火灾,给敌军的武器装备带来重大的损失。

三是直接制造特定气象条件的气象武器。这类气象武器主要通过人为制造台风、干旱、严寒、酷暑、酸雨、地震等气象灾害,给敌方在物资供给、武器装备以及士兵战斗力等方面都将带来严重的打击,对战局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向台风区投放碘化银发烟弹等化学催化剂,使水滴冷却凝结成冰而释放热量以减小台风眼与其外缘的气压差,从而减弱台风风力,使台风改变路径并将台风引向敌对国,袭击和摧毁对方港口、海岸设施以及其他军事设施;[6]人造严寒即在敌方战场上空播撒吸收太阳光的物质,使气温骤降形成人体所难以承受的寒冷环境;人造酷暑则是在敌方战场上空播撒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物质,使气温骤然升高至人类难以承受之范围;而通过连续发射钻地导弹并准确投射重型氢弹的方式,可以制造威力远超自然界的里氏10级大地震。

二、气象武器的特征及其可能导致的伦理灾难

(一)气象武器的特征

气象武器仍处于不断探索、研发阶段,这种新型武器在现代战场上还未被大量使用,因而其作战效能和特点尚未得到充分展示。但根据一些理论研究分析,依旧可发现其威力大、效率高、隐蔽性强、经济耗费低等特征。[2]大气变化大都蕴藏着惊人的能量,一个强雷暴系统的能量相当于1枚250万吨当量的核弹爆炸;一个弱小气旋所显示出来的平均能量约等于1颗100万吨级氢弹的能量;一个台风从海洋吸收的能量相当于10亿吨TNT当量;一个中等强度的台风在几小时内可携带25亿吨水移动数千公里。[7]可见,一旦这类气象武器被运用到战场,其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和超高效率,是远非普通武器所能比拟的。同时,气象武器能够改变原有的天气变化规律,在敌方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悄然进行,与自然天气变化浑然一体,无法分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会使敌军措手不及,从而削弱其士气和战斗力。

(二)气象武器可能导致的伦理灾难

研制气象武器的目的无疑是为了取得战争胜利,正如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8]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遗忘武器所带来的伦理灾难,比如核灾难。虽然气象武器本身不具备核武器那样的杀戮功能,它通过控制天气条件变化来削弱一方战斗力。然而,气象武器人为地改变了自然规律,一方面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难以控制的自然和伦理灾难,从而破坏整个地球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它是与科技伦理和人文精神相背离的,因此招致诸多反战群体的集体反对和声讨。

风云、雨雪、寒暑、霜雾、台风、地震等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洪水、地震、寒潮等天气现象会对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损害,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由气候、天气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的,人类无法避免也无力与之抗争。也就是说,当前人类尚没有完全掌握地质、地壳运动以及气候变化的规律,这种情况下人为干预自然可能导致不可控制的严重结果。因为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能量,且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在地球某一“点”上增加极小量的能量,就可能使之无休止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破坏地球物理环境,从而引发或制造震天撼地的自然灾害。[9]

大气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拥有诸多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制约因素,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2] 气象武器旨在使用人工手段改变天气状况,从而在短时间内激发巨大能量,但在瞬息万变的天气条件下,如若对气象武器的使用不当或前期的测算有所失误以致对天气情况判断错误,就极有可能使天气发生逆转。轻则会使战局发生逆转,重则会诱发各种极为严重的气候、地质灾害,给无辜民众带来难以承受的灾难。如人造台风会引发洪水,随之而来的便是诸如水源污染、食品污染、病菌滋生等一系列次生灾害;人工引雷会使建筑物遭到破坏,甚至可能引发森林大火,使本就十分珍稀的植被遭到破坏;人造寒暑、雨雪可能使所种植的各种作物因无法适应突发的天气变化而造成歉收或不收,有的甚至发生变异,最终将破坏农田的生态平衡;如果沸腾的熔岩所贮存的能量突破了地壳的限制,就会形成地震、海啸、山崩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总之,气象武器可能带来的伦理灾难是,它在实现战争目的的同时,将会严重打破历经千百年才得以形成的生态平衡,有时这种破坏是难以恢复的;同时,气象武器覆盖的范围较大,精准度较差,必然给无辜平民带来灾难,他们不应该是战争的牺牲品。因此,即使是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小规模局部战争,气象武器也应遵循适度、可控、人性等基本原则,不能任由其发展、任意使用。

三、气象武器发展的伦理应对

武器的伦理问题,是“直到最近十数年才开始为学术界所重视的”。[10]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各种新式武器的出现不断推进着人类武器伦理观念的更新。对于气象武器伦理问题的思考,旨在使这类武器的研制、发展和使用逐步走上规范化、人性化轨道,从而降低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和普通民众所带来的伤害。

(一)气象武器发展的基本原则

战争的最终意图是维护和平,而人类一切生产、生活、娱乐、科学研究以至战争活动,总是基于一个美丽的向往,即“通过这些活动,人们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11]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各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因此,气象武器的发展必须考虑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人性原则。人性原则即气象武器的作用应当是通过天气的变化来打乱敌军的作战计划,降低敌军的抵抗能力和信心,从精神上削弱敌军的战斗力,而不是消灭他们的肉体。杀戮并不是使用气象武器的最终目的。因此,气象武器的使用功能应指向精神而非肉体。

二是生态原则。生态原则即气象武器的破坏力应控制在生态可自动恢复的范围内。现代新型武器所具备的杀伤力往往会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甚至无法恢复的破坏,从而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作为直接利用和影响天气条件的战争手段,气象武器发展更应坚持这一原则,即气象武器应避免破坏生态平衡,人造台风、人造海啸、人造地震等极具破坏性武器更应被严格禁止。

三是后果可控原则。后果可控原则,指“气象武器的杀伤和毁灭效能要限制在人类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12],即此类武器所带来的影响不至于给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一标准实际上很难把握,因此更应提高警惕,要慎之又慎。

(二)不同群体应坚守的伦理准则

一是政治家的战略抉择。政治家群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策略,因此他们对气象武器的研制、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就曾力排众议支持爱因斯坦的建议,聚集当时美国最精干的科技力量成功研制了原子弹。确切地说,在气象武器发展方面,政治家群体应担负起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责任。而在舆论力量和道德约束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政治家更应考虑到其决策是否会给地球生态带来灾难性危害,是否会受到舆论上的谴责和良心上的拷问。

二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国之中代表知识权威的科学家,以丰富的学识、广博的见闻和卓越的成就,赢得人们的普遍尊敬和信赖。气象武器这一新型高科技武器的研制,更是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因此,科学家在气象武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上应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积极影响政治家的决策,使其不去考虑研究具有巨大破坏性的气象武器;另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保证自身不参与有悖伦理的气象武器研制工作。

三是军事家的战场取舍。虽然研制气象武器的根本权利和责任在于政治家,但使用武器的却是直面战争的军事家们。因此,战争期间是否使用具有巨大杀伤力但有悖战争伦理的气象武器,是军事家不可回避的伦理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家们应具有人文关怀和人类责任感,合理选择和使用气象武器。

四、结语

气象武器是一种新概念武器,有了它的幫助就如同得到了大自然的庇佑,可谓如虎添翼、所向披靡。然而,气象武器所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人类在影响和控制天气的同时,必须时刻将人性和环境等原则铭记在心。否则,滥用气象武器极有可能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导致无法控制的灾难。

参考文献

[1] 郑洪涛.当代我国高校研究生科技伦理观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9.

[2] 涂俊峰.高等院校军事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250,253,254.

[3] 沈永伟,姚吉林.影响未来战争的新武器——气象武器.解放军报网络版,http://www.pladaily.com.cn/item/newar/wqzb/76.htm,2013年5月20日访问.

[4] 罗孝如,曹焕露,张刚.形形色色的气象武器[J].生命与灾害,2013(1):21.

[5] 刘胜俊.盖地风雷/气象武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1):42.

[6] 朱会等.走上反导舞台的新利器——气象武器[J].飞航导弹,2007(8):63.

[7] 孙拴恩,等.人工影响天气与气象战争[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

[8] 朱梅生.军事思想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28.

[9] 曹福成,梅尘.地球物理武器:战争的“利器”地球的“杀手”[N].中国国防报,2002-08-20.

[10] 潘舰萍,史如松.战争伦理与武器伦理:发展和界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

[11] 段本军.关于生物武器的伦理学思考[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30.

[12] 陈晓兵.武器装备研发的伦理原则:从核武器的“无用”说起[J].湖南社会科学,2006(6):16.

猜你喜欢

灾难伦理战争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象牙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