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

2018-01-06沈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沈妉

摘 要: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不仅为塑造农村精神家园提供价值支柱,同时也是农村未成年人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本质需要。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注重解决“内化”问题;实行分层教育;将理论教育融入乡土生活,从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村未成年人 价值观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组织化研究》(AZZ17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就是农村未成年人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我国的未成年人群体中,其中三分之二左右的人群是农村未成年人。可以说,作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未来的希望,农村未成年人價值观走向将影响着农村未来社会的建设进程。研究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最后的落脚点还在于如何对农村未成年人进行价值观教育。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所追求的所有价值观中的核心标准、最高标准,它是中小学德育未成年时期人生观建设的指导和引领”[1]。所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更突显其必要性。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依据

价值观的多样性是指人们在对同一个事物、事件出现不同的评价标准,它是相对于价值观主导性一元化而言的。在今天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我的主体意识也极度增强,要求个性解放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上人们自由选择的空间也在极大扩展,价值观趋向的多元化也具有客观合理性。我们从价值观多元化中看到的是更真实的社会,尤其是未成年人价值观选择的多元化,更是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看到他们思想的解放,看到蕴含在其中的创造力的发生和发展,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希望,因此,对于价值观的多元化,更多的应该是积极引导。

不可否认的是,价值观的多样性多元化现象是青少年思想解放、主体意识增强、创造力起点以及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其可能导向片面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缺陷也是事实存在的。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价值观的冲突和混乱,从而消解了正确价值观和错误观、积极价值观和消极价值观的标准,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部分未成年人在需要做出价值判断时却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可能使一些未成年人在错误消极的价值观中不可自拔而最终走向歧途。因此,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必须始终贯彻多样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用多样性解放他们,用主导性引导他们。既要尊重他们拥有各种价值观的选择权,又要树立一种积极合理的主导性价值观,以引导多元化的价值观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多样性和主导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非此即彼的选择只能走向极端化的死胡同,价值观的选择同样如此。

在今天,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性已经成为被大家普遍认可的客观现实,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必然经历的文化发展过程。多元化的文化发展局面更要求我们坚持一元主导的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深层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本质问题,标志着党在社会价值理论体系中发展过程中的最新水平和最高境界,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社会价值导向发挥着指引作用。农村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教育,实质上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未成年人自身的价值追求。另外,秉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引导农村未成年人逐步树立更加进步的价值意识。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为塑造农村精神家园提供价值支柱。“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3]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着民族精神的传承,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社会,已经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特征。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以各种媒体为依托和媒介的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使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倾向冲击着中国农村居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农村价值观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程之中,即旧的价值体系未完全破,而新的价值体系未完全立。虽然,“从主流上看,现代社会形成了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破除了建立在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整体主义价值观的弊端和危害”[4],但并不是每一种价值尺度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只有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共同的制约基准不冲突的多元价值才值得提倡,而这一共同的制约基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未成年人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和价值发展走向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农村未成年人更是将来建设和谐农村和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希望所在。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由于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文化力量薄弱,农民普遍缺乏对新鲜文化和思想的辨别能力,所以当非主流意识和主流意识相互交织,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同时并存时,农村也就很容易成为外部敌对势力和各种自由主义思潮最容易渗透的突破口。而由于农村未成年人受制于年龄阅历、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影响,他们仍处于人的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更是欠缺,所以我们更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积极引导他们。给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增强农村文化软实力,维护农村精神家园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期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切实担起建设和谐农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责任,推动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

其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是农村未成年人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本质需要。未成年人能否建构健全的人格,很关键的在于能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反映着一个人的素质、追求和境界。”[5]能否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能否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鲜明个体,与青少年时期是否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将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检阅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以有效教育的方式融入到教育现场,介入到儿童价值观生成与修正的全过程之中,以期引起受教育者价值观的不断认同、内化、修正并走向高阶。”[6]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解决他们人格培养的基本问题,使他们能够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和谐发展。夸美纽斯早就说过:“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7]在思想范式、行为范式与价值观念都处于急剧变迁的时期,未成年人的成长更是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介入。教育具有不可重复性,错过了某个阶段的适时教育,很难在下个阶段能够有效补偿。未成年人正处于感性主导其生活方式的时期、他们在进行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行为时,带有非常明显的直观感性特征,并伴有随意变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适时有效介入,可以凭借教育的力量直接影响他们的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与价值行为,避免其陷入迷惘或者误入歧途。同时,积极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宛如为未成年人价值成长掌舵方向,帮助他们从小疏离有意义的价值理想,并逐渐生成稳健积极的价值观系统。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造成的混乱境地,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共同价值理想,不仅奠定了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立场,也为该群体面临多元价值选择提供了参考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注重解决“内化”问题。实践证明,科学的理论灌输被视为是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灌输,这也是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成功经验之一。在对农村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时,首先要求教育者真懂真信,认真细致研究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求教育者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把握农村未成年人的实际境遇和价值观现状,从而切实有效地创新教育手段,做到科学有效的理论教育。要建立科学的灌输方法,关键是要找到贴近受教育者实际的切入点,能够让受教育者感同身受,引起他们的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得到农村未成年人的认同与践行,必须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理论教育必须体现人文精神,注重以人为本,密切关注农村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具体问题,及时化解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非空谈,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心。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行分层教育。分层教育的要义在于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未成年人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教育过程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果教育采取一刀切,缺乏针对性,那么也就很难体现教育的实效。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关注和考量。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的特点,区分层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9]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实际上给我们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个层次。严私德是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提升个体的道德自律能力;守公德是要求个体遵守社会公共行为规范和纪律约束;明大德的核心在于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区分对待。未成年人的年龄层次和个体知识建构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应该做到量体裁衣、因人而异。小学阶段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是对侧重于私德的养成,强调道德品质和自律能力的培养,路径选择上主要侧重学生的情感认同,主要可以采取典型示范、榜样学习的方法;中学阶段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点应该逐步向公德的培养,对其进行公民意识引导和公共行为约束,在路径选择上主要从理性角度增加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强调学生学会反省,学会在实践中内化于行。

第三,理论教育融入乡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宣传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主导农村社会思潮,必须和农村乡土生活相交融,实现核心价值理念和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乡土文化,寻找“先进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吻合点,在乡土文化中培植核心价值观念的‘生长枝条”[10],利用乡土优秀文化来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抓住农村各种风俗节日、拜天祭祖、婚丧嫁娶、文艺演出等机会,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农村未成年人在感受乡土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过程。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农村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价值观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日常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却最能够体现个体的价值世界。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道德典型,让农村未成年人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同时引导和教育每一个人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徐靖程,王晓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网络德育——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7):25.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9.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

[4] 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24.

[5] 王旭丽.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困境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4(12):70.

[6] 崔振成.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J].中国德育,2014(5):6.

[7] (捷克)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9.

[8] 张远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青少年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11.

[9] 习近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N].成都晚报,2014-05-25.

[10] 陆军恒.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J].河北学刊,2011(11):186.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