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教学中的专用语内容及专业交际能力
2018-01-06叶苏
叶苏
摘 要:为了使学习德福、参加德福考试的学生适应德国高校的专业学习,德福教学中必须加入专用语知识元素,培养学生的专业交际能力。本文从德福考试的目标入手,总结了德语语言教学中应该结合的专用语知识及专业交际能力。
关键词:德福 专用语 专业交际能力
★基金项目:2017年上海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CFTD17038Y)
一、导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科技交流中,承担信息载体的是与各个专业相关的专用语,专用语区别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共同语,专业交际也体现不同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专用语及专业交际在外语教学中日渐凸显其重要性。本文以德福教学为例,阐述专用语内容(主要指专用语的结构特点)及专业交际能力和语言教学结合的重要性,探讨适用于专用语的教学法手段。
二、德福的“专业交际目标”
德福(Deutsch alsFremdsprache)是指针对德语非母语者的外国人的德语语言教学,目前,国内开展的德福教育(或培训)多以通过德福考试为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也都参考德福考试的要求而设定。德福考试是德国高校针对外国人的入学德语语言能力考核,它并非是单纯的语言能力考试,而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适应德国高校学习的 “专业交际能力”。德福考试院对德福测试目标中的“专业交际目标”有定性的描述,即“在考试中主要测试考生是否能以适当的方法处理(包括听、阅读)的科学性文章,考试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交际能力考核,测试考生的交际能力是否能达到参与高校课程学习及高校生活(包括写作及口语表达)。”[1]考试院的考核目标中强调了“以适当的方法”(angemessen),“处理科学性文章”(Rezipieren von wissenschaftssprachlichenTexten),这里提及的科学性文章就是指以科学语言书写的反映不同专业内容的专业文章,而科学语言(Wissenschaftssprache)“从广义上而言就是专用语的一个分支,科学语言服务于以科学为内容的专业交际。科学语言结构严谨,同时体现一定的专业语体(Fachstil)。不同的专业对应相应学科的科学语言。”[2] “以适当的方法”则是以对科学语言这一专用语的语言特点了解为基础,如词汇特点、句法特点及篇章特点。此外,德福考试的考核目标还特别提及了“参与德国高校课程学习的交际能力”,德国高校课程主要的形式有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大课(Vorlesung),也有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研讨课(Seminar),研讨课通常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专业内容进行专业性的主题汇报,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际体现为以交流、传授专业知识为核心的“专业交际”(Fachkommunikation)。
三、德福教学中的专用语内容
Hoberg认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专用语及专业交际的反思”极为重要,语言教学应以对专业语的反思(Reflexion der Fachsprache)为出发点,教学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如阅读实用性文章(Sachtext)等,结合专用语内容的传授,重视专业交际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了解专用语专业交际的特点,逐渐形成专业意识(FachlichesBewusstsein),培养专业交际能力。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增加专用语的结构特点及语用特点,例如“掌握专用语词汇、语法及篇章特点,将专用语视为多层次的系统,对专用语进行概念化”等。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以“促进专业交际”为目的,因此学生应该掌握“理解专用语文章(包括听、读)以及撰写专用语文章的能力”[3]。
Buhlmann及Fearns从教学法角度出发对Hoberg提出的“专用语词汇、语法及篇章特点”等专用语结构特点进行了具体化,“专用语词汇特点包括术语词汇,术语系统,术语化现象,构词理据性等”,语法特点则体现在“动词的时态、数、格,名词化,介词使用”等方面,尤其提到了专用语词汇的构词特点,如”派生词,合成词“。[4]Roelcke将其进一步细化,完整地总结了专用语的结构特点[5]:
首先从词汇角度出发,专用语的结构特点包括:根据不同的定义方式对专业术语的概念内涵定义(如同义词式定义,联想式或实证式等);理论要求的准确性、单义性与实践中的模糊性、多义性的矛盾对立(如一词多义或同义词现象);使用特殊隐喻模式的隐喻构词现象(如身体隱喻,机械隐喻等);源自其他语种的借用词(特别是拉丁语、希腊语及英语)及借用词的德语同化现象。
其次是专用语的语法特点,这里分为形式角度及功能角度,从形式角度出发的语法特点包括:大量使用构词手段,如合成词、派生词、缩略词及词类转换等;个别语法手段的高频使用;使用一定的句法结构等。从功能角度出发的语法特点包括:语言经济性及语义明确性;语言客观性及匿名性等。
专用语的篇章特点包括:篇章结构的标准化(宏观结构);一些句型衔接手段的高频使用(如主题-述提结构、提问-回答结构);篇章功能特点(如意向性、信息性、语境性及互文性等)。
除了上述的词汇、语法、篇章特点之外的其他结构形式特点,如使用图片、图表或公式等形象化的手段;严格遵守印刷方面的规范要求。
上述的四种专用语教学目标并非相互矛盾,而是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专用语的结构特点是结合专用语的语言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出发点,专业交际的语用、认知特点均以此为基础。掌握了以上的知识,学生才能形成对专用语及专业交际的“语言意识及语言反思”,进而获得专业交际能力的培养。
四、德福教学中的专业交际能力
参加德福考试并在德福考试的各项考核中(包括听、说、读、写)取得较好的分数,达到德国高校对考生语言水平的要求,这是大多数参加德福培训的学生的最终目标。针对考前准备,德福考试院提出了一个定量的标准,要求学生最少接受850学时的德福培训才能具备参加考试的前提条件。根据此定量标准,德福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级班(250课时),中级班(300课时),高级班(300课时)。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德福教学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同一专业背景的学生,另一种则针对来自不同专业、专业背景不均质的学生,大多数社会办学的“德福培训班”就属于这种类型。本文以第一种类型的德福教学为分析目标,排除专业背景不均质性对专业交际能力定位带来的干扰因素。
针对德福教学中融合的专业交际能力,Steinmetz认为,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它贯穿三个阶段的德福学习,最终目标是“学生具备主动的交际能力,在和相关专业的专用语打交道时能够处理各种语言行为。具体而言,就是学生能够用德语交流符合各自专业水平的内容;接受与专业相关的信息,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加工或进一步传达信息;学生不仅能使用德语交流与专业相关的信息、意见,也能处理德语专业书籍或多媒体文献(包括听、读及写)。[6]
五、专用语及专业交际教学法
为了胜任将来在德国高校需要面对的专业交际,学生在德福学习时就必须有针对性地接受培训。Steinmetz认为,德福学习应该分为三个模块:语言基础知识模块、德语专用语导论及针对学生所学主专业的专业导论,三个模块之间无时间长短、先后顺序的严格界定,不能孤立地进行单独模块的教育。例如语言基础知识模块应贯穿整个德福学习的过程,专用语模块,如专用语的结构特点(语法、句法、词汇等)应结合语言知识模块的学习。至于第三个专业导论,它以前两个模块为基础,这一模块的学习必须和第二模块(专用语知识)相结合,是指用德语授课,讲解学生所学主专业的基础概念。如果学生的主专业方向不一致(即专业不均质),应选取一门专业领域作为“桥梁”,帮助学生从简入手,掌握专用语特点,循序渐进地进入用德语授课的专业学习。
德福教育中的专业交际导向对教学法手段提出了要求。针对德福教育的特殊性,在制定教学法手段时必须遵守两个重要原则。首先就是“目标导向性原则”(Adressatenoriertierung)。教学方法、课堂材料及课堂组织都必须根据目标群体的特点来设置,同时需要根据目标群体的发展进行适时调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德语这一外語手段来表达、交流专业知识。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必须将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和专用语内容紧密结合,在语言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入专用语的特色元素(如定义、图表等)。第二个重要原则就是“师生角色转换”(Lehrer-Lerner-Rollenaustausch),专业模块的学习是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前提,大多数德福教师只是语言方面的专家,在涉及专业方面的问题时,师生角色发生了互换。
六、结语
学生接受德福教育、参加德福考试,是为了进入德国高校学习,这一目标对德福教育提出了除语言基础知识之外的新要求,即专用语知识及专业交际能力培养。我们首先需要梳理为实现德福教育目标所需的专用语知识,其次针对德国高校内的常见交际实境对专业交际能力进行具体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哪些具体的教学法手段来实现“专业导向性”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https://www.testdaf.de/zielgruppen/fuer-teilnehmende/vor-
bereitung.htm(accessed 13/08/2015)
[2] Benes,Eduard.Die formale Struktur der wissenschaftlichen Fachsprachen in syntaktischer Hinsicht[M].In:Bungarten,Theo.(Hg.) Wissenschaftssprache.München,1981:185.
[3] Hoberg,Rudolf.Methoden im fachbezogenen Muttersprachenunterricht[M].In Hoffmann,Lothar/Kalverk?覿mper,Hartwig/Wiegand,Herbert Ernst(Hg.) Fachsprachen.Ein internationales Handbuch zur Fachsprachforschung und Termi-
nologiewissenschaft. Berlin:de Gruyer,1998:956-957.
[4] Buhlmann,Rosemarie/Fearns,Anneliese.Handbuch des Fachsprachenunterrichts.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naturwissenschaftlich-technischer Fachsprachen[M].Tübin-
gen:Narr,2000:65-70.
[5] Roelcke,Thorsten.Fachsprache und Fachkommunikation[J].Der Deutschunterricht 54,2002:15-20.
[6] Steinmetz,Maria.Fachkommunikation und DaF-Unterricht.Vernetzung von Fachwissen und Sprachausbildung am Beispiel eines Modellstudiengangs in China[M].(Disserta-
tion) München:Iudicium,200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