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2018-01-06徐长玉
徐长玉
摘 要:海波长篇小说《民办教师》叙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故事折射出的问题,迄今仍然存在着,如:制度二重化、设租与寻租、权力拜物教和“三观”扭曲等。因此,该小说仍然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小说表明:不合理的制度必然会导致寻租。为了寻租,人们必然会拜倒在权力的“石榴裙”下,导致人的“三观”扭曲、“人味”尽失。其结果,整个社会必然会上演出越来越多的闹剧、丑剧和悲剧来。小说说明,只有通过全面改革,才能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才能重塑人的“三观”,让人们通过正当努力,实现“往高处走”的人生目的,过上富有“人味”的生活。
关键词:《民办教师》 制度 权力拜物教 三观 人味
一、引言
“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出自古罗马著名诗人弗拉克《讽刺诗集》第一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此语,意指经济落后的德国,与经济发达的英国情况虽然有很大差别,但以英国为例证的《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和机制,对德国也是适用的。
我之所以用该语作为本文标题,是因为在我反复阅读海波的《民办教师》后,也产生了类似的感觉:海波叙述的故事虽然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故事折射出的问题,迄今仍然普遍存在着。所以,小说仍然有着较强的意义。
二、《民办教师》揭示的主要现象迄今仍然普遍存在着
(一)制度二重化
在《民办教师》中,同一种行为,不同的参与者所面对的制度往往是不同的。而制度不同,权利、地位和待遇等自然不同。比如,同样是教师,却有民办和公办两种制度:“民办教师这个称谓是相对于公办教师而产生的。两者的区别很大:公办教师是国家干部身份,民办教师是农民身份;公办教师吃的是国库平价粮,拿的是国家财政拨发的工资;民办教师则吃的是自己家里的粮食,拿的是生产队的工分。”[1]1
《民办教师》描述的这种制度二重化现象,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着。比如,教师制度中,不仅公办教师依然存在,就连民办教师也是换了个“马甲”变相地存在着,如:临时聘用教师、实习教师、特岗教师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上与民办教师是一致的:因为虽然上述身份的教师在职责上与公办教师是一样的,但权利、地位、待遇,却有天壤之别。
当前,这种制度二重化现象,在其他领域也是屡见不鲜的。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二元社保制度改革仍然在路上;不同地域人口在跨区域流动中仍然遭遇着“户籍”歧视;劳动人事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临时工、公益岗位、人事代理、合同工、正式工等制度差异。
(二)设租与寻租
设租是权利个体或集团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权利个体或集团获取非生产性利润的环境和条件。[2]。寻租是权利个体或集团利用合法非法手段获取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2]
《民办教师》一书叙述的正是在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着非生产性租金的社会制度下,因形形色色的人们不择手段地寻租而引发的种种荒诞不稽的故事。
先说设租。在城乡户籍制度二元并存,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二元并存制度下,不管权力拥有者的主观动机、能力如何,客观上都设下了租金。比如,同样是小有知识的年轻人,当民办教师就比当农民强;同样是教师,当公办教师就比当民办教师强;同样是公办教师,在城里学校工作就比在农村学校工作强。
再说寻租。《民办教师》描述的第一个故事——教育专干余胜和民办教师吉凤仙偷情,实质上就是余胜以权寻租(谋求女色)和吉凤仙以色寻租(保民办教师的位子)的故事。至于接下来的故事——小说主人公——青年农民苟玉春带着南瓜、青豆和芝麻到余胜家送礼,同样是寻租——当民办教师。
此外,小说中用大量篇幅描述的民办教师朱文忠父子的种种不齿行为,以及在全县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中,教师的大面积作弊无不是寻租行为。至于考试结束后,据老教育局长接到一权威举报材料反映,某前任教育局长在任十三年,“就为自己二十二位亲戚办了转正”[1] 159等描写,只不过是要说明寻租的普遍性罢了。
当前,尽管正风反腐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民办教师》中的设租和寻租现象,迄今仍然存在着,所以,习总书记才说:“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三)权力拜物教
权力本来是人民赋予政府和各级官员的,但人民反过来却对权力顶礼膜拜。
《民办教师》对20世纪70年代我国社会广泛存在着的权力拜物教现象作了生动的描写。
例如:当教育专干余胜误以为苟玉春正在自己家里和其妻子“干那好事”时,苟玉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失声哭道:‘余老师呀,我是来求您的呀,我知道你不稀罕我家的南瓜、青豆和这点烂芝麻,可我稀罕当个民办教师啊。只要你成全了这件事,你就是生我的亲爹,养我的亲娘,就是我姓苟的先人祖宗了!说着便又磕起头来。”[1] 9
当发现余专干“中暑”后,苟玉春父亲苟跛子立刻让儿子用自行车把余专干送回家去,并对儿子叮嘱道:“玉春,慢慢地推呀,就当自行车后衣架上放了一碗水,——不,放了一碗油,不,还不对,就当放了一个老先人!”[1]14
上述对权力顶礼膜拜的现象,在《民办教师》中比比皆是。此类权力拜物教现象,当前同样也是存在着的。例如一些人迄今仍然声称 “生要进中南海,死要进八宝山”,一些人仍然相信“有权就有钱”,“有权好办事”等。
(四)三观扭曲
所谓“三观”,通常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办教师》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农民中广为存在的三观扭曲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先说党员干部的三观扭曲。当余胜得知副乡长熊十八已经决定不和朱存萍谈恋爱时,吃惊地问道:“有人说你已经答应让朱存萍进乡中学来当文艺教师呢?难道这事能是真的吗?”[1] 72熊十八一听,哈哈大笑道:“不是我借了手中这点小权笑话你,你老哥也真够老实了。朱存萍进乡中学的事还用你说么?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明摆着么!怪不得你和前任主管教育的副乡长关系紧张,原来问题全出在你身上了。今天我给你说一句老实话,你认真记牢。要是咱们两个的位置打一个颠倒过来,你是副乡长,我是教育专干的话,朱存萍的问题我早就解决了,并且还让众人当作我不知道这事。老兄啊!只有这样你老婆的转正问题才有人给你下死力争取,人之常情你怎么就不懂呢?”[1] 72显然,在这位官员心里,善于用公权力为自己谋牟私利,才是人之常情,而像余胜这样为老百姓着想的官员便是不會做官的书呆子。endprint
再說知识分子的三观扭曲。一些民办教师找对象时,不论志同道合、两情相悦,专看对方是否有权势、有地位。如教育专干余胜的妻子——民办教师牛玉梅在得知因转正考试作弊被取消资格后,与余胜大闹道:“以前我处处让着你,总指望跟了你这个教育专干多少也能沾一点儿光,谁知你却是个牛皮灯笼——照远不照近的货色。”[1]169不少民办教师,不是试图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转正,而是力争通过攀附权贵、徇私舞弊达到目的。
最后说普通百姓的三观扭曲。当没有当上民办教师的朱存萍,偶然结识了后来被证明是骗子的那个“大学生”时,“心里就是个美气,脸上就是个欢喜,就连说话的声调,走路的派头儿都变得像半个城里人了。”[1] 108-109当这个冒牌“大学生”被公安局从朱存萍父亲宿舍抓走后,引出数以百计的上当受骗者:“此案一发,百案齐集,那些受骗的人们好似潮水一般涌到这个山区小县来了。其中有托他办户口的农民,办调动的工人,谋升迁的干部,图减刑的罪犯家属,当然更多的却是被他骗吃骗喝,骗穿、骗戴,骗睡觉的黄花闺女。”[1]109
《民办教师》描述的三观扭曲现象,在当前毫无疑问是较普遍、较严重地存在着的。这不仅在中纪委对已经查处的问题官员的评价定性中可窥一斑,从医生收红包、中小学教师违规补课以及农村精准扶贫中农民争当贫困户等现象也可略知一二。
(五)荒诞不稽的生活方式
《民办教师》的主人公,除了极少数配角外,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是荒诞不稽的。
先说民办教师苟玉春的老子苟跛子。当苟玉春当了民办教师以后,其便在门旮旯里添置了一片腊猪肉和一件新布衫。明明吃的是康炒面,出门前还要拿腊猪肉将口唇擦光;明明平时穿得破衣烂衫,一听说村里来了干部,便不顾冷热,将那新布衫套在身上。[1]42当得知民办教师没有资格领取降温糖时,便自费买白糖让老校长以公家名义发给苟玉春。而当知道实情的苟玉春“配合”着把白糖带回家后,他又分成若干份,挨家挨户地去送人。
再说民办教师桂二则。其一是好沾惹女色,而且结过婚的女人不干,专干那黄花闺女;黄花闺女中作风正派的姑娘不干,专干那有是非口碑的。其二是爱使枪弄炮打点野味,而且他打野味却不吃野味,野味里又尤其爱打鳖和研究鳖。[1]55
后说民办教师杜大天。当得知妻子蝎虎子为了一家生计,和“醋里酸”搞起了“权色”交易后,杜大天“高兴得像什么似的,直夸奖妻子是他生活中的伴侣,事业上的助手,算得上一个伟大的妻子”。[1]82
当前,《民办教师》描述的荒诞不稽的生活方式,在我国社会同样是较普遍地存在着的。无须赘言。
三、《民办教师》的现实意义
《民办教师》不仅仅是揭示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的,而是有着超出教育领域的普遍意义的。
(一)人应该往高处走,但不能太贪婪
《民办教师》主要故事情节的发生、展开,矛盾冲突的加剧、解决多半是因“人往高处走”引发的。
首先,农村年轻人但凡有点知识的,没有不想当民办教师的。用教育专干余胜的话说,就是“想当民办教师的人有的是,光县上乡上的领导同志推荐的人选就有一长串!”[1] 2 《民办教师》的两个主人公苟玉春、朱存萍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其次,当了民办教师的人“又都希望能成为公办教师”,至于公办教师又“都想往城里挤”[1] 4-5。小说正是因了一次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中发生了大规模作弊事件而推向高潮的。
再次,转了正的民办教师又希望转行到更好的部门发展。用《民办教师》里的话说,就是转了正的民办教师“十有八九的”都“离开了教育战线”,有好几个还当了干部,职务还不小[1] 178。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仍是一句谚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往高处走”通常是符合人的心理动机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和自己的利益有关。” [3]中共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
但是,《民办教师》在充分肯定 “人往高处走” 的合理性的同时,通过主人公之口,明确地表达了人不能太贪婪的思想。比如:当看到苟玉春因转正遇阻而伤心时,民办教师吉凤仙安抚道:“人活在世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说咱们心里苦,难道那些当农民的人不比咱们更苦吗? …… 其实我现在看穿了:在城的也好,在乡的也好,只要心里舒坦了便好。[1]35-36 当众多民办教师因转正无望而心理失衡时,唯独桂二则想得开:“人比鳖聪明么?实在是不见得。一个人从小到老,从生到死,成天起来为自己的生命和利益奔忙。结果还不是个‘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请也自己去吗?而鳖呢,吃的是污泥,钻的是阴沟,着了惊吓退着走,逢了是非缩起头,落低还不是‘千年龟、万年鳖地活着。” [1]189
(二)制度是重要的
制度是重要的,这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5]
《民办教师》通过一连串“悲喜两难”、“哭笑不得”的生活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不合理的二元教育制度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公办教师拿钱不出力,民办教师出力不拿钱;公办教师都想往城里挤,民办教师又都希望能成为公办教师,只有一样相同,两拨人都不安心教学”。[1]1不合理的制度,不仅带来了教育的低效率,破坏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而且迫使一些人放弃了做人的尊严,做出了种种“狼不吃、狗不闻”的丑事来。正如朱存萍所说:“别看我以前也曾风风火火过几天,那都是猫不上树让狗追的呀。” [1]184
可见,要提高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实现公平正义,让人们通过正当的方式实现“往高处走”的目的,就必须全面改革,给社会提供一个好的制度环境。
(三)过有“人味”的生活endprint
《民办教师》虽然用主要篇幅致力于描述民办教师的人生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但小说作者并非是没有明确的、积极的价值观的。这个价值观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活得有“人味”。
所谓 “人味”是指:其一,人要活得有尊严。“一个女人不自重还有什么法子可想呢?” [1]150 其二,人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苟跛子让老校长给儿子苟玉春捎话道:“这个世界上人可能亏人,但劳动不亏人,共产党不亏人。只要自己好好干,总能有进步的日子。” [1]46 其三,为人要公平。“别老师,你可不能走,像你这样的公道人走了,我们这些没权没势的民办教师就永远没指望出头了。” [1]168
《民办教師》以“人味观”为代表的价值观虽然显得平实了些,但却接地气,有意义。
(四)共产党又回来了
《民办教师》的高潮,是全县民办教师转正考试大面积作弊事件发生后,从部队转业下来的一位团职干部、新到任的老教育局长及从该地区走出去的一位老革命——老首长对本次作弊事件做了一次大清查,并以点带面,对该县教育及相关行业进行了一次大整顿。通过清查和整顿,“使这个山区小县风光大改,面貌一新。一年之后,全县上下,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治安秩序井然,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直欢叫当年的共产党、八路军又回来了,洋溢出一股子大干快上的可贵热情来。” [1]185-196
考虑到小说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党的全面改革开放大业启动伊始,小说的这个故事铺垫显然有着强烈的历史真实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的。它说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改革,关键靠共产党。而共产党改革的成败则在于其能不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作风。
正如小说中提到的那样:“打铁要得本身硬,抓工作先从领导干部抓起” [1]198,“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205。
考虑到小说是在20年前写就的,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 海波.民办教师[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以下凡不著名作者者,均出自海波的《民办教师》)。
[2] 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656.
[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人民出版社,1956:82.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4.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1994:3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