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8-01-06孟宪杰李莉常绍菊曹丽慧李会杨柳张丽华
孟宪杰,李莉,常绍菊,曹丽慧,李会,杨柳,张丽华
(唐山市人民医院,河北唐山063000)
洛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孟宪杰,李莉,常绍菊,曹丽慧,李会,杨柳,张丽华
(唐山市人民医院,河北唐山063000)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罗格列酮4 mg,1次/d口服治疗。观察组在罗格列酮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洛伐他汀20 mg,1次/d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值、餐后2 h胰岛素水平,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餐后2 h胰岛素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水平、餐后2 h胰岛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洛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口服治疗,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洛伐他汀;罗格列酮;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敏感性;血糖;炎症因子
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衰竭引起的,若血糖控制不当,将会诱发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对于患有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传统的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血糖以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炎症因子等[1]。罗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种新型胰岛素增敏剂,能有效改善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洛伐他汀是一种他汀类药物,能起到减少胆固醇合成的目的,从而降低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本研究中我们对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洛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盲分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21~78岁,病程9~120(65.22±18.51)个月。合并酮症23例、下肢坏疽11例、脑梗死9例、糖尿病肾病28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罗格列酮4 mg,1次/d口服治疗。观察组在罗格列酮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洛伐他汀20 mg,1次/d口服治疗。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值、餐后2 h胰岛素水平,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胰岛素情况比较 治疗8周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水平、餐后2 h胰岛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恶心、胃部不适6例,轻度双下肢凹陷性水肿6例,无症状低血糖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20/40),观察组分别为1、1、2例及10%(4/4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的血管病变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1]。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受损之间有着相关联系。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分泌功能衰减迅速,患者在确诊时其胰腺分泌功能衰减了50%,随访治疗5年以上时胰岛素分泌功能基本衰竭[2,3]。大量文献显示,胰岛素抵抗将会导致血脂代谢异常以及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时可使治疗难度明显增加[4,5]。
罗格列酮是一种噻唑酮类药物,对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疗效显著,已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6,7]。然而罗格列酮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并无明显效果。洛伐他汀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服用后,HMG-CoA还原酶将受到肝脏特异性、竞争性的抑制,导致细胞内TC的生物合成减少,血清TC水平随之降低,细胞内TC含量下降,加快了反馈调节刺激肝细胞表面LDL 受体合成速度,细胞膜表面LDL受体的表达数目也因此增加,减少了LDL形成,有利于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8,9]。本研究发现,治疗8周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水平、餐后2 h胰岛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洛伐他汀与罗格列酮联用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改善,优于单用罗格列酮治疗。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急性时相反应,通常表现为血清炎症因子浓度增高[10]。CRP是炎症反应的一种敏感性指标,可借助脂肪组织分泌的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致使胰岛素信号发生转导,从而出现胰岛素抵抗。TNF-α可调节慢性炎症和多种代谢,对胰岛素抵抗有着重大的影响。TNF-α是通过直接作用于β细胞使得胰岛生成cGMP,导致DNA 损伤,也可以通过抑制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以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和转位来诱导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TNF-α能对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起到抑制作用,从而降低NO所致的血管舒张功能,内皮功能也将发生紊乱,引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TNF-α、IL-6共同作用于肝脏将能促使CRP生成[11]。因此如何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和炎症因子是治疗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根本点。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洛伐他汀与罗格列酮联用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这可能与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有关。
[1] Brali LV , Bergman MB. Prevalence of comorbidity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levated HbA1c: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roatia[J]. Scand J Prim Health Care, 2016,34(1):66-72.
[2] Zhou J, Xu H, Huang K. Organoselenium small molecules and chromium(iii) complexes for intervention in chronic low-grade inflammation and type 2 diabetes[J]. Curr Top Med Chem, 2016,16 (8):823-834.
[3] Ting CH, Syu YF, Chen LY, et al. Perspectives on interventional diabetology: duodenal exclusion is promising for huma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remission[J]. Nutrition, 2016,32(1):141-145.
[4] 宋玉香.罗格列酮胰岛素泵强化联合用于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6):36.
[5] 崔亚奇.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2):259-260.
[6] 黄婧,方向明.罗格列酮治疗COP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价值[J].医学综述,2014,20(8):1499-1501.
[7] 文永斌,周春巧.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58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5,26(24):3683-3685.
[8] 周萍,刘秀红,程向红,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预防糖尿病继发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2):1652-1654.
[9] 马洁.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糖尿病继发心血管疾病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8):5137-5138.
[1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22(7):447-498.
[11] 臧贵明,曹毅,王杰,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HMGB1、ET-1、MIF含量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25(2):129-132.
10.3969/j.issn.1002-266X.2017.46.015
R587.1
B
1002-266X(2017)46-0053-02
2017-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