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高铁一样奔跑……
2018-01-05李木马黄丽荣刘华
李木马?黄丽荣?刘华
引子:一位伟人的夙愿
1978年10月26日,世界上第一条高铁——日本新干线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旅客: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74岁的邓小平先生。
作为应日本政府邀请前来进行访问的中国领导人,尽管为期8天的访问日程排得很满,但他还是特地提出来要乘坐新干线高铁列车由东京前往京都。无须讳言,看看高铁,体验高铁,是心中正在勾画中国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邓小平一个美好愿望。
透过岁月的帷幔,我们仿佛看到,神态自若的邓小平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望着金色秋阳下匆匆闪过的群山、湖泊、村庄、田野,以及车厢显示屏上210公里的时速,内心定然涌动美好而新奇的感觉。
同行的记者适时微笑着向邓小平问道:“据了解,您是第一次乘坐高铁列车,您有什么感觉?”
“像风一样快!有催人跑的意思……”随即又像是自语般的说:“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四十年之后,当中国高铁横空出世,并迅速地后来者居上跻身先进行列,人们回过头来,寻觅中国高铁真正意义的源头,恰恰正是这位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出的:“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是啊,遥想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夜,百废待兴的中国多么需要健步奔跑啊!
今天,在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日子里,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小平同志的殷殷期盼:仅仅10年时间,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已经在神州版图上形成“四纵四横”的鸿篇巨制;仅仅10年时间,中国高铁已达2.5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经过不懈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中国高铁事业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高铁的安全可靠性和运输效率世界领先。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当今中国,高铁已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热词和引领时代前进的代名词。“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正如2018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所说的那样,以高速铁路为代表蓬勃发展的中国铁路,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中国交通格局、经济版图、生活方式、时空观念,正在因铁路发展而发生巨变!
铁路标准:请打上“中国标签”
时势造就英雄。机遇总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们。随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大批铁路科技、管理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十名专业领军人物、数百名专业带头人脱颖而出,他们顺应时代大潮,应运而生,乘势而为,各领风骚,成为国家铁路事业的栋梁之才。
在成千上万名铁路专业技术骨干汇聚成的“人才森林”中,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铁路总公司一位普通的铁路科技工作者——周诗广身上。
成功者的背后,总伴随着与众不同的成长轨迹。早在1991年,上大学时在西南交大图书馆看到日本新干线资料的周诗广,怦然心动,悄然把主修外语由英语改为日语,立志今后到日本学习高铁技术,然后回国投身中国高铁事业。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铁路中专起步的他,于2007年初带着近10年日本求学、工作的丰富经验和6大箱宝贵技术资料回国工作,11年来投身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成绩卓著,成为铁路标准领域的领军人物。
作为原铁道部引进的第一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他注重中国铁路与国外铁路技术相融合,在技术标准自主创新领域取得了开创性业绩,为提高我国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水平以及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发挥了领路作用。
论坛上的学者风采
2017年5月27日,中国铁道学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市域铁路发展论坛暨《市域铁路设计规范》发布仪式,正式发布了我国铁道行业第一部团体标准——《市域铁路设计规范》。一如他英俊潇洒的外表,周诗广所作的工作报告思路严谨、挥洒自如而又充满激情,赢得了满堂喝彩。
坐在听众席上的来自法国、日本及国内市域铁路研究领域的9名专家,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同军,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工程院院士何华武,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建设部主任安国栋,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工程师赵国堂,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福海等铁路系统的领导和技术权威,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单位负责同志,纷纷向他投来嘉许的目光。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填补我国铁路标准空白的《市域鐵路设计规范》出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公众号、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中国铁路”微信、微博公众号进行重点宣传,《人民铁道》报和人民铁道网进行了重点报道,很多人由此记住了周诗广这个名字……
标准的含金量
周诗广成功的关键词是“铁路标准”。
说到“标准”,人们自然会想到邓小平同志的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里,“标准”是与“真理”比肩的。而科学技术界的标准,从某种程度上,也具备“真理”的分量。
什么是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从技术与市场的角度看,技术标准是最高意义上的“抽象生产力”。在国际市场化的大国科技博弈角逐中,科技标准堪称“技术的宪法”“合法化的话语权”。标准是东方人的“尚方宝剑”,是西方人的“技术圣经”。确立标准,掌握对标准的话语权,一直是行业、企业做大做强的不变信条。事实上,正是由于英特尔确立了中央处理器(CPU)标准、微软把持了操作系统的标准、苹果主导了手机应用标准,这些国际巨头才能牢牢掌握本行业国际市场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而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标准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美国商务部的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了80%的世界贸易。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这是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标准,是技术领域竞争的制高点。标准,更是先进技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建设一样,多年以来,中国铁路一直在努力打造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
2017年6月26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复兴号”于当日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借此,有了“中国标准”的动车组,以“复兴号”闪亮的名字,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窥一斑而知全豹,正是“中国标准”体系的确立,才真正让中国高铁在世界上有了合法的权威性。
动车组车辆标准只是高铁标准的一部分,高铁标准只是铁路标准的一部分。铁路标准是一个不断变化与优化的一个庞大体系。特别是中国高铁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后,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和“走出去”的技术标准体系。
而周诗广和他的团队,则是当今铁路技术标准领域的一面旗帜。
博士归来:“家书”抵万金
那一年,北京是暖冬,一场春雪来得晚了一些。
那一夜,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在北京玉渊潭公园旁的八一湖小马路上,周诗广开始了回国后第一次长跑。凛冽中,他想起在日本大阪大学校园附近的万国博览公园长跑的情景。在求学和生活的路上,他像一台开足马力的小火车,一直在向前奔跑。
就这样,他“跑”回了家,回到了祖国。
雪花擦净的夜空下,树木肃立如人,头顶上是又大又圆的月亮和多起来的星星。北京西站的汽笛间或飘入耳际,八一湖的湖面上传来冰裂的声音。周诗广边跑边做着深呼吸和扩胸运动。他已经在寒冷中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他发动机一样的胸腔中翻滚着阵阵暖流与能量。在熟悉的土地上开始了人生一次崭新的马拉松。周诗广,这位年轻的海归博士,奔跑着,思考着,憧憬着……
这一年,他37岁。
三封动情的“家书”
妻子胡建英由妥协到支持,是周诗广的三封“家书”打动了她。
在给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的信里,他这样写道:
我是西南交通大学90级铁道工程毕业生,硕士毕业后赴日留学,在大阪大学取得土木工程学博士学位,尔后供职于JR西日本的设计部门至今,现在东海道新干线和山阳新干线的枢纽站——新大阪工作。在海外铁路企业积累了6年的工作经验后,对于按照自己拟定的人生规划一帆风顺地走到今天的我而言,面临回国发展抑或继续在国外工作的选择。这次回国欣闻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出台,我认为到了自己回国发挥专业特长的时候了……
时任铁道部总工程师的何华武,是周诗广尊敬的领导和师长。在2006年周诗广的北京之行中,周六加班的何总接见了他。一方是求贤若渴,一方是归心似箭。对于伯乐和千里马来说,双方都有些激动。何总开门见山,中国铁路即将进入高铁时代,急需大量优秀人才,在加快培养一大批国内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在积极审慎地引进在日、法、德等高铁技术发达国家的海外优秀留学人才。诗广,你是人才啊,欢迎你回来!我会和领导建议,一定给你安排施展才能的岗位!回到日本后,他寄给何总一封万言书,详细汇报了在日本的学习、工作情况,详述了对日本铁路技术现状的认识,提出了对目前中国铁路建设的看法与建议……殷殷的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迄今为止,我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为此,我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地工作和学习,以不愧祖国的培养和伯乐对我的期望。从当初决定留学尚未踏上日本这片土地开始,我就沒有久滞不归的念头。我的亲人都在国内,当带着孩子回家,我年迈的父母无法跟孙子对话,爷孙只无助地互相看着,那时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作为中国人,亲情和友情是人生重要的支柱,我不愿割断孩子们的这根精神脐带……
他在给时任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院长郑健的信中说:
感谢您对我回国工作的支持和鼓励。西南交大110周年校庆回国,在成都的4天里我有幸观摩了何华武总工程师带领的成绵乐城际铁路现场调研,聆听了何总所作的《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的学术报告,所有这些都使我对国内高速铁路建设的概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从事14年铁道工程的学习研究和6年日本铁道的设计工作,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内心深处更倾向于回国后在铁道行业拓展自己,为铁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封“家书”,其情也殷。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选择。身在东瀛的周诗广一直在关注着国内铁路发展。特别是他注意到,2004年4月,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就发展高速铁路和机车装备问题提出一个重大指导方针:“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周诗广敏感地意识到,在“中国铁路”这个世界最大的棋盘上,一场需要深谋远虑、大智大勇的大国博弈开始了……
依依惜别总关情
2006年12月25日,一家四口在日本过完了最后一个圣诞节。那是怎样的一个不眠之夜啊!花簇、圣诞树、烛光、礼物,都掩饰不住妻子忐忑的心情。她收拾整理着大大小小的物品。衣柜空了,书柜空了,走进孩子们的房间,看到丈夫正在一张张揭下墙上的照片,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两个孩子的照片啊,满墙都是,四岁的儿子周千里和两岁的女儿周千晶憨态各异的模样。爱好摄影的诗广,不管多忙,每周都给宝宝拍照,儿子会走了,女儿长牙了,记录小家伙们的成长足迹。雪白的墙上是满满的甜蜜、满满的幸福。
房前屋后樱花与红叶掩映的住宅小区,安静又舒适。九载奋斗,已身为西日本(JR)铁路设计咨询公司土木设计部次长兼副总工程师的周诗广,以不菲的年薪让一家人在大阪享受着幸福惬意的生活……工作,锻炼,听音乐,读书,诗广喜欢大江健三郎的苍凉悲悯,建英喜欢村上春树的细腻温婉……面对这一切,妻子怎么能说舍就舍、说放就放呢?的确,对于诗广带一家人回国,她是矛盾和困惑的。七年前,为了照料诗广的生活,她停薪留职来日本陪读。婚后三年,儿子和女儿相继出生。为了支持诗广的事业,她甘愿做全职家庭主妇。对这个家她付出了那么多,眼看着日子苦尽甘来,怎能轻易舍弃呢?
但她知道周诗广的心思,拦不住他的。“我来日本学习高铁技术,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回国大干一场。”这是他不变的初心,她懂得。
当他带领着他的同事——西日本(JR)铁路设计咨询公司的工程师们从中国考察回来时,诗广两眼闪烁着光芒。他激动地告诉她:国内到处充满活力,尤其高铁事业,发展太快了!那天晚上,言语不多的诗广一直跟她说到很晚很晚,特别是提到承蒙西南交通大学领导王顺洪的邀请,作为海外杰出校友回母校,聆听了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的报告,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接见了他,特地讲到伯乐们对他的欣赏和期待……
子夜未央。诗广说:“建英啊,我觉得咱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
善解人意的妻子懂他的心。就像当年,他在大阪大学读博士,生活艰苦,学业上压力大,鸿雁传书的爱情是对他巨大的精神安慰。在读博的第二年,他飞回祖国,向她求婚。没有婚纱,没有婚礼,只有两本结婚证。她放弃了国企的工作,跟随他漂洋过海。之后,在他所有的业绩和鲜花掌声的背后,都有她默默的付出。胡建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彼此深爱。
满墙的照片被取下来,墙面空了,心也空空落落的。那深浅不一的印痕,如一块块记忆的补丁,拼贴着往事的地图。苦辣酸甜涌上心头,她坐在空空的床上,怅然若失……
许多人不理解,周诗广是不是在日本混不下去了?日本同事对他不友好了?事实恰恰相反。JR西日本公司是日本国铁民营化后本州的三大铁路集团公司之一,企业跻身全球500强。该公司所运营的时速300公里的山阳新干线更是当时全日本新干线网络中最快的区段。在既团结协作又崇尚强者的典型日本企业文化氛围里,周诗广作为集团公司唯一一名外国人,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4年之内快速升迁至管理要职。公司高层对技术能力强、认真敬业的他信赖有加。社长曾笑谈:周君与公司管理层职员的区别只有国籍。当时800万日元的年薪,就日本大企业35岁左右的年轻人而言,亦属凤毛麟角。这也是公司对他这个中国人特有的勤勉,中日合璧处理问题的工作能力与专业水准的认可和褒奖。他在6年的工作时间特别是后3年里,完成了15亿日元的设计任务量,如JR奈良站立体交叉高架桥设计、北陆新干线福井站高架桥设计等,而且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8篇,这些成果在日本铁路界都是相当罕见的,为此,当时的日本《交通新闻》对他进行了专访报道。
入学考试与会议纪要
在日本两次炼狱般的经历,是周诗广终身难忘的历练。
刚到日本时,大阪大学导师告诉他,按照规定,博士预科生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考察、考试,才能取得博士入学资格。一个月后,要对他进行硕士论文研究答辩考察;两个月后,他要接受博士入学五门笔试;最后还有一场全系教授的集中面试。天哪,这意味着什么?作为博士预科生的他,任何一次考试不过关,就得打道回府。因为首笔奖学金仅支付到博士入学考试、签证也与此同步。而折戟回国就会错过毕业季,连应届生的就业机会都没有了。
只有背水一战!
翻译150多页的论文,不会日文输入法,怎么办?他借来一台电脑,买了一箱方便面,开始昼夜奋战。论文翻译完成了,入学考试通过了,面试也通过了。周诗广越战越勇!特别是面试时,面对全系8名教授3个小时的苛刻提问,他镇定自若,对答如流。
两个月的艰辛,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周诗广体会到了自立与自强的重要性。在圣诞节前夜,终于如愿以偿。
第二次背水一戰,是刚到公司报到不久,公司次长让他跟着去参加一个技术圆桌会议。一个半小时的会议,会议发言中五花八门的口音、方言和专业缩略语,听得他似懂非懂,一头雾水。会议结束后,次长让他写个会议纪要。这可真难住了他……第二天上班,领导要看,结果他没拿出来。次长的脸色马上变了,然后尴尬一笑,表情复杂的脸上仿佛写着:博士竟然写不出一个会议纪要?!这让他无地自容。那天开始,夜里12点前他没离开过公司。买了本厚厚的铁路词典,抄啊、记啊、背啊。明天是什么会议,他事先做好功课,把能用到的专用名词都查一遍、写一遍。这还不够,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大阪方言,乘车、购物、游玩、看电视,有意地去听、去问、去说。在日本,夜里零点之后,路上的红绿灯就变成了闪烁的黄灯。此后一年,他每天晚上回家,都没见到过红绿灯。渐渐地,他写的会议纪要成了公司的范本。
后来作为资深“知日派”的周诗广对笔者说,其实从改革开放直到今天,无论工业技术还是企业管理,日本都是中国“身边的老师”,必须要扑下身子,努力把日本铁路技术和管理的“真经”学到手,知彼之长,为我所用。
归来的选择
回国效力的大方向定了,回了国,还要面临多种选择。
诗广跟建英商量,如果回国,去哪里工作好呢?的确,多家单位向他伸出橄榄枝。比如日企在中国工程领域大显身手,他可以轻松出任日本铁路相关部门驻华设计施工监理机构的负责人、大型商社在中国分支机构的交通技术主管,这些部门的收入和待遇都相当可观。或者是供职于国内大型交通企业、加盟知名的铁路建设公司,也能在一展身手的同时得到不菲的薪酬。当然,他的母校——西南交通大学的领导第一时间诚恳邀请他回到母校工作,作为学术带头人领衔铁路学术研究……说实话,出国留学的1997年,铁道部中层职员的月薪还不到他奖学金月额的十分之一,金钱对周诗广的诱惑并不大,但他还真想到大学执教,特别是对于他熟悉的成都,美丽的风景、宜人的环境以及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妻子也是很向往的。
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北京,愿意遵从铁道部的安排,在中国铁路的最高平台上,为祖国铁路发展效力。
当他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后,他的博士生导师松井保教授对他表示支持和尊重。教授握着他的手,动情而担心地说:“周君啊,你已经完全融入日本了,回到中国工作恐怕短期难以适应,要有耐性哟!”公司社长河内清先生在送别宴上致辞道:“小周,你决心回国,我们挽留不住你,那好吧,请把这里当成你的第二个家,公司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着,你什么时候愿意再回来,我们都随时欢迎你!”
临行前,日本同事为他开了五场欢送会。拥抱、不舍、祝愿,依依惜别……
日本虽有优厚的待遇,但祖国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让他心动不已。尽管他知道,国内外生活工作条件有很大的差异,但好马不吃回头草,长期的海外生涯,使周诗广在完成最初的惊羡,转而学习、对比反思,再到回国欲有所为这一认知蜕变之后,逐渐对回国工作的选择已变得理性、客观而积极。
阳台间的琴声
一首《思乡曲》从阳台间传出。纯净如泉的音色,天籁般沁人心脾,直抵天涯赤子心。胡建英知道,还是那把口琴,是她当年花了80块钱,送给他的第一份珍贵的礼物。话语有时候是多余的。倾诉和疗伤最好的方法是音乐。
当年的胡建英怀揣着它,如同揣了一头小鹿,从合肥到成都不远千里送口琴。在合肥铁路工程学校,她是低他两届的小师妹,仰慕他、暗恋他。听说周诗广要开音乐会,虽然在念中专时他就从师名家学习口琴,当时由他在西南交大组织主办的四川省大学生口琴音乐专场演奏会,也是校园里开先河的。那天,他就是用这只口琴吹奏的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那是定情之物呀,没有海誓山盟,从此以后这把口琴跟定了他。他带着它,走过山山水水,走过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建英知道,他高兴时吹《在希望的田野上》,忧伤时吹《思乡曲》。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是啊,那里有他们至亲至近的人,那里的一切,是魂牵梦绕的,是难以割舍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还需要诗广再解释吗?不需要了,琴声代表了一切,此时此刻建英依偎在这个体格健硕的男人怀里,听着他强有力的心跳,任由泪水哗哗地流。
“我们回家吧!”
“明天,我们启程——”
像高铁一样奔跑:台前幕后的故事
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待遇和环境,离开了如鱼得水的工作平台和他朝夕相处、亲如兄弟的同事、伙伴,他带着一家人,漂洋过海,回到祖国。在他带回的二十几箱家当中,其中铁路技术资料占了整整六大箱。
站在轮船甲板上,西太平洋的海风吹拂着周诗广浓黑的头发和英俊的脸庞。此刻,一种久违的诗情在心中涌动。一腔热血为报国,海天遥遥望故乡。他想起了当年的先辈詹天佑、茅以升……
高铁时代风云起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科学技术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根本不给人以喘息和歇脚的机会。21世纪初,世界高速铁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有6763公里的高速铁路出现在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速度快、安全可靠、运载量大、节能环保的高速铁路正将世界铁路从“夕阳产业”牵引到“朝阳产业”,全球铁路的新变革正蓄势以待。中国如果不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迎头赶上,那么,不仅无法满足中国经济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更是对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的错失。
周诗广归来之际,中国铁路刚刚历史性地迈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他清晰地记得这一天,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迎来了第六次大提速,有超过6000公里的既有铁路干线,实施了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提速。中国向高铁时代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是一个雨后春晨,八一湖畔青翠欲滴,桃花红了梨花白,到处是春的气息。晨练中奔跑的周诗广仿佛望见朝阳中飞驰的列车正行驶在辽阔的铁道线上。周诗广在奔跑,中国高铁在奔跑,他與祖国一起奔跑。
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2009年12月26日,武广客专开通;2010年12月30日,海南东环铁路开通;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2012年12月1日,哈大客专开通;2013年7月1日,宁杭杭甬客专开通;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及贵广、南广高铁开通;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铁开通;2016年12月28日,沪昆、南昆高铁开通;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开通……
一位作家曾写道:“短短10年,中国高铁横空出世,一鸣惊人。大地山川上飞奔的高速列车,像追云赶月的神行使者,一次次创造着世界铁路的纪录,一次次刷新着中国大地的版图,实现了世纪伟人邓小平当年乘坐日本新干线时感慨‘像风一样快,我们很需要跑的民族夙愿。”
高铁带来的强劲冲击波改变着中国的交通格局,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延伸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催生出一个全新的高铁时代。当中国速度、火车提速、动车组、和谐号、复兴号等成了社会生活的流行语,人们对高铁已经从认知到接受,高铁进而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了高铁,越来越多的人,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正在变得更加丰饶。
可以自豪地说,站在区域看高铁,它是发展地区经济,缩小城乡差别的火车头;站在全国看高铁,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火车头;站在世界看高铁,它是引领中国经济创造世界奇迹的火车头。
如果说一滴露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那么从周诗广的不凡经历中,我们会从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身上,了解中国高铁的“成如容易却艰辛”。
“水土不服”的洋博士
坦率地说,回国之初,他并不适应国内的工作生活环境。
自己是铁路设计专家,而组织却安排他到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标准所工作,具体说,是研究制定铁路技术标准。从日本铁路技术标准的使用者,变为中国铁路技术标准的制定者,跨度之大,他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感觉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说实话,当时他并不太理解领导和组织的深远意图。以围棋理论而言,富有长远眼光的铁路高层,并没有把周诗广安排到他擅长的铁路工程勘察设计主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让富有高学历基础和不凡学术水平特别是经过国外技术历练的他,以“潜水”的状态去开拓更重要的领域——领衔研究和打造适应高铁新时代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而世界高铁领域的技术竞争和博弈,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站场,该方面重要工作在刚刚起步的“潜水期”,铁路高层的战略布局也需要“潜水”,不便宣传,也不能对员工坦言相告。一句话,是让他像“蛟龙号”一样,潜入“标准”的深海去孕育珍珠。
然而,周诗广并不能一头扎进“事业的真空”中去搞他的标准研究,他要面对很多“水土不服”的症候乃至境遇的落差。
回国之初,方方面面条条框框的限制,一家人的户口迟迟难以解决。儿子上幼儿园,遇到不小的困难。女儿生病,没有医保,要支付自费医疗;因为正式工作关系没有落实,一个月只能先拿到5000元左右的“借支工资”,面对在日本工作时十分之一左右的收入,原来过惯了小康生活的一家人难以适应,妻子再也不敢逛大商场买新衣服了。在北京翠微路40多平方米毗邻嘈杂市场的租住房中,妻子时常和他说,日本宽敞明亮、幽静舒适的公寓好似在梦中。想想回国第一天,逼仄的租房里堆上20多个大箱子,就难找下脚之地了……天黑下来,孩子喊饿,但他和妻子都无心吃饭。躲到阳台上的诗广,悄悄摸出了口琴……
还是那首《思乡曲》。他盼乡归乡,归乡更彷徨。妻子悄悄搂紧了他,泪水打湿了心爱的男人坚实的背脊……
刚到新单位,依然保持“日式工作法”的周诗广很快感到了不适应。面对每天一身西装,激情四射又严肃,踌躇满志又严谨的周诗广,有人感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不习惯。同事半真半假地嘲笑他:“周博士,您这西装革履的,是不是天天有外事活动啊?”甚至有人私下议论,这个洋博士到底有没有两把刷子?怎么没提拔没重用进机关而派到标准所来了呢?
诗广虽然是个直性子,一腔热血回国干事业,但他还有艺术细胞,音体美样样精通,有“精神洁癖”又相当敏感,任何苦累都能扛,就是受不了误解与嘲讽。
周诗广更大的困惑在于,一线的设计专家干幕后的技术标准,仿佛是把他雪藏般的束之高阁了。单位和家里,各种议论也不绝于耳。先前干技术如鱼得水,设计一条线路、设计一座车站、设计一座桥梁,亲眼看着它们成长起来,开通了,使用了,剪彩了,特别有成就感,心里非常自豪。可眼下,干标准,国外标准,国内标准,国内标准又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纷繁复杂,枯燥迷离,看不见摸不着,剪不断理还乱。
桩桩件件的事实,风言风语的议论,影响着他的心情。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内心深处浮现出一种冷静下来的低落。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满怀激情的选择了……
闪着泪光的父亲
知子莫若父。恰在这时,远在湖南老家的父亲给他打来电话,父子俩聊了整整一个半小时。
父亲问他:“领导安排你做什么工作?”他说:“编制铁路标准。”父亲说:“没有你那个标准,火车一样跑得快呀,这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吗?”他解释:“您买酱油、买盐,都有标签和一堆数据,这些就是食品标准。这样您买了才放心啊。建铁路也是一样,设计鉴定部门根据什么审查呀?工程管理部门根据什么检查呀?业主根据什么验收啊?就是根据这个标准。所以说,铁路标准如同‘铁路技术宪法一样重要……”曾经当过小学校长的父亲听懂了。兴奋地说:“我儿管着这么大的事情,这可是领导信任你呀,儿子,你肯定行!”间或的沉默,诗广知道父亲动情了……是的,诗广在说通父亲的同时也说通了自己。
他举着电话,沉默良久。还是父亲打破了沉默:“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国内国外待遇肯定差距不小,工作习惯也不一样,你和大家都得有个熟悉了解的过程,你说是吧?人活着,重要的是想做事,能做事,钱、职务都不是最重要的。人要知足,人要感恩。”
周诗广已经潸然泪下,父亲却已破涕为笑:“诗广啊,既然回来了,既来之,則安之。即便组织上安排你打扫卫生,你也要把地扫干净……想不通,你就想想你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想想就明白了……”
放下父亲的电话,他换上运动衣,索性跑到园博园。诗广边跑边想着父亲的话:这些年,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第一次坐火车,是到合肥铁路工程学校读书。16岁的少年,全国首批初中招录的中专生,第一次离家远行。从村里到镇里到县城再到长沙坐火车到合肥。绿皮火车很挤很慢,一路咣当着,他一路都是兴奋。到学校一切安顿好了,送他上学的父亲要回去了。站台上,他突然感到了莫名的不安和无助,与车厢里的父亲隔着一层玻璃,他哭了,也第一次看见父亲的眼泪。当火车开动的那一刻,他在心底涌起一个信念:一定要学有所成,一定要让父亲为我自豪……
看透他心思的领导、同事们也给了他不少暖心的劝慰。“诗广啊,国内和国外情况有差异,你要有耐性,先稳下来再说。慢慢来,你刚回国,得有个适应的过程……”伯乐何华武语重心长地劝慰他“莫为浮云遮望眼”。
被伯乐一路呵护
诗广经常想,自己一步一步是怎样走过来的……感恩的暖流,时常涌现在心底的河床。
1990年中专毕业,品学兼优的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了首届保送生的资格,进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本科深造。大学二年级,潜意识之中他做出一个决定,把外语科目由英语改成日语。因为日本有世界上第一条高铁和先进的铁路建设管理技术。在那个时候,不安分的大二学生周诗广,就把目光瞄上了世界高铁。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他开始思考中国铁路的前景在何方,自己未来的路怎么走,高铁仿佛有一种魔力在牢牢地吸引着他。他中断了自己达到专业水平的口琴演奏,放弃了如痴如醉的合唱指挥,甚至婉拒了大学里爱慕者的芳心暗许,把主要的精力聚焦到学业和对世界铁路趋势的关注与研究上。研究生毕业时,别的同学都选择就业时,他只认定一个念头:出国深造。他在给学校领导提交的留学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我将牢记西南交大母校对学生七年的培育之恩,将此感念投入到更加艰苦努力的学习中去,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发愤图强,学好本领,争取早日学成归国,为祖国的高速铁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份申请书下面的指导教授一栏里,蔡英教授写下这样的批语:周诗广同学日语非常好,能有机会,宜支持。赴日学习可掌握日本先进的高速技术,对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土木工程学院王顺洪书记批示:同意周诗广同学自费留学,希望早日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喜欢晚上在校园操场夜跑的周诗广,总是习惯一边跑,一边在舒筋展臂中仰望星空,那璀璨的星光多像站台上的灯盏!他渴望着踏上人生的站台,跑向诗意的远方。那明亮的星光,多像照亮他前行之路的灯盏!多像那么多关心、呵护他的目光。
周诗广是幸运的,他知道自己走到今天,离不开伯乐们的一路呵护。他感恩常德市教委主任,在他未被报考学校录取的情况下,及时为他选择了合肥铁路工程学校;他感恩合肥铁路工程学校,让他获得首届保送大学深造的两个名额之一;他感恩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祖功书记、铁道工程系王顺洪书记的斡旋与推荐,让他能够获得中专学校支持继续研究生深造;他感恩西南交大外籍教师日本德永好实女士,每天中午都挤出时间为他辅导口语15分钟,一年的口语训练,让他的日语托福考试顺利通过;他感恩日本大阪府国际交流财团,第一次给海外留学生提供奖学金,作为全球9名合格者之一的他,是当时唯一的中国籍博士奖学金获得者;他感恩大阪大学工学部松井保教授,对待第一位中国大陆学生的严厉与慈爱,在让他三年按时完成学业的同时帮助推荐就业,获得了宝贵的日本铁路公司的工作阅历;他感恩西日本铁路设计咨询公司的星野钟雄、河内清两任社长,长山喜则部长及中川秀晴次长,是他们的委以重任和悉心指导,才得以在六年之内由一名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快速成长为一名能干的日本铁路工程师;他更感恩中国铁路,感恩原铁道部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感恩卢春房、何华武,感恩人事部门和经规院的领导同志,亲自出面斡旋做工作,把一家人的户口落到北京;他感恩那些从不理解到鼎力支持他亲如兄弟的单位同事和工作伙伴,是他们让自己这位“洋博士”沉下心来,放下身段接通了地气……
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每当周诗广到玉渊潭或园博园长跑,穿过玉渊潭公园身边姹紫嫣红的樱花树,望着园博园穿园而过的京广高铁疾驰而过的动车组,诗广都会从心里默念着这些令他一生感恩的名字,领导,老师,朋友,我从心里感谢你们……
雪花飘飞时,柳丝泛绿时,樱花烂漫时,银杏泛黄时……周诗广像动车组一样不知疲倦地奔跑,和前进的中国铁路和前进的时代一起奔跑!
标准所的“拼命三郎”
2007年,回国之初的周诗广来到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担任副所长,在这里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番新天地。高铁时代的“中国标准”就是在这里诞生,在这里起步和飞翔的。
回国后,周诗广接到的第一个大任务,就是在客运专线设计暂行规定的基础之上主持编制《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被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经历和视野:他知道发达国家的铁路标准是什么,他懂得中国铁路呼唤怎样的中国标准。
以《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为代表的综合性铁路技术标准,整合了铁路20多个专业的设计要点,专业接口多、集成度高、系统设计强,是我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的显著特点和重要特色。因此,担纲此类项目工作量大、协调难度高且要求综合能力强。周诗广披挂上阵,率队冲锋。
国家铁路局工程监督管理司司长米隆(时任铁道部建设司分管技术标准工作副司长)在不同场合表示:周诗广的回归对以《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为代表的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水平的进步和提升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他倡导的路段设计速度、高铁安全防护标准、结构物基于极限状态法的性能设计等全新理念的纳入规章,都曾引起业界的重视与关注。
中国铁路在迅速发展,然而,凡是标准都是相对滞后的。科研在前,总结在后,才有标准。中国高铁在起步期间,标准建设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从绿皮车到“和谐号”,是质的飞跃,然而标准不一,技术各异,难以兼容等“瓶颈”和“包袱”还客观存在。中国铁路要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铁路要“走出去”,必须有过硬的“中国标准”。
多少个工作日和节假日啊,周诗广和他的同事们经常论证、讨论到深夜。经规院标准所,有几盏灯总是亮到很晚很晚,和子夜的星光汇合。
当回国后甩开膀子工作的时候,诗广逐渐找到了感觉。在日本虽然是技术专家,但总觉得只是一颗优秀的螺丝钉,回国之后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与特长,自己带领团队设计组装一台优秀的机器。只有回到祖国,才能自主地把自己的技术理念转化为现实。
从2013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启动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如今,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由中国提出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5月,中国已有189项标准提案纳入国际标准化组织,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通信、汽车等领域,中国在国际标准上正在实现从落后到随跑的进步。
“得标准者得天下。”而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输出“中国标准”一直都被视为最高追求。
作为中国铁路标准团队中的一员大将,很多重要标准的制定和出台,都凝聚着周诗广这位操盘手的智慧与汗水。
人们发现,“海归博士”接地气了。早就解下了领带,脱下了西装。只是脚上的皮鞋没有换,这双英国制造的手工皮鞋,用了上百道工序,使得鞋子轻盈合脚,即使在炎热、寒冷、潮湿的天气下,都能保持良好的舒适度。这就是标准的质量。“当鞋子合适的时候,脚被忘却了。”这正是“鞋子哲学”的精髓。周诗广知道,唯有鞋子与脚达成相互鼓励般的舒适与默契时,脚步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这是鞋的“黄金价值”,也是鞋的美学顶点。
这双英伦风格的皮鞋,诗广穿了十多年。凡是重要的学术活动和重要会议,他都要穿上这双皮鞋。十年间,他像一位优秀的鞋匠,一针一线地,严谨而一丝不苟地,像打磨艺术品一样打造着属于中国铁路的标准。十年间,铁路转企改制,深化改革,发展迅速。伴随着铁路改革发展的铿锵脚步,周诗广更是十年如一日,主持參与的一系列铁路标准出台运用,成为跻身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专家,公认的铁路技术标准领域的旗手。
树立团标标准:改革催生弄潮儿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习近平用典中的多个“金句”成为周诗广的座右铭。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国家深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之下,周诗广从一名铁路系统政府标准管理机构的权威专家华丽转身,有幸成为铁路团体标准的开拓者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