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
2018-01-05李浅浅
李浅浅
近年来越来越喜欢看山,山间看似平淡无奇,走进便能发现里面的气象万千。它是静止不动的,也是变幻莫测的,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奇妙之处。难怪孔子说“仁者乐山”,不管有名无名,倘若仔细寻觅,徜徉其间,便会发现其中的诸多妙趣。
玲珑山
来临安这座小城是初冬时节,在路边漫步时,偶尔看到玲珑山这个名字,便如见了老朋友,莫名的亲切感让我时时在心里惦记着它。一连几天下着小雨,只能在远处遥看。云雾在山间缭绕,小山悠然地披着这一袭轻纱,像一个待嫁的新娘,旁若无人地轻歌曼舞,不止不休。此刻,脑海中不停闪现有关山水的诗词,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绝美的名句已经把山的韵味描摹得淋漓尽致,及至想到王观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才觉得它跟眼前的小山就是一家,那般活灵活现,让人心领神会。难道王观也曾来此悠游?这个“聚”字才是完整凸显了小山的神韵。再想到明朝园信的“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已是不能自已,便更觉这些小山的妙趣横生,灵动可爱。
这天,天高云淡,惠风和畅,不出去晒晒委实辜负了这么好的阳光,便如约般欣然前往。细细看去,这个小山小巧精致,也真能配得上玲珑这个好听的名字。小巧玲珑是用来形容人的,现在看来,用在小山身上更为熨贴。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池湖水,安静地躺在绿树合抱中。湖水周边的杉树还把美丽的倩影倒映在水里,偶尔被风吹动一下,像湖水呼出的一个个绿色的气泡,那么灵动鲜活,妙趣横生。绕过湖水,便是蜿蜒的山路,直达山顶,因为这个曲线的蜿蜒,走在山路上如履平地,丝毫不见登山时的陡峭和窘迫,只有清新的空气和浓郁的负氧离子,适合静坐,问禅,更适合深呼吸。而吸进来的空气竟然是清甜的,带着山风的爽朗和湖水的温润。路边的山石里,不时冒出一处山泉,发出叮叮咚咚清脆的声响,砸在岩石上,水花飞溅,有的飞入眼,有的溅入心,于眼于心,都是一样的喜悦怡然,就在这些水花的氤氲下,暂且穿越尘世的喧嚣,去寻心灵的一方乐土。树木和花草自不必说,它们总是那么碧绿着,绽放着,含笑不语,不会因为你是达官显贵就卑躬屈膝,也不会因为你是一介平民而不屑一顾,只要你从它们身边经过,它们总是乐于把幽静和安谧传达,让你注入这大自然的真气,感觉从头到脚都是和悦的,通透的。及至山顶,天蓝蓝,云淡淡,寺庙庄严,佛音缥缈,青山归隐,莲花盛开。憩息在寺院的禅音和钟声里,只想掀开蓝天的一隅,或者拨开云朵的一角,就不再沾染眼前高楼大厦的窒息和万家灯火的凡俗,有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汇与互生,是在身心放松后获得的明月随心和清风随意,这才是我喜欢游山玩水、乐于行走的真谛。
马 山
去马山这天,天公不作美,一大早便下起小雨,但这些淅沥沥的小雨,又怎能阻挡进山的脚步。
车上大多是年轻人,很愉快地互动,个个神采飞扬,跃跃欲试,一路欢歌,伴着笑语。透过车窗望过去,路边是连绵的山丘和一望无际的碧绿。渐渐地,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山峰初露端倪,连绵数百里,紧紧相连却不相依,用壮观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还是神奇的壮观。千岩竞秀中,灵秀是其中的一种。重峦叠嶂处薄雾缭绕,像仙人的轻纱曼舞,羽衣翩跹,曼妙婀娜,一时间不知是在天上,还是人间。也有异峰突起,有的像大马,有的像骆驼,活灵活现,美不胜收。不由得让人产生这样的聯想,马山是不是因为像马的地方多一些,所以才得此名。而且山上的植被很茂盛,密密匝匝,顺着坡势把整个山脉包裹起来。植被那么高,那么密,那么有秩序,像是被训练好了的士兵,口号便是和煦的山风和迷蒙的烟雨,这无尽的美景绵延几百里,美得让人无语。
路边有好多不知名的小树开着艳丽的花,艳得有点不真实,这一场“艳遇”,让人心旷神怡,过目不忘。青山含黛,绿树含烟,时光是安静的,内心是安怡的,让人想起王维的诗句: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我是中年也好静,若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便更合我意。
山间偶尔会看到一大片水田,一两头水牛,二三个农人,都是安安静静的,都像在画中,怡然自得,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进了一个小山村,村子很小也很安静,很少看见有人来往。都是两层小楼,大多刷了白漆,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远离尘嚣,恬淡安怡,心中的世外桃源,大抵也不过如此。
沿着羊肠小道上山,走到尽头是一个溶洞,在外面看着并没什么特别之处,及至里面,别有洞天的一番景象,不免让人叹为观止,每个人都在惊叹它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这是山石经过了几千年的风蚀雨浸,经过几千年的沉积溶解才形成这么巧夺天工的美妙画卷,让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难怪英国诗人库伯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好多人都在拍照,这样的美景是要留在记忆中的。出了马山,我还在意犹未尽中回味,回味的时候,早已留下一瓣心,不跟任何时光作别。
天柱山
天柱山,是一条连绵起伏的丘陵带,属于长白山余脉,也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纳拉氏的陵墓,称东陵,也作“福陵”。
陵园尤以松树为多,远远看过去,浓密的松枝顺着起伏的坡势层层叠起,静然默立着,像极了肆意泼洒的水墨画,千年万年也不褪色。走近了看,300年的、500年的大树比比皆是,八风不动,显示着历经沧桑后的淡定与从容,让人不由得产生敬畏之心。
这里的冬天是漫长的,树林里满是厚厚的积雪,偶尔有薄的地方,会从那薄雪中伸出几根细细的枯枝,像给大地这张白纸写下的草书。循着这些“书法”而去,小北风飕飕地吹着,雪末随风飘洒,粘在眉毛上,鼻尖上,弄得人痒痒的。阳光照在雪地上,白亮亮的,晃得人睁不开眼。所幸还有绿着的松树,把雪地的白稀释了些。当冰雪消融,地气上升,落在树下的叶子还是黄的,厚厚的,深不可测,像踩在厚厚的毛毯上。可是,什么样的毛毯也不及她的松软呢,像穿了一双非常抱脚的鞋子,那样地舒适。
除了松树,还有很多橡子树、黄菠萝。菠萝树很罕见,大概是树干上的纹理有点像菠萝的外皮,才得此名。树干异常坚硬,结的果子黑褐色,可入药。也有零星的槐树点缀其间,花开时节,万绿丛中一点白,是很俏丽的美。更多的是自然林,杂树遍地,以柞木为主,最大的特点是长短不一,粗细不等,高矮胖瘦各具千秋,百态千姿尽显峥嵘,想怎么长就怎么长,密密匝匝,杂乱有章,高的不可攀,矮的不见底。当春天刚刚从覆盖着冰雪的草地上探出头来,摇绿几株雪下面早醒的小草,我便被这早春的气息缠绕着,迫不及待要到山林里,就像要去见一个熟悉而亲切的老朋友。记得有一天,刚走到山脚便下起小雨,打了伞前行,并未影响行走的速度。顺着林间的木栈道行走,脚步声在耳边回响,像“哒哒”的马蹄声,踩着空旷的节拍,由远及近,悦耳动听。正在“马蹄”声中陶醉,忽然感觉前面飘来一股浓烟,心里蓦然一惊,莫不是哪里着火了?但这是雨天,怎么会有火?我安下心神,仔细观察了一会儿,才发现原来是雾气,渐渐从山脚下围拢来,大概是因为下雨的缘故,加重了林子里的湿气,才形成这般美妙的浓雾,散不去,化不开,恍若仙境。让人不由得想起那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不过这云现在成了雾,一时间竟不知云里雾里。
再来时,第一拨叶芽已经抽出鲜嫩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翠绿的光,这翠绿里夹杂着一丝丝的香气,把周边的空气也染香了,吸一口清心润肺,怎一个舒爽了得!渐渐地,树叶长大了,都长成小手的形状,心的形状,阴天时遮风挡雨,晴天时遮天蔽日。当有阳光从树缝间钻进来,有时是点点光斑,有时是一束光线,这些光会给身边的树叶染成红色,在快门瞬间的捕捉下,以为是绿树开花了,开成一朵朵太阳花,越到深秋,这种光线就越强烈,越爱跟人亲近。再有就是各种果树,以杏树、山楂树、核桃树居多,到了秋天,地上落满了野果子,捡起来就能吃的,酸的酸,甜的甜,能饱腹还能生津止渴,让人口齿留香,念念不忘。
有山的地方自然有水相依,尽管这是丘陵地,自然也有湖水缠绕其间。水是灵动的,山也跟着有了灵气,或者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就像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湖上有小桥,站在木板桥上凭栏远眺,蓝天倒映在湖水中,分不清哪个是天蓝,哪个是湖蓝,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分不分已经没关系,反正心情也是蓝的了。蓝色代表宁静,当静气一点一点顺着周身弥漫开来,眼前飞舞着的红蜻蜓和白蝴蝶也是静的,虽然它们是以飞翔的姿势,而我是以打坐的姿势,相同的是我们都在享受这纤尘不染的静谧。湖中的鱼儿跳出来了,湖水泛起涟漪,把站在湖心的各色花的叶子推到湖边,在边沿围成一圈,是为湖光山色捧出的一小块甜点。山上有一种野菊花,初秋时节开得最生动,一片片耀眼的金黄,细碎的小巧的黄。我不愿意用艳丽这个词形容它,怕玷污了它的纯净。就在树林边的小径上,每次路过,都闻见它的清香,凑尽了仔细闻,那种清香像极了小时候用来熏蚊子的蒿草,已经很多年没用过那种草了,但那味道却是能穿透身心的每一个细胞并长留在心底的,这样看着,又对眼前的野菊花多了一层亲近感。
身在凡尘难免沾染俗气,很难有真正平静的心态和快乐的心情。但只要进得山来,就会有一种心境叫豁然开朗,有一种纠结叫烟消云散,有一种困惑叫无影无踪。不管什么时候,当我走进,它都会细听,都会敞开心扉听我倾诉,大自然会用它的深沉和寂静、无边和辽阔为我轻解愁怨,并跟生活握手言和。长此以往,我会非常渴望成为山中的一分子,跟随它在心灵深处凝望,谛听,落脚。如此,我也能得一份清心和自在,也能坦然面对岁月中的悲欢,用一颗平常心去感悟——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